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在过上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就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于是,在中国出现了“钢琴热”。而面向新世纪,中国教育界提出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1世纪是一个文化愈发开放与多元的世纪、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潮流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学习音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学钢琴。
但学习钢琴也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是一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点滴积累的的过程。长期以来,我曾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钢琴中品味感受着这份苦于甜;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这些年利用业余时间,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成一名钢琴教师,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我越发深刻地体会到:对于初学钢琴的儿童来说,对其学习钢琴兴趣的引发,是学好钢琴的首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能力的源泉”,培养儿童的兴趣,使之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犹如能源与之发动机,是一种促使其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儿童学好钢琴的一个关键,是使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这里,对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产生,以及怎样培养及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趣等方面一一作个讨论。
一、兴趣及其产生
“兴趣”是一个既简单但又复杂的问题。所谓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学习音乐、学习钢琴的兴趣属于精神需要。兴趣是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的结果。由于大脑皮层有着较高的兴奋性,因此对于外界刺激的感受和反应就就比较强和迅速。于是,人们从事有兴趣的活动会比较积极,效果会比较好;反之,则不然。
儿童对钢琴兴趣的产生,我认为有两种。一种是自发的,也就是其自身对某些事物比较感兴趣、倾向性较强,这是一种客观的行为,在钢琴学习中即儿童对钢琴本身及其所发出的声响的兴趣。另一种就是后天需要培养的,只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与气氛,并提供良好的音乐教育及指导,这种兴趣是可以能培养出的,即儿童对演奏钢琴的兴趣。
兴趣的发展又有着不同的程度,最初的兴趣,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属于“有趣”。钢琴,对于学前期的初学儿童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是比较容易产生自发的兴趣的:开始时,也许是儿童对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钢琴的一种好奇心,于是乎便又“按”了几下琴键,又对其高低不同的奇异声响产生最直接的兴趣,而这也许只是儿童觉得新奇好玩。可是也可能当他第二次在看到钢琴时,这种新奇感就没有了,觉得“不好玩”了,于是也就对钢琴不感兴趣了,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想学了的原因(当然,如果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那就另当别论了)。由此可见,这种儿童对钢琴本身的自发产生的直接兴趣并不十分专一,也不是非常稳定,很可能只是暂时性的。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兴趣从“有趣”水平发展为“乐趣”。这时的兴趣已然分化,即是从儿童对钢琴本身的兴趣发展对演奏钢琴产生乐趣。这时的兴趣就比较专一和稳定,把艰苦的学琴过程视为一种乐事。 #p#分页标题#e#
二、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儿童学习钢琴,如果能每时每刻都自发地保持一种很强烈地兴趣及愿望,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理想的事情往往不是普遍的的情形。在培养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过程中,我认为三方面的立足点,即教师、学生及家长是缺一不可的。在整个钢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为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而家长作为其纽带,作用也不容忽视;只有将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密切配合、紧密联系,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培养与引导才能成为现实,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1、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对于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其桥梁便是语言。