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研究与箫笛制作的规范化
陈正生
演艺设备与科技 2008年 第S1期
箫笛是我们民族乐器中的古老成员,在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箫笛的制作有了重大进步。但改进乃是无止境的,箫笛制作至今还存在着不少尚欠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这也该是箫笛制作研究的事实。
好的箫笛必须用好的竹;但是好的竹,即使在技艺高超的制作技师手里,恐怕也难以保证一定能制作出好的箫笛来。当然,由于箫笛是用竹制作的,作为制作材料的竹,受生长环境的影响极大,材料本身就存在着万千的差异,技师制作之前当然就很难估计出制成品的质量了。就眼前箫笛制作的实际来说,尽管各个乐器工厂的箫笛制作都有一套制作规格,但是各厂之间的制作工艺却不完全一样。能不能将各乐器工厂的制作规格进行筛选,使箫笛的制作大体上达到规范化的要求呢?有如此想法的人当然不少,可这件事目前无人作、实际上也确实难以下手,究其原因乃是动起手来困难不小的缘故。难处不仅在于每一个演奏者对箫笛音色的喜好不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无论技艺如何高超的制作技师,也无法完全自觉地按照演奏者的要求进行制作。为此,该如何完善箫笛制作工艺而却又寻得理论根据,此乃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为此,我们完全应该把音乐声学理论研究,引进到箫笛制作研究中来。
要确定一支箫笛质量的优劣,当然要讨论箫笛质量优劣的标准。人们对箫笛质量优劣的标准还是比较统一的:无非是要求箫笛具有发声敏锐、省力,音色通透、明亮,发音准确,音域宽广等品格。如何才能制作出具有以上品格的箫笛,笔者在此拟就自己箫笛制作研究的体会,并结合对音乐声学研究的思考,谈一点粗浅的体会,期望能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省 力 管乐器吹奏起来应该力求省力。省不省力,在年青人看来恐怕是一个不很紧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好像只值得有了一点年岁的人注意。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吹奏起来省力,不仅有利于演奏时间的持久,而且有利于乐器性能和演奏技艺的充分发挥。因此,省力当是乐器品质优良的一个重要体现。
箫笛吹奏起来是否省力,不仅同所选的材料质地有关,而且还同制作工艺有着尤其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管径大,耗气量大,相对地说比较费力;管径小,耗气量小,相对就比较省力。由于管径大小影响着箫笛的音色,所以对箫笛管径的选择就不能规定得十分死板。例如昆曲所用的笛,内径应该稍微大一点,管壁要求稍微厚一点,吹出的音色才能宽厚,尤其是为净角伴唱所用之笛就更须如此。上海地区江南丝竹音乐所用之笛,它同昆曲伴奏所用之笛(曲笛),在制作上虽然没有什么两样要求,但是丝竹演奏要求音色清脆、飘逸,因此管径就不宜过大,而且管壁也不宜过厚。
再如洞箫,管径大小的选择,同用途以及乐曲情绪的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琴箫,它是用来同古琴合奏的。古琴的音色虽然清亮激越,但是音量小,所以用来同古琴合奏的琴箫,管径必然不能大,以不超出1.5厘米为宜。本世纪三十年代,“今虞琴社”的彭祉卿,把他所设计的“雅箫”(按三分损益律制作的琴箫)内径定为1.2厘米,而如今所用的琴箫一般都是1.4厘米。琴箫合奏假如用一般的洞箫,不仅音量难以控制得很小,即使把音量控制得很小,音色也难以同古琴调和。就这1.4厘米内径的琴箫来说,它的耗气量是相当小的。因此一般吹笛的人演奏它,由于吸入的气多于演奏所耗的气,也常常会觉得憋闷,反而显得吃力。再请看看那日本尺八和我国福建的南音洞箫(近来亦被称作南音尺八),它们的管端内径都是2.1厘米,若选小一点的内径,吹出来的恐怕就是另一种韵味了。
箫笛的管径常常不能随意选择,但是制作方法却是完全可以由人决定的。实际上箫笛制作方法的得当与否,乃是演奏省力与否的关键。笔者通过研究证明,箫笛吹孔的开挖得当与否,同发声的敏锐程度(即演奏时的耗气量)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是毫不足怪的。因为箫笛一类的乐器就是以边棱音为激振源的。口风经过箫笛吹孔边棱的分劈而形成边棱音,边棱音与管内气柱耦合,箫笛就发声了。因此,只要边棱音容易与管内气柱耦合,发声必然敏锐,吹奏起来自然省力。
