·皮影戏 或称影戏、灯影戏、纸影戏、影子、照条儿等。以灯光映照由演员操纵的皮制或纸制的人、兽及器物投影于幕布并配有唱腔和音乐的一种戏曲。起源很早,唐、宋时期已相当盛行,后并流传到国外,至今演出于全国各地。由于制作材料、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和流行地区的不同形成若干剧种;如河北的滦州(今滦县)影戏(后称乐亭影戏),陕西的碗碗腔、遏宫腔、弦板腔、商洛道情,湖南的长沙皮影,浙江的海宁皮影,广东的潮州皮影,福建的龙溪影戏等。音乐多源于当地民间音乐、民歌、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等。唱腔有的豪放粗犷(如乐亭影调),有的缠绵细腻(如碗碗腔调),风格各异,但都有一套较完备的板式、腔调,如乐亭皮影戏的头性、二性、三性、平腔、花调等;碗碗腔的南路、东路、紧板、滚板、花花腔等。某些皮影戏剧种由于其特殊的腔调和真假声唱法的特殊运用而形成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同时,表演者又是演唱者和演奏者,演出人数虽不多,但仍有适当数量的丝竹乐器如二弦、胡琴、四胡、月琴、三弦、唢呐等,以及各种打击乐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若干皮影戏改由演员登台演出,在唱腔、伴奏及表演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而成为新的剧种,如由乐亭皮影戏发展成的唐剧,由碗碗腔发展成的华剧(碗碗腔)之类。同时,原有皮影戏,在艺术上亦得到提高发展,并演出了一些优秀的现代戏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