由于学前期儿童的大脑和思维的发展有限,加之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与学琴儿童相互沟通的关键。这里的语言能力,并不是指“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或刚刚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所以,教师就应尽可能地讲“儿童语言”,即是把自己所要表答的内容,要求儿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儿童全都能听懂的,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而有条理,幽默风趣,语速要慢,语调要抑扬顿挫。总之,要能使儿童听清听懂老师的话语,并尽可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儿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由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这种直观形象的思维使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凭借具体的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不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认识事物。因此,在儿童实际的学习中,应尽量将那些概念知识比喻成他们生活中的熟悉的实物,进行一种形象的类比,这样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当儿童是通过生活中他们知道的,甚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来学习理解那些概念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强。例如,有一个四岁的儿童,当我在教他拍号及各种音符的时值时,由于年纪小,他对数的概念的掌握和数的计算还有些模糊,尤其是当我说到“一倍”、“一半”、“四分之一”这些数量词时,他就很难理解我的意思。于是,我制作了一个小教具:用硬纸板按音符时值的长度比例剪出小纸片,并在上边画上音符及与之对应的名称。在另一块纸板标出2/4、3/4、4/4拍,并同样按上边长度比例分别挖出空白各三小节。当那孩子见到了这个类似“拼图”的教具时,顿时兴奋起来,饶有趣味的摆弄起来。通过自己对那些纸片长度的比较,他很快就能告诉我一个二分音符时值有两个四分音符时值那么长,而两个二分音符的时值才等于一个全音符的时值;同样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下了解在2/4、3/4、4/4拍一小节空白处分别能放下2、3、4个四分音符,这时我再加以指导,他很快的就理解了拍号及其各音符时值的关系,并还在各拍子的小节中,尝试不同音符的组合,这种游戏拼图般的练习不但充满趣味,更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物概念,并对那些概念用直观形象不断的支持和强化,儿童易于理解并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p#分页标题#e#
3、丰富多采的示范演奏
教师的示范演奏,对于儿童学琴有着及其重用的启发引导作用。事实证明,儿童亲身观摩要比听音响资料效果更好,理解领会得比教师单单用口诉要好,也感兴趣得多。对于给学生所学内容,不但要熟练地范奏全曲外,还要着重对其重点及难点进行示范,把“用琴说话”、“用琴授课”的方式贯穿与教学中。对于一首曲子的音乐情感和内涵,有时可能用很多口舌去跟儿童解释,他们也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可如果教师用琴声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以描绘、表达出来,再加上少许的注释,儿童常常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和曲子所表现的内容,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也能让琴童更好的理解感悟音乐。除了要示范教学内容外,还要多演奏一些通俗好听的乐曲和儿童喜欢的儿歌,歌曲等,以培养儿童的兴趣及音乐素质。有一个学生,由于我常常弹一些轻快活泼的儿歌给他听,一次他很兴奋地唱起了他刚刚在音乐课学会的童谣,并问我自己能弹吗,我鼓励他说当然可以。我把那首童谣的曲调抄写下来,并配上简单的伴奏织体,教给他弹,他很高兴。可见,从他听我弹奏,到自己想弹并努力地去实现这一过程,不但锻炼了意志,并大大增强了用钢琴弹奏音乐,表现音乐的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多示范、演奏,用琴说话”,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作用使得所教的音乐“形象化”、“简单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4、教材的选择
授课时,教师对于教材的选择对儿童学习的钢琴的兴趣也有重要的影响。在选材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必弹的,另一类是选弹的。必弹的,像用于初学习的拜尔、车尔尼599、巴赫初级钢琴曲集等等这些是绝对具有权威性的,效果显著的教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对于大多数年龄低幼,刚刚开始入门的小朋友来说,这一类的教材显然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缺少趣味性,因此要做到少而精,但决不能取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用诱导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添加进来。而选弹教材我的选择标准是每首曲子要有标题和形象的图画;音符大,印刷清晰,油墨颜色深;旋律活泼、和声悦耳好听;每一首曲子都有清楚地技术、乐理或音乐的重点;尽量多地选择那些是小朋友所熟悉的中外儿歌,民谣所改编的钢琴小曲。