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故事(二)
主讲: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石叔城
巴赫的专业音乐生活从170 3年开始。他先在魏玛宫庭任小提琴手,又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风琴师。1708-1717年,巴赫在魏玛宫庭任管风琴师和公爵教堂的乐长。他除了借鉴德国前辈的管风琴家和作曲家的优秀传统外,还潜心专研了意大利的小提琴艺术,并研究了古钢琴的音乐,这时他的创作已经成熟,写出了一些管风琴的代表作品“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等。
1713-1723年,巴赫在奎登宫庭任乐长,这一时期巴赫创作了大量的组曲、奏鸣曲和协奏曲,著名的有“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率前奏曲集与赋格曲集”。巴赫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38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7年中一直担任此角。在这期间巴赫写下了大量的惊人作品,“马太受难乐”、“平均率钢琴前奏曲集与赋格曲集”第二集、“音乐的奉献”、“赋格艺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
巴赫是巴洛克全盛时期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严谨的对位逻辑,宏伟悲壮的感情与乐观明快的抒情,充分体现了巴赫的独特风格才能和技巧。
18世纪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割据的分裂 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为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和宫庭乐队。民间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当时的德国,无论在宫廷或教堂,都把乐师当作与勤杂工、看门人、厨师等完全相同的奴仆来看待)。在这种环境下,巴赫也在劫难逃。尽管他辗转各地,频繁地更换工作地点,但始终未能摆脱卑微的仆役地位。
巴赫一生中从未居过高位,不过总能养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远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兹 .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肖邦)那样驰名。并不是巴赫所有的雇主都能赏识他的才能。莱比锡教会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乐家”,只是他们未能雇上最初决定的两位人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让巴赫担任歌咏班领唱一职。但在几年以前,他要辞去魏玛公爵宫庭中的风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另谋新职,公爵对此耿耿于怀,将他投入狱中。巴赫度过了三个多星期的铁窗生活,公爵终于慈悲大发,将他释放。(张蕾/整理)
(原载“音乐周报”2012年3月28日第12版 大众乐谱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