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在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由西东渐再南下而遍及神州大地。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先后传播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与当地人们相结合,或用在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中,或被文人雅士用自弹自赏的文娱活动中。建国以来,由于国家的重视,筝这个乐器,独立表现音乐形象的功能得到极大发挥,从伴奏到独奏,又从属到自主,有了很大的发展。
音乐是人们思想、语言、歌谣、风习、情趣的产物。因州异国殊,自然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秦筝,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为秦地秦人弹奏琴声的乐器,传播到别的地区和国家后,就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流派,“茫茫九派流中国”就是个概括的说法。诸如河南、山东、潮州、广东客家、浙江、延边(伽耶琴)、内蒙(亚托噶)、福建等流派。陕西流派虽也是其中之一,但人们只是囿于对历代文史资料有关秦筝的论述,而对陕西流派的具体内容却了解得很少。秦筝是这个乐器的专用名词,陕西流派是筝在陕西流行的产物,是对别的流派相对而言的。本文试就陕西流派的源流和现状,流传和复兴,进行探索和阐释,旨在继承陕西流派,繁荣秦筝艺术。
筝是秦人最早的弦乐器,她与缶等敲击乐器一起,形成了秦声,“呜呜歌”就是陕西流派最早的筝曲。
《秦腔史稿》(焦文彬主编)中载:“乾隆四十四年王曾翼编撰《甘州府志》卷四:乐操土风,而以占德坿缶弹琴,本秦声也。西陲是甘肃东南一带的泛称,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民间乐器就是缶和筝,代表了秦声。在秦丞相李斯的《谏逐客书》里也有“击瓮叩缶,弹琴搏髀,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的论述。
秦人是由甘肃移居和扩展到陕西关中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敲着土制乐器,弹着竹制的筝,伴和着歌声,这就是真正的秦国音乐。值得注意的是,这“歌呼呜呜”的秦声,就是“呜呜歌”,是秦人的声调,也是最早的秦腔,也就是最早的筝曲。
秦人进入关中建立诸候国后,经济日益繁荣,军事逐渐强大,与各国文化文化交流活动也频繁起来了,这就有了吸收别国先进文化的条件,就必然会出现“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李斯)的状况。在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里也记述着原来秦地“民间酒会,各以党俗鼓缶弹筝”的局面后来被“钟鼓五乐”、“鸣竽调瑟”、“郑舞赵区”所代替的事实。
在瑟取代筝的年代里,秦人演唱时,虽然伴奏乐器换了,跳的舞也是别国的,但唱的曲调,仍然是秦声,就是李斯谈到的“呜呜歌”,这歌有起伏的旋律,有明显的节奏,还能配以诗句来歌唱。
西汉时的杨恽,是陕西东府华县人,能唱秦声,在他失意时自编自唱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就是用“呜呜歌”的曲调。所以唐训诂学家颜师古认为,“呜呜歌”,“关中旧有此曲也”。颜是西安人,一定是通晓秦声的。尽管杨恽歌唱时他赵国的妇人用瑟为之伴奏,但这“呜呜歌”却在关中流传了数百年。
戏曲理论专家们认为,秦声,即是秦腔形成的最早源流,在秦声演变为秦腔的漫长历史中,筝始终是为之伴奏的乐器,东汉以后,筝参照瑟形进行了改进,既有了较宽的音域,又有“筝筝然”、“有剩哀”的特点;不仅右手奏法铿锵有力,音质坚实,而且左手颤揉滑按,以韵补声、悲哀怨之情,逼真感人。隋唐以来,各种乐器、戏曲、曲艺中,筝都是很好的伴奏乐器。众多名人的诗词文赋中对筝的颂扬和描写,都是陕西流派演奏、形式、曲体、技法等方面的历史记载。#p#分页标题#e#
一直到明朝末年,筝还是秦声(腔)伴奏是离不了的乐器。
清人陆次云《圆圆传》中载:
“进圆圆,自成惊且喜,遽命歌。秦吴渝,自成蹙额曰:‘何貌其佳,而音殊不可耐也?’即令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己拍掌以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乐户出身,他的不少部将也都是陕西人,习听秦声,以秦腔班子随军,随时演唱,解除疲劳,鼓舞士气,这是很自然的事。
