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故事(一)
主讲: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石叔城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带的爱森纳赫。今天恰逢是巴赫的诞辰327周年纪念日。
音乐之家诞生的神童
巴赫的出生地爱森纳赫虽然仅是个小城镇,但却有着极为浓郁的音乐氛围,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而且中世纪时期的吟唱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的歌剧名篇“唐豪塞”便是依据此情景创作而来。
巴赫家族是在当地赫赫有名的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优秀小提琴手,祖父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出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巴赫从小就表现极高的音乐天赋,但是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不幸接连降临到这个冢庭,年仅十岁的巴赫接连遭遇了丧父丧母,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
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却不允许小巴赫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地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将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这样长期的艰苦学习也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导致他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度过。
博采众长的自学之路
15岁时,巴赫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回顾巴赫的成长道路,我们可以发现,他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却从来未得到一位正式老师的长期导。 正因为如此,他才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历尽辛苦,在所不惜。后来,当有人问起他的艺术是怎样才达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时,他简单而严肃地回答:如果谁象我一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张蕾/整理)
(原载“音乐周报”2012年3月21日第12版 大众乐谱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