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霍洛维茨将家迁到了纽约,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从钢琴专业这个角度看,霍洛维茨的影响是巨大的,旋风般的演奏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钢琴家。1968年美国钢琴家朱利叶斯·卡琴在BBC的一次采访中说:“我们这代人之所以承袭了俄罗斯钢琴名家的传统,是因为霍洛维茨在美国的存在。”这种影响看来还没有停止的迹象。用约瑟夫·霍洛维茨所著的《与阿劳的对话》一书中阿劳的话来说,几乎每一个青年钢琴家在他的学习过程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拜倒在霍洛维茨的脚下。
实际上幼年时期的霍洛维茨就已经表现出一个钢琴家应该具备的天资,早熟给他带来了机敏和罕有的悟性,不可思议的视奏能力使他得以高速吸收新的技巧。在技艺的饥渴感驱使下,他不但尝到了任意弹奏琶音和音阶的快感,同时还吸收到了通过管弦乐和戏剧提炼的演奏技巧。
在基辅音乐学院,10岁的霍洛维茨得到了谢尔盖·塔诺夫斯基和菲利科斯·布鲁门菲尔德的指教,后者是那位传奇的安东·鲁宾斯坦的学生。此外,在霍洛维茨重要的导师当中还应该提到的人物应当是纽豪斯·涅高兹。除了霍洛维茨,涅高兹的学生当中还有一大批名声显赫的钢琴家:如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埃米尔·吉列尔斯以及拉杜·鲁普等。通过采用踏板和手部位置的变换尝试,霍洛维茨试图模仿女高音玛蒂阿·芭迪斯蒂尼和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的表情滑音和美声唱法的音色。他逐渐用一种独特的平放的运指方法取代了惯常的曲指法;尽可能地不移动肩部和背部,而用肘部驱动来弹奏和弦。他曾在采访中解释说:这样做的结果会产生一种欢快饱满的管风琴音色,听起来音符会更加匀称。在很多演奏录象中你都可以目睹到他的这种弹奏方式。此外,演奏中霍洛维茨从不用夸张的姿势和表情来取悦听众,他尽量用合理的运动使身体保持自然。
几乎所有伟大的钢琴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音色洪亮。从格伦·古尔德颗粒般清晰的断音、里赫特催眠式的连音触键、直至本诺·莫伊谢椰维奇温暖的鸣唱都是如此。霍洛维茨也不例外,他独辟了一种带魔力的特异发音:喷泉般透明的音色极具穿透力。即便是在快速弹奏中也是如此,几乎不会有半点的粗糙感和模糊不清。这在他早期的录音中尤为突出。例如他用爽快的律动、眩目的张力演奏的肖邦第四谐谑曲很少有人能够与之匹敌。他的海顿降E调钢琴奏鸣曲完全是一气呵成的,其运键堪称完美。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在1932年录制的李斯特钢琴奏鸣曲和《葬礼》中,将那些要命的长线八度连音几乎毫不费力地一挥而就。可谓是出手成章。霍洛维茨总是将自己的演奏归之于19世纪的浪漫风格之中,其实他直率和不拘一格的演绎却证明他是一位20世纪的现代钢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