综上所述,从最早的“拊缶弹筝”“弹筝搏髀”“歌呼呜呜”,到明末的“操阮、筝、琥珀”唱“西调”!从最早的“呜呜歌”到“秦腔”,一脉相承,证实了筝是奏秦声的重要乐器,“呜呜歌”、“秦腔”,就是筝最早弹奏的曲调。
秦腔是秦声影响全国后产生了别的剧种一个相对的称谓,陕西流派是秦筝传播到别的地区形成了流派后相对叫法,秦声不但包括秦腔、还包括陕西别的民间音乐,如道情、眉户、碗碗腔等。属于秦声的眉户音乐,筝也是最早用于伴奏的乐器之一。
眉户(也叫迷胡)是陕西三大剧种之一。是在北曲基础上吸收民间曲调,由小曲发展而成的。是由“板凳曲子”的清唱到搬上舞台能表现故事情节的联曲体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明代中叶起,眉户清曲的伴奏中,筝就是离不了的乐器。
陕西著名学者李静慈在《关于灯影戏》一文中说:“盛行于周至以西,北至乾、醴、兴、武、永各地的道情灯影已绝,只有用清曲调代替,这就是眉户调。也就是一人独唱,不过弹的是三弦。据说从前也用过筝和琵琶,唱的是大小调皆有。我见过周至、武功两个老艺人,他说现有调子近二百多种,是明朝是康对山、王九思整理出来的,因而叫眉户调(1950先生听老艺人谈的眉户伴奏中曾用筝的说法,是合乎历史事实的,这在《泮东乐府后录序》中得到了证实。
《泮东乐府后录序》,是明代文学家康海(1475-1540和七级音微降si、La、si19611962文汇报)一文中说:“各派……表现的乐曲,陕西派多抒情、河南派……活跃欢快,山东派刚健有力。”
年著名音乐评论家肖兴华在《筝的今昔》(1982.91985年根据眉户清曲编印的《古筝迷胡曲集》一书及流行海内外的《绣金匾》、《秦桑曲》、《姜女泪》等。陕西筝人奋力于秦筝传统的研究和陕西流派的继承,除整理编订秦声中曾用筝伴奏的秦腔和眉户曲谱为筝曲外,还利用秦声素材编订了不少好的作品,有的在国际上获奖,有的已成为海内外古筝音乐会上保留曲目,如《香山射鼓》、《秦桑曲》、《姜女泪》、《三秦欢歌》等。
《香山射鼓》(曲云曲)是根据西安古乐的曲牌创作的。古乐,筝也是用于伴奏的,此曲“以盛唐时期的乐中筝为依据……从形式到内容、从乐曲旋法到弹奏技巧,都是缘古籍而寻声,参文物而觅古。”(《秦筝》第二、三期)此曲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和专题讨论会上,被评为优秀作品。
《秦桑曲》是根据碗碗腔音调创作的。著名音乐现论家何昌林:“右手以韵补声的进退复扶所产生的清角与闰音及其美妙地连接使用时别具一格的意趣,使人在‘跌宕错落莫辨宫商’的离迷之际,充分领略了‘秦风’的神韵。”(《中国音乐》#p#分页标题#e#1985.2概括起来说,秦筝在陕西有着优秀的传统,秦筝奏秦声,已为古人所称道。即使在清代以后,一度冷落除榆林城内还用筝为榆林小曲伴奏外,别的地区已很少见到。但从艺人们的代代传闻中,从有些史料记载来看,筝确是秦腔、迷胡中常用的伴奏乐器之一,建国以来,河南、山东等派名家来陕传授筝艺,陕西筝人努力学习,“引进”各派筝技,以史籍为依据,从实践看效果,使传播到别地区的秦筝又回到陕西,为陕西人民所享用——“秦筝归秦”的陕西,将遍响“真秦之声”,“民间酒会”、“党俗”、“弹筝”的局面,将重现三秦大地。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千个古筝演奏的视频,喜爱古筝的网友不要错过,这近两千首古筝演奏歌曲的盛宴,小编为方便广大古筝爱好者欣...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和大家分享《林玲古筝教学视频》专题;林玲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古筝硕士研究生导师,1...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各古筝名师讲解的古筝考级教学视频,为方便查找1-10级各级的考点与曲目,特组建此专题,旨为帮助欲打算...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古今国内外古筝名家档案,组建成一个古筝名家专题,和广大古筝爱好者一起认识世界著名的古筝家资料。古筝,又名...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百个古筝演奏音频,其中有音质很不错古筝名家演奏作品,也有国内外古筝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音乐可免费在线...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