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下这几年的生活,其实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自己一个人练了4年钢琴了,从高三开始自己学识谱,乐理,和声。从弹拜厄到弹肖邦,李斯特。别人都说学钢琴要一步一步来,但我没有老师教,所以就只弹我喜欢的曲子,拜厄弹了就弹肖邦了,从没弹过车尔尼和其他人的练习曲。只弹了3个月的钢琴就去参加高考了,现在想起来也有点不可思议。报的是作曲系,弹的是肖邦的升c小调无编号的夜曲和A大调的波兰舞曲,那首波兰舞曲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考面试时作曲系的老师就说我夜曲弹得有感觉,但波兰舞曲没弹好,我也不好意思说我只练了三个月的琴。而其他方面乐理我花了两个星期边看书边做题就学完了,和声则了解了个皮毛,视唱练耳则完全没练过,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去考作曲的。考作曲时上午考歌曲写作,拿到歌词开始感觉有些茫然,心中有旋律但写下来的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的,正好那几天我又发烧,脑袋完全是昏沉沉的。下午是器乐创作,写了首钢琴小品,跟着感觉来。没想到成绩下来后我的作曲还得了80几。但和声就差了,100分的只考了40,视唱也是烂,结果差了10几分没考上川音的作曲系。唉!如果当时和声再好点的话,我可能就走上作曲这条路了!
记得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是在初一的音乐课上,老师第一节课放得是蓝色多瑙河,当时是真的被迷住了,边放音乐脑海就有画面。之后就每星期盼着上音乐课,而喜欢上钢琴则是老师放了首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星空》,以前不懂什么是古典音乐,以为这就是,之后就把他的全部买的到的磁带专辑都买了。
学琴前是多么的痴迷于肖邦的音乐,初一时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肖邦的音乐是我妈到银行存钱人家送的一张碟,前几首依次是肖邦的即兴幻想曲、离别练习曲、革命练习曲和小狗圆舞曲好像还有首是把小狗圆舞曲改成了四四拍来弹的。那时边听就边想我自己弹奏的样子。而且还会自己想出不同的处理。从此对肖邦的音乐喜欢的一发不可收拾。买来真正自己的第一张碟是肖邦的圆舞曲和前奏曲集,邓泰松弹的。当时根本不认识什么钢琴家这些。只要是古典音乐都听,那时的运气也不错,我们地方的新华书店进了一批拿索斯古典音乐,封面都是世界名画,里面还有小册子,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和专辑曲子,每张15元,其实正版古典音乐碟这个价格很便宜了,但对于我这个初中生来说就不便宜了。
初一的时候每天我有两块钱的早餐钱,中午一块钱零花钱,因此我要存5天才能买一张碟,所以我初中三年都没吃过早饭。为了能快点买完架上的碟,大概有50张不同的专辑,我就给我妈说我中午在学校复习,3块变成了5块,这样有时就可以一星期买两张。那时我基本上每天都要去趟新华书店,左看右看,选好下一张买哪张,那时真的是走火入魔了。记得第一张买的是维瓦尔第的《四季》,第二张肖邦练习曲。本来初二有机会学钢琴的,初中音乐老师看我很喜欢音乐,就叫我学钢琴,一节课好像是20,还看了我手的条件。但经过了家里人的商议,一致表决不同意我学,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二姨妈二姨爹五姨妈都在,真的是很伤心。我妈看到我精神不振,本来说瞒着家里人私下给我钱去上,我当时赌气不去,但说后还是感到后悔,想到将来可能会有遗憾,没想到啊,真正开始弹琴,是6年后的事了,唉!虽然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但至少我对音乐的喜欢还是没减。
虽然当时没学成钢琴,但因为我每天都不断听,什么交响乐,室内乐,器乐曲,能找到的都听,能了解到的音乐知识都了解,所以鉴赏能力就不断提高了。现在想想我为什么学琴学得快,可能就是因为这些。练琴都说在弹琴时大脑的音响效果一定是比弹出来的声音提前反应出来,这个道理也实用在学琴上。我听得多了,对要弹的曲子的都了解一二,并且在我的心里都设想好了该发出的音响效果,只是技术上有问题,所以我就拼命的弹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不用去想乐曲的内容和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些已经在我心里都想好了,这也是大脑事先准备好了,只是弹出来的效果是不是自己想出来的问题了。#p#分页标题#e#