例如《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每日十二首钢琴技术练习》、《中国民歌儿童钢琴曲选》……由于每首曲子都有标题,有图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颜色鲜艳,清晰、音符比较大,阅读起来觉得容易,学生对这一类的教材都很喜欢。实际上,在这些乐曲中也包含了许多技术要求,同样能达到练习技巧的效果。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主动选择,老师弹几首给学生听,学生喜欢哪首就练哪首,有时碰到是自己会唱的或是听过的歌曲所改编的曲子,那就更兴奋了!这样,学生对所弹奏的曲子非常感兴趣的话,学习的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二)调动学生自主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1、让儿童体验音乐的“喜悦”
在最初的启蒙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让儿童自己充分感受音乐的“喜悦”:上课时,老师可以弹一些短小精悍、形象鲜明的小曲,并让琴童“猜”乐曲的形象,以体验“聆赏音乐的喜悦”;尔后可以鼓励他唱一两首自己喜欢的从幼儿园(学校)或电视动画片中学会歌曲,富于表情地边唱边表演,从而体验“歌唱的喜悦”;紧接着由他自己在老师的帮助下即席的在钢琴上试着把这首歌模弹出来,可以用一支手也可以用两支手,可以用一指头也可以用几个指头,只要把曲调弹出来了,老师就要赞扬和鼓励,让儿童体验“用钢琴演奏音乐的喜悦”;最后引导儿童在钢琴上,根据一定的话题或故事情节即席创作,比如像高音区的小鸟和低音区的大象的对话等等。可以在白键上也可以在黑键上(孩子们似乎更喜欢黑键),就像孩子初次拿起画笔,在画纸上随意涂鸦发现了绘画的乐趣与喜悦一样。当使用这种叫做“钢琴”的乐器,“叮叮咚咚”地敲击出各种高低不同的声音时,他就能体验“创作音乐的兴趣。让儿童怀着对音乐的“喜悦”,培养音乐趣味,使每次下课都怀着对音乐愉快的满意的心情离开,并翘首期待着何时再上下一课。只有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懂得了主动地学习,教学才能顺利的进行,就像一辆汽车起动了,教师如同驾驶员一样,只需把关引路。 #p#分页标题#e#
2、明确的学习目标会带来兴趣
在上课的教学及儿童平时的练习中,让他明确练琴是为了达到具体的而不是泛泛的、一两个而不是过多的要求。在给儿童布置的钢琴作业时,教师要明确乐曲的技术点及其要求,并要耐心向学生说明所布置的作业能帮助学生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使学生每次都有几个明确的练习方向。所谓明确、具体,不仅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练习任务的明确、具体,还包括有练习方法的明确、具体。这样当儿童达到了那几个目标要求时,教师就要给予赞扬和肯定,让孩子觉得学习钢琴并不是高不可攀或是很费力不讨好的事。当要求没达到时,比如在乐曲的难点时老弹错音,可以先弹几次正确的给学生听以加深印象,然后老师有时正确的音符,有时弹错误的音符,并问学生是否对,接着要求学生重弹此句,并问他是否对,直到学生答对弹对为止。这样让儿童明确什么是对的,如何做到对的,在练习时就有了目标和参照:“我在上课时弹对过的!”,以避免陷入“越练越错,越错越烦,烦就不练”的怪圈。在儿童通过实现这一个个具体的练习目标时,不断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和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树立一种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弹好钢琴的自信心。
3、巧提趣味话(问)题,激发儿童自主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容易使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就要注意灵活性,在某项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表现出了厌倦,就应随机应变,及时作一些调节和变通,结合正在学的内容,向儿童提议些趣味性的话(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思考、解答。比如在向幼儿教授拜尔基础教程时,开始时的左、右手的触键练习,由于每一条的小练习只有一两个小节然后是反复的重复,而练习时钢琴上只有孤零零的左手和右手,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单调和枯燥的感觉。而拜尔后面几条的练习,往往就是开头那些练习的变化或者组合,而左手和右手的练习则更是同出一择。于是我就依此来启发孩子:“嘿嘿,这条练习怎么这么眼熟?以前我们肯定练过了!”儿童一开始总是不相信,并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很仔细很有耐心的往前寻找以前弹奏过的那些,结果竟真的发现原来自己正在弹得那条练习的每一小节,都是由前面的练习组合而成的。自从这次提问后,时不时这位琴童就会兴奋地向我“报告”:这条左手练习和那条右手练习一模一样、这两条练习的音一模一样,就是有些时值不同等等,在这个充满兴趣的“搜寻”过程中,不但枯燥一扫而空,并且大大的提高了视谱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耐心与细心。而趣味的话题的引入,也有助于帮助儿童理解知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一个孩子在学习《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中的“青蛙合唱”一课中,将p—f—ff这组表情记号结合旋律在高、中、低不同音区的交替出现的特点,将每一个乐句都描绘形容成大小不同的青蛙在独唱或合唱。这样让儿童弹奏的乐曲还有着“故事情节”,使孩子能用双手在钢琴上“讲故事”,从而把乐曲的演奏变得兴趣盎然,儿童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4、琴童们互相观摩学习以增进其学习热情