笔者四十余年箫笛制作研究的体会是,吹孔的形状和大小,影响着箫笛的音量和音色,但也同样影响着吹奏的耗气量。对此问题,笔者曾有意识的通过制作进行了验证。由于制作箫笛所选用的竹材管径的大小不同,管壁厚薄不同,加上对所制箫笛的音色要求又不完全相同,因此制作时不仅不应该将笛子的吹孔大小、洞箫吹孔的深浅开挖得近乎一样,而且吹孔的边棱夹角更不能挖得相同。笔者曾多次对竹材良好,但音色明显不够通透的箫笛作修复,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惜笔者不从事专业生产,无法进行大量的制作验证,没能进行规律的探索与总结。此事希望我们的生产厂家能给予相当的重视。
音 色
影响箫笛音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取决于材料的选择是否得当,制作工艺是否精良,同时还取决于演奏方法是否得当。 谁都知道,任何一种乐器都有该种乐器的特有音色。假如某种乐器不具有它本身所特有的音色,它就很难流传下去。例如与笛子同类的“筹”(一种两端通洞的笛),现在就很少能见到它的踪影。原来“筹”的音色与笛子一样清脆嘹亮,但是吹奏难度远比笛子大,耗气量也远比笛子大,音域也就不及笛子宽,因此,如今就很少有人再使用它了。笔者年轻时黄梅戏就用“筹”伴奏,例如袁凤英的《天仙配》中的似笛的乐器乃是筹。尽管“筹”也有它本身所特有的技巧,例如在筒音上演奏圆滑的大二度滑音(这是笛子无法做到的),也难以逃避被人们舍弃的命运。再如人们嫌弃洞箫的音量太小,合奏中就常用新笛(亦称横箫,实际上就是筒音与洞箫一样为d1,而又没有开膜孔的笛)来代替它。熟悉民族乐器的人,是很容易分辨出新笛与洞箫之间音色上的差别的:新笛音色木滞,而洞箫的音色清柔,因此新笛是无法代替洞箫的。
各种乐器除了有它独自的音色特点而外(例如二胡的音色就无法混同于小提琴),再就某一种乐器来说,其个体又有它各自本身的音色特点。由于每首乐曲各自有着不同的情调,为了更好地表现乐曲情感,人们为演奏着想,也就必然要求每一件乐器都有可供演奏者选择的音色差异。 演奏方法造成箫笛音色差异的原因,是吹奏过程中的口型和口腔形态。笔者曾经作过这样的试验,用人工吹口吹奏箫笛,发现箫笛的制作材料无论是优是劣,也无论箫笛的制作工艺是精是粗,其音色同样是空洞、单调,实在难以辨别各自的优劣。受此启发,笔者曾有意识地对口型、口腔状态同箫笛的音色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发现一支箫笛至少可以吹出三、四种有明显差异的音色;管径大,音色的可塑性也大。
就箫笛的制作对箫笛音色的影响而言,吹孔的影响乃居首位。一般地说,吹孔开得大,音量大,但是音色欠含蓄;吹口开得小,音色柔和,但是音量小。就笛子而言,膜孔的形状和位置,对音色的影响尤其明显,这问题是早就引起人们注意了的,首先注意膜孔对笛子音色影响的是郑觐文,那是1932年的事。笛子加膜,使笛子的音色圆润、嘹亮,掩住膜孔,笛子就明显地失去了光彩。记得“大跃进”时期,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就有人在长笛上换上有膜孔的竹笛笛头,贴上笛膜,音色竟与竹笛相差无几。
[导读]这是经典竹笛音乐专题,其中大多是音质较好的竹笛名家作品,也有竹笛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音乐可免费在线试听与下载!长...阅读全文
[导读]这是竹笛演奏视频题,以便小编为竹笛爱好者推荐优秀的竹笛演奏作品。一般来说,笛子的演奏技巧可概括气、指、舌、唇四大...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竹笛伴奏音频,其中有竹笛名家演奏作品,也有国内外竹笛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伴奏音乐可免费在线试听与下载!喜...阅读全文
[导读]本专题和大家实用笛子教程材料,包括笛子入门教材、笛子中级教程、笛子指法对照图、笛子启蒙教材、笛子入门基础教程pd...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笛子视频教程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教程对于初学笛子或是自学竹笛的网友会有一定帮助!笛子属于大众普及型乐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