大概是在初二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同一首曲子会有不同的版本,于是就开始同样曲子听不同的版本,想为什么他们要那样处理,逐渐的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处理。所以对一个初学琴的人来说,多听和多想是很重要的,听各个名家是怎样诠释处理作品的,但不能一味模仿,必须思考他们之间处理不同的原因,是否符合作品的原意,这个当然是自己对作品有一定理解基础上。在弹一首作品时头脑应该有所谓的音乐形象或是某种情感过程。不然弹出来的曲子就会缺乏感情和内容,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当然这个是到了一定阶段才能感受到的,有些曲子你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理解到,不是听一两遍就能听懂的,而有的曲子你必须自己去弹了才体会得到它的独特之处。比如舒伯特的G大调奏鸣曲D894,我在听得时候老实说没怎么弄明白它说个什么,第一乐章如果呈示部反复的话整个第一乐章就有将近13分钟以上,这对于一个聆听的人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注意力的考验,(虽然和D960的长度还有点差距),但我拿起乐谱自己弹了一遍后,马上就理解和体会到了它的内容。有时候你听录音是按照钢琴家的意念来理解这首曲子的,是他对作品的理解,不一定每个钢琴家的处理都能触及你的心灵和你的想象。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独特想法是很重要的,这也是音乐上所讲的个性,具体则表现在对乐曲的处理和每个人的发声上。有些老师硬是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学生之上,完全否定学生的想法,且先不论这些老师讲得对与错,这样抹杀学生的创造意识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还是接着说我学琴的经历。。。在高三的时候,我和大多数艺体生一样,开始学专业知识,因为我们学校是属于高三才开始培训艺体生,所以我到高三的时候才有机会碰到钢琴,那时的状态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疯狂。无时无刻都在想着练琴,可能是那几年憋慌了吧,真正碰到琴了就拼命的练,干脆在艺考前三个月直接给学校申请不上课说因为要参加考试需要多练琴,刚好负责管理这些事务的老师是我以前的班主任,有话好说,但他也是出了名的 恶人,非要我把头发剪短,害得我反复修理了三次才让他满意,就差点没成监狱里的劳改犯头型。就这样我每天从早上9点半弹到晚上9点半,除开中午12点半到2点半不能弹,因为住在旁边的人中午要休息,我就利用中午的时间在琴房学乐理和声或着睡大觉养精蓄锐。三个月下来,还是学会了些曲子,基本都是肖邦的,夜曲4首,波兰舞曲一首,前奏曲几首,圆舞曲两首,还有些小曲,最后选了夜曲和波兰舞曲参加艺考。
没考上川音本来想得是不念大学了,但家里人不同意。考上了大学后,就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钢琴上,进了校先选琴。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台琴,是我自己想选和我有默契的搭档。所以头两天我把学校所有的琴都弹了一遍,最后选定了一台被放在走廊上没地方放的琴,珠江的,可能就值8000的那种教学琴吧,但它发出的声音和学校其他立式钢琴完全不一样,低声部很宏伟,中声部和高声部都能放出温暖和清脆的声音,能做大幅度的力度对比,其他琴都弹不出我要的弱音出来,而这台琴触键也很好,应该是新琴或是很少被用得琴,我想珠江同一流水线上能产出这样的琴机率很小,毕竟都是机器做的,能发出人声对于珠江这个价位的来说是很困难的。
但还好过了几个星期学校把这台琴放到了板房,我们叫简易琴房但我想叫简陋琴房,因为隔音效果实在太差,琴房与琴房相互之间影响很大,学琴学的快主要就是要仔细听自己弹的,但学校这个条件,唉!没办法。于是我就转移阵地,那间琴房就成了我大学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可能是我天天都待在那儿,逐渐的这间琴房就变成我一个人的了,大家都知道有个人天天在这儿弹,还给我取个外号叫琴魔,自然就进都不进去了,都成魔了。当然也有人说为什么他一个人独占一间琴房这类的话,我只能当作耳旁风了。最近听说其他学校更是无语,练琴还要限定时间,多练了还要给钱,一小时10块这个,如果我在这些学校读的话,那不是大学几年下来我要弹掉几台钢琴的钱。我觉得这些学校不应该叫大学或是什么学院,叫培训中心什么的还差不多,有辱了大学这个名字。#p#分页标题#e#
苦练了三年还是有收获。以前想弹而弹不了的曲子现在大多数都能磕磕碰碰的弹出来了。我刚开始的梦想就是把肖邦的曲子全部弹完,虽然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点远,像协奏曲和练习曲这些我还有技术障碍,不过有目标就有收获。
大学毕业了,现在在参加比赛,曲目是斯卡拉蒂两首奏鸣曲、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肖邦练习曲、李斯特超级练习曲第十条和奥伯曼山谷,在这儿自己给自己加把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