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跨入一个新世纪之时,对每个筝界同仁都很有必要去回顾一下已走过的历程。对筝艺的辉煌发展和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不足与缺憾,进行一番认真的审视和归纳。目的是以便指导今后筝艺的开拓,排除一些可以避免的障碍,同时避免重复我们过去曾犯过的错误,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让筝艺发展道路更宽广。
改革开放以来,古筝艺术的迅猛发展之势,可谓“如火如荼”,无论在古筝的普及教育工作,或专业队伍建设、宣传,以及古筝的生产和器制性能改革、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在海内外似春潮涌动般的展开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之中去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恰似唐诗所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给这支充满生命力的古老的艺术奇葩以展示无穷魅力的良好机遇,它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发展最快的一支生力军,也是任何一项西洋乐器在普及与发展上所不能比拟的。从过去(五六十年代)无人知晓或是很少为人了解,到眼下家喻户晓,这一巨大变化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但是这却来之不易啊!是多少代筝人栉风沐雨,步履艰难的趟过一条条苦难的岁月长河,以组串生命的长链换来的成果,特别象曹正、郭鹰、赵玉斋、曹东扶、罗九香、王巽之、高自成、孙梓仙……等老一辈古筝教育家们,建国以后,在条件十分困难的境地把隐没在民间、几近淹淹一息的古筝遗产引入到艺术殿堂、高等学府、专业演出团体,使其艺术魅力得以再生与弘扬。为古筝事业的继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为的中、青年古筝家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优秀人材。从此古筝艺术走出了国门,步人世界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世界音乐的一部分,为世界各国朋友所称誉。从学筝艺研习及演奏的专业、业余学校、团体席卷海内外,可谓星罗棋布,象驰名海内外的扬州——有古筝之乡称誉的城市,也在倍出新添,寻常巷陌筝声飘逸,已是习以为常了,不仅中国人在学,而且碧眼黄发的外国人也在认真的学习,几十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涌现出许多十分精湛优秀的古筝创作曲目,人材辈出,技艺水平更是日新月异,远非历代古人所能比拟的。之所以有今日灿烂辉煌的成就,和这一辈辈艺术家诲人不倦、锲而不舍的奋发开拓是分不开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甚至血和生命浇灌培育了这株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之花。我们应懂得并永远铭记这一辈辈先导大师们所传授给我们可贵财富的价值。
然而筝艺之花,虽光彩耀人,令人陶醉,但仍很娇嫩,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精心的呵护,需要继续倍加辛勤的培育浇灌,才能葆其灿烂辉煌,永不凋谢。
因此,认真审视筝艺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弊端,是当代筝人的职责,应当关注和重视,它将是涉及到筝艺发展与前途大计的事。
生活在当前信息时代,对于飞速发展的筝艺所出现的多元性的综合症结能及时得到沟通,采取一些必要的改进,是保证筝的事业顺利发展的必要措施。每隔几年海内外筝界同仁能聚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是商讨研究的最好形式与条件。同时也谈生意,搞活经济,但前者尤为重要,因此借此机会,就自己多年来一些感受提出和与会同仁商榷,因为笔者不在高等学府任职、任教,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谬误与偏颇在所难免,好在没有什么负担与压力,更无得失可虑,谬见妄说恳望批评。
一、创作方面
1.筝曲要有筝味
半个世纪以来筝的曲目创作得到了空前的飞跃,成绩令人欣慰,而且绝大多数作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了有机的发展,得到筝界内外人士的好评,并且许多作品也经受了一定时间的考验,事实证明它是成功的,在“古筝热”中发了“光”和“热”。但也有些作品始终没热起来,却冷了下去,渐渐被人忘了,缺乏足够的生命力。早期筝曲创作多为筝人、演奏者们自己沤心沥血创作的,很不容易,还是出了一些力作。近年来的许多热心的专业作曲家涉足筝曲创作领域,壮大了筝曲创作的阵容,出了几部较有影响的作品,为筝艺术整体发展凭添了几分光彩……,筝界同仁非常欢迎这样的联袂合作,渴望筝艺因此而臻至创作上的新时期。