让那些缺乏兴趣或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观摩年龄相近的孩子的钢琴课。听到了弹得比自己好的,会激发起“争强好胜”的上进心来:他年纪和我差不多大,我一定能做得比他更好!而听到弹奏水平不如自己的,会产生某种荣誉感和自信心,这也能转化成练琴的兴趣。还有时,几个孩子正在学弹同一首作品或这个孩子正在练习的曲子是另一个孩子曾经弹过的,这时大家在一起交流,那必定格外的有兴趣,说说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碰到的问题,彼此一定都能互有启发。在琴童们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当中,孩子们有时会受到不同于老师那里得到的特殊的启示,也会无形中增强相互间有益的竞争心。也可以通过举行“小小钢琴音乐会”的形式,让孩子们分别演奏自己最拿手的一两首乐曲,以激发其表现欲望,增强对演奏的信心。而教师也应把小朋友的进步用一本笔记本记录下来,如他们所学过的乐曲,能背谱演奏的乐曲及相关的乐理、音乐知识等等。在奖励儿童的同时,要让他明白是因为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因为他的功课做得比其他小朋友好,从而增强儿童对自己的信心,并诱导孩子们良性的学习竞赛。 #p#分页标题#e#
(三)注重家长的“纽带”作用,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纽带”,就是家长。大多数学钢琴的孩子,不仅要由家长陪同上琴课,回家练琴也多有家长督导。钢琴老师固然是教学的主导因素,可家长却是天天和孩子在一起的。因此,家长在儿童钢琴学习中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事实上,对于年幼和初学孩子来说,家长也是在执行着教师“助教”的任务。在培养儿童学习兴趣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确是一个值得注重的问题。
1、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学习气氛
音乐的耳听目染的影响,对于儿童学琴兴趣的培养,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中,家长可以常放些儿童感兴趣音乐,如童话音乐剧、音乐故事、儿童歌曲等,也可以带儿童到音乐厅去听音乐,并在看演出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儿童思考,从而使儿童能够在音乐的环境中不断的成长起来。而良好学习气氛的创造,如每天的练琴时间段最好是严格地固定下来,而且轻易不要变动。这样,可以借助规律的作用,使孩子逐渐养成习惯:练琴,是每天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这虽然不等同于兴趣,却可以“习惯成自然”,保持儿童练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在练琴中要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在于学钢琴有关的一切事情中,凡属学生本身能力范围之内的,都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家长不应代劳。一方面,要让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些练琴中的小事,儿童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如翻开乐谱摆好在谱架上、调整好琴凳的位置距离、练习结束了收好乐谱、擦掉钢琴上的灰尘,保持键盘清洁、上课路上自己携带教材曲谱,等等。这虽然都是些“小事”,却有利于孩子形成学钢琴是自己的事的心理,既培养了独立性同时也增进了兴趣。另一方面,家长不要成为儿童学琴过程中的“拐杖”,切勿代替儿童动脑,成为其依赖。比如识谱,这是完全可以,并且也是应当由学生自己去熟悉的事。但却有这样的学生,学了一年多琴,指着五线谱上的音符问他:这音的音名?几拍?是哪个键?这时,孩子不是回答提问、而是回头看妈妈(陪孩子学琴的大多数是妈妈),意思是应由妈妈回答。这说明平时练琴时,这些事都是由家长告诉他的,不必自己费心。结果一年来天天面对的音符,却还不熟悉,甚至并不真正认识!可见家长这种为“省事”代替儿童学习、动脑实为费事。因此在家中练琴的过程里回想老师的要求,弹奏中出现了差错,都要先让儿童自己回忆,自己解决。家长可以提示、启发、协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没有了依赖性,需独立思考,学习也勤动脑筋,进步就更大。并且儿童自己投身于学习之中,那些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喜悦及趣味,都是由家长直接告知效果所不能比拟的。
3、家长不能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过分施压
事事都要求儿童按家长的意志办,甚至使用“武力”,时间久了,不但使孩子学琴的信心、兴趣全无,还很容易产生逆反抵触心理。静心想来,弹钢琴并不简单:又是技术,又是艺术,手、眼、脑并用,要求孩子协调好这一切,够复杂的了。有缺点是正常的,一个缺点克服了,另一个又出来了;新的缺点刚克服,旧的缺点又回来了,因当说,这都不足怪。只要认真克服缺点,哪怕步子慢一点,但始终会极少成多,取得可观的进步的。而强制、使用“武力”,是要损害儿童艺术才能的,有时,也许能训练出好的手指运动,却很难培养出兴趣爱好和音乐感觉。 #p#分页标题#e#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教师、学生、家长这三个重要的环节。只有这三方面融洽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当然,上述提到的一些情况是有针对性的,儿童具体的情况问题因人而异,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来适应不同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让教师、家长共同的耐心启发和正确指导,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亲近钢琴从而充满兴趣地演奏钢琴,并在优美的琴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