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300年,是从1709年算起的。在西方是英法诸强争霸的时代,在中华是清朝康熙四十八年。
这年,意大利人克里斯托福里(1655——1731)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一架同先前的老式键盘乐器大不相同的乐器,虽则它在外貌上同拨弦古钢琴一模一样。
它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弹起来要轻便轻,要重便重。也正因如此,它便得了个“轻重琴”的名称。大家都知道,钢琴的西名通称Pianoforte,此词中,前半的Piano即意大利文“轻”的意思,后半的forte是“重”的意思(这里的轻与重指声音的弱与强)。你可以在乐谱中看到许许多多“P”与“f",那便是此二词的缩略。但也可以倒过来,叫做“重轻琴”,那便是俄语及某些国家的习惯。
初生之犊
有的乐史家说,钢琴这乐器是在世界上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出台的。这就要看你从什么角度看问题。如果从炼钢之类工业生产制造水平来看,不无道理。这只消看初出茅庐的钢琴,由于没有用铸铁的弦框(而用木质的),也无特殊的琴弦钢作琴弦(而是用铜、铁质的)等等局限,因而其声音的响度与音质不能令演奏者和听众满意,而19世纪的钢琴制造之进步,显然离不开当时的工业文明,便可理解了。
那么是听众的耳朵没准备好?也不无道理。人们听古钢琴已听了3个世纪,忽而要他们接受同古钢琴不相似的新声,不顺耳是不足为怪的。然而从作曲和演奏那两方面来看,钢琴之问世就并非克里斯托福里等忽发奇想而标新立异了。
弗·库普兰是古钢琴的作曲与演奏大师,同那位“钢琴之父”是同代人。他总觉得两种古钢琴(即拨弦古钢琴与击弦古钢琴)各有短长,都不如意。他想,假如有那么一种键盘乐器,兼此二者之长而又避其短,那才理想。
当时耳目闭塞,信息难通,这位法兰西的音乐权威竟不晓得,就在阿尔卑斯山南方,已经出现他所企求的新乐器。如此说来,钢琴毕竟还是音乐文化所孕育所催生的一个产儿。
“未准备好”也许可用以解释钢琴在它的未成年期经历的艰辛。它还胎毛未褪,毛病不少。巴赫在前后二十年中曾两次被邀对这种新乐器作鉴定性试奏,对它并不怎么满意。直到1750年之际,有一架钢琴被舶运到了英伦。英国名人伯尔尼(作曲家、史学家、风琴家,广游欧陆,写了大量有史料价值的音乐报道)对这乐器的观感是:“其声胜于拨弦古钢琴,强弱变化,层次分明。在此琴上弹奏亨德尔的《死亡进行曲》与其他庄严悲怆之曲,如能弹得有感情,有情趣,颇能激起一种惊喜之情。可惜的是,任何快速的乐曲无法演奏”,云云。这是一篇具体切实的报道,当时的钢琴性能上的优劣之处都说清楚了。
钢琴同古钢琴共处一个多世纪之久,当然并非什么和平共处,是用了百多年功夫,才最终将它的老前辈从音乐舞台上挤了下去的。
一种相当有趣的现象:当那两雄并存之际,许多作曲家在他们写键盘乐曲的时候,并不规定用何种乐器弹奏其所作。那也便是从海顿、莫扎特到贝多芬创作初期的古典派时期的事。海顿的奏鸣曲等固然很多是为拨弦古钢琴而作,莫扎特前期的键盘音乐作品,也是可以在古钢琴与钢琴中任择其一来用的。而且直到贝多芬青年时代,这种可以兼容互易的局面也没起多大变化。说具体些,比方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原来也并不限定要用钢琴,而不妨在拨弦古钢琴上弹的。
但是,也便在这时,一种微妙的变动出现了。贝多芬毕生写了32部钢琴奏鸣曲。到其中的第9、10首为止,当时出版的乐谱上标着“为拨弦古钢琴或钢琴而作”。但从第11首起到第14首(也即所谓《月光曲》),谱上所标的却是“为钢琴或拨弦古钢琴”了。这次序的不同,难道是无足轻重的改变?
孰主孰从,这变化正意味着竞争中的优进劣退。据记载,当时的人议论道:当人们愈来愈喜欢钢琴的肘候,也便越发不耐听拨弦古钢琴那过时的声音了。
取代古钢琴
大约从莫扎特晚期到19世纪浪漫派时期,这百年间是钢琴的盛世。经过百年较量,古钢琴退居下风,钢琴荣登王座。李斯特不是有“钢琴大王”的尊号吗?这身份是和他的艺术武器联系在一起而相辅相成的。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ricital(独奏音乐会)这词儿是不大为人所知的。正因李斯特等人的钢琴独奏会,才有这种音乐表演的名与实。在此之前,古钢琴哪里担当得起这重任!李斯特之能开创这一新局面,正是证明了世间出现了这样一种可独当一面的全能乐器,一种可与现代管弦乐抗衡的乐器。
丑小鸭变成了天鹅
钢琴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取代前辈的古钢琴,不但因其性能上的特点,还因其一出世便开始了不断完善的过程。
先以其音域的扩大为例。古钢琴的音域之小是可怜的。所以,如果在现在的钢琴上弹巴赫、亨德尔等古人之作,用不到5组以外的高音和低音。钢琴之父手制的钢琴鼻祖,现在世界上只存两架。其中的一架只有2组音。另一架大一点,也不过4组半而已。到了莫扎特时代的钢琴,其音域同我们现在的幼儿园里用的风琴是一样的,即5组61键。
可是音乐在发展,不能满足于这么一些音。作曲者乐想的飞翔需要更宽广的天地。待到莫扎特去世的前一年,即1790年,键盘开始生长,而且长得相当快。英国一家布罗德伍德钢琴厂推出了5组半的琴。再过几年,6组的琴也出来了。虽说肖邦和李斯特他们在19世纪的初头还只好将就着弹弹这种音域的琴,但不久之后,6组半的琴也进入市场了。接着键盘又向着7组延伸,直至发育完满,成为7右1/3组的88键,这就是今天的标准音域。这样一个范围,够作曲的和演奏的驰骋了。须知,这已经同一支管弦乐队所拥有的音域旗鼓相当了。
再说音响的改善,这也是各种乐器生命攸关的问题。古钢琴的音量不够,又无法变化其力度,即使那种有双层键盘的,功用之一即为了强弱的变化,但至多是大段之间形成对比,并不能在每个音上作出变化,分清抑扬顿挫,或作出各种层次的渐强渐弱的效果。前文已提过,钢琴即是“轻重琴”,它恰恰就是针对其敌手的这一致命弱点,以其力度有明显而丰富的变化取胜的。至于响度,虽然一开始也不行,但历经众多能工巧匠的苦心试创,声音越来越响亮,不像第一代时还不敌最好的拨弦古钢琴了。而且那力度变化的性能也不断提高,更灵活,更细致了。
至于音质,它更使拨弦古钢琴相形见绌。拨弦古钢琴靠鸟羽之管或皮革之类做的拨子在铁丝的琴弦上弄出的声响,当时有人夸张地形容为“拿把烤肉叉在鸟笼子上头刮”,这样的噪声同钢琴一比,自然更加不堪入耳了。
钢琴那独特优雅的音质又从何得来?这关系到琴弦、琴槌等一系列问题,容后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