目前创作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与令人费解的现象,最为普遍的反映是某些创作筝曲缺乏“韵味”现象。任何一位高明的作曲家在创作筝曲时都不能忽视“声”、“韵”并重,以“以韵补声”为上的表现手段,筝人在评论筝曲演奏时有一句口头禅即所谓“筝味”。你的大作中没能很好的处理这两者间唯妙唯肖的巧妙表现关系,便没了“筝味”了,这并非是谁硬性规定的法则,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音乐感受的一种情结,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决非是一朝一暮所能形成,或是瞬息间便能从心中抹去的一种概念。这种熟悉的概念,也正是民族音乐的本源,共同的传统审美意识,它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它给这个民族以希冀、亲切、温暖、慰籍、神往、力量与振奋,……等等多种多样的梦牵魂萦般的感受。“有味”的筝曲创作,必须以此为切人口,去把握它,将它恰当的熔人到作品的每个支末,则必然事半功倍。第二届筝会上作曲家何占豪先生曾在发言中谈到“筝的演奏,左手是灵魂……”,一语道出了“以韵补声”的重要性。作曲者必须深谙筝的演奏基本知识、运指规律,和“声…‘韵”互补之奥妙,并从传统筝曲、民间音乐、戏曲等艺术领域中汲取养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丰满,更富有“筝味”,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无调性筝曲创作
无调性筝曲作品的涌现,成为九十年代的一大时髦。专业院校将其视为创作水平的标志和表演技术上的颠峰象征,一时间竞相创制,形成一股时尚潮流。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因为艺术其本身是自由的,创作更是如此,筝曲的创作亦然,无可非议。只不过用什么方法去表现某种内容的题材(这里强调的是运用上的恰当与否),运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是自由的,而这部筝曲能否成为一部无以复加完美成功的作品,才是创作者最为关心和从心里最为企盼的。然而无调性手法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从现在已有的几首作品看来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我们承认,无调性音乐如果运用得当是能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特定效果的。例如交响乐《原始狩猎图》就恰到好处的选择了用无调性表现手法来再现人类在远古时期与大自然进行博斗,以获取生存条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音乐语言十分洗练,野性十足,听众犹如面临史前荒野之中,充分感受到粗犷、原始、蛮荒、骠悍……等强烈地震撼感,实在是一部好作品。
然而近年来,许多运用无调性手法创作的筝曲,却缺乏像《原始狩猎图》那样的魅力。有些专业院校在特定的演出场合中凭藉其自身条件进行推广,甚至在考级中,将其列为考级必修曲目。从社会认同方面反映来看,很多人在听完这类曲子后说:“我们水平不够,听不懂!”,他们是实事求是的,但也有少部分人说:“很好”、“有新意”、“古筝竟能弹出这样的曲子,不简单!”。诚然,音乐欣赏需要良好的文化修养,并不是人人都懂得音乐的真谛并且认识到作品的真正内涵的。对筝界同仁来说多数不敢妄说,或出于身份更不愿说“不懂”,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只有那些业余学筝的孩子们个个都“懂”,以能弹奏此类曲目为骄傲,并作为自身水平的标志!就专业院校的本科生,弹练一首这样的作品,也得花上一年半载的时间,方初见成效,偶邀其示范也都推说“好久不弹了……”,很遗憾!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千个古筝演奏的视频,喜爱古筝的网友不要错过,这近两千首古筝演奏歌曲的盛宴,小编为方便广大古筝爱好者欣...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和大家分享《林玲古筝教学视频》专题;林玲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古筝硕士研究生导师,1...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各古筝名师讲解的古筝考级教学视频,为方便查找1-10级各级的考点与曲目,特组建此专题,旨为帮助欲打算...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古今国内外古筝名家档案,组建成一个古筝名家专题,和广大古筝爱好者一起认识世界著名的古筝家资料。古筝,又名...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百个古筝演奏音频,其中有音质很不错古筝名家演奏作品,也有国内外古筝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音乐可免费在线...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