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追溯了不少比赛获奖选手的后续发展情况,发现他们后来干哪一行的都有。
一些著名的钢琴家,权威教授也对比赛相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著名朱利亚音乐学院卡普林斯基教授说:“现在比赛大小无数,总有成功的机会,赢得比赛也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天才,那只是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并不能作为一生成败的论断。”又如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桑多尔认为:“钢琴比赛已非常不健康,已是一种传染病,全世界都感染上了。从前也许只有5到10个重大比赛作为演奏家事业的起步,现在太多,对青年艺术家的害处极大。我常常担任国际大赛的评委,像是在扮演上帝。”早在20世纪初,俄国著名钢琴家霍洛维兹也提出了一个可能伤害青年艺术家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比赛。他说:“因为比赛青年人获胜了,出了名,那当然观众对他的期望更高了,压力就更大了。这不利于青年人的舞台生涯和成长。”霍洛维兹又说:“他愿意一场场的在舞台上赢得自己的声望,发展自己的事业,这样做已让他受益无穷。”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经常在一些全国性钢琴研讨会议上直率说:“不同意全国性比赛搞得多,不同意经常参加比赛的尖子学生围着比赛曲目转而放弃日常进行的教学计划。”
当今国外的钢琴教学除了强调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力外,已更注重大量曲目的掌握上。当一个成功的钢琴家,他的一切音乐活动必需要以丰厚的音乐会曲目为依托,不然就会出现后劲不足,难以立足在表演舞台上。在此值得一说的是:现在的演出公司、唱片公司的经纪人对钢琴家要求越来越苛刻,他们根据市场需求,要你录音、演出。记得罗马尼亚著名钢琴家鲁普和我国著名小提琴家薛伟在采访中都承认对这种要求的演奏生活不适应,最终前者采取了回音乐学院深造,后者决定去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任教。
在《钢琴艺术》2006年第一期中国著名音乐评论家朱贤杰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当代钢琴大师罗文塔尔的保留曲目有六十部协奏曲,盖扎·安达有三百部作品,霍华德录过一千多首作品,有一百多部作品随时可以演奏,巴伦博依姆18岁之前就演了全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朱贤杰最后还就中国钢琴家的成长问题发表了自己发人深省的看法,他说:“今天中国的钢琴界不是在呼唤大师吗?那就先看看当代国际大师手上的曲目吧!”
大家知道现已蜚声海内外的我国青年钢琴家郎朗。他的突破发生在1999年,在最后的一分钟他接到邀请,替代患病的美国著名钢琴家安德烈·瓦茨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演出,结果用当时评论界的反应来说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