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近几十年来广受欢迎,习筝的人遍及大江南北和海外各国,年龄层从儿童到老人,筝会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少年宫、文化馆、音乐中心、培训班等开设古筝课,使得古筝这件乐器的普及自20世纪50年代乐器改革后又进入了新世纪的另一高峰。然而在这片“筝潮”下始终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古筝的理论知识研究者并不多,这对于乐器的发展是极大的隐忧,毕竟在传承过程中不光只是会弹奏几首乐曲就可以的。
回溯历史,中国古代音乐曾在唐代达到辉煌的境界,周边邻国都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其中又以日本为甚,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达十多次。其中古筝随着文化东渡到日本,逐渐发展成日本的民族乐器:日本筝(koto),在一千两百多年的过程中,koto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奏体系、审美风格,不同于中国古筝的发展道路。以下就从乐器历史、演奏方式等各方面进行概括性的分析比较。
乐器历史
● Zheng 在众说纷纭的学说之中,我认为古筝应在秦朝以前就已产生,在李斯《谏逐客书》提到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是现有关于筝的最早记载。筝至迟在公元前237年就流行于秦国,所以筝有“秦筝”之称。它的前身可能是从“筑”而来,不同之处是在于“筑”是持箸而奏。在记载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中,有高渐离击筑在易水送别荆轲的史料,从另外的古文记载中可发现筑与筝为相似乐器(注一),初为五弦;随着历史演变筑渐渐从历史中消失,而筝则从五弦逐步随着时代需要改革成12弦、13弦、14弦、15弦、16弦及现代的21弦等(各种改革筝不记在内),并也出现过6弦、9弦、10弦、11弦。从乐器的形制、演奏方法来对照,筝也即是“小瑟”,只不过是随着社会变迁在弦数上时多时少的变称。
●Koto Koto约在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公元八世纪左右),也就是中国的唐代。因此,在形制上及演奏方法上传承了唐筝的一些特点。唐代的筝是12、13弦并存,在日本历史中记载koto是随着遣唐使得东渡到日本的。初为13弦筝用于雅乐合奏,平安朝时期才开始为“催马乐”和“朗咏”的歌唱伴奏。从考古的出土文物中在日本琉球群岛等南部地域也有筝的残部,由此可见古代的福建与琉球也有频繁的交流,成为中国文化向外辐射的一条渠道。然而经过12个世纪koto变迁基本还是维持了唐筝的形制。 注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 东汉刘熙《释名》云:“筑,以竹鼓之也,如筝,细颈。” 北宋陈旸《乐书》云:“筑之为器,大抵类筝。其颈细,其肩圆,以竹鼓之,如击琴。……品声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尺击之,随调应律焉。”
乐器构造
● Zheng 古筝是每弦配有一柱的乐器。筝体呈长方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并开有两个音孔,面板与底板均用发音振动性能良好的桐木制作,边框使用硬质木料(如白松加红木),整个筝体是一个共鸣箱。筝体的头与尾,各设有前岳山(梁)、后岳山(梁)。前梁与后梁之间的面板上立有筝柱,多为较硬的木质材料,筝柱可左右移动改变有效弦长、音高。在20世纪之前,筝的后梁皆是平直垂直上弦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改革21弦筝为S型后岳山古筝,才使筝的长度及音量上都有明显的扩大,长度约为160——170公分。在筝弦材料方面,从原先的动植物纤维和金属弦到后来采用钢丝缠尼龙丝,直径由粗到细的系列筝弦。
●Koto 亦为一长方体,长度约180——210公分,以日本泡桐树独木(现多为加拿大桐木)匏空而成,共13弦,初为丝弦,弦的直径相同,后有尼龙、聚脂纤维的弦质,琴柱为象牙或硬质塑料及硬质木材,离演奏者最远的一弦其琴柱音高比第二弦高五度或四度(也就是音位排列并不全是由低至高),另为了转调方便和不扩大面板的宽度,最远的琴柱两端斜立在面板及边框上,底板有两个音孔,采用平直的后岳山,因其体积大、弦数少、弦距大、面板弧度大等,再加上采用丝弦,形成浑厚的音色。 Koto在制作工艺上,目前也较中国古筝来得讲究,其中又以日产桐木带雨点花纹的“雨点筝”最为高级,在装饰方面也非常考究,有的使用象牙金箔点缀、镶嵌。
演奏流派
● Zheng 在历史长河中,古筝最早起源于民间到发展为宫廷音乐的一部份:明、清代以后又转入民间,逐渐形成各具代表的筝艺流派。其中以山东、河南、客家、潮州、浙江等五派最为着名。五派有一共同特性:音乐的发展完全和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结合,音乐风格与当地音乐、戏曲及生活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山东筝曲,曲目种类又分为“大板筝曲”和“小板筝曲”。加上受到山东琴书及吕剧的影响,演奏技法以大指小关节托劈为其特点,由于传统筝为丝弦故左手颤音幅度较大,形成音乐风格的热情奔放。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四段锦》等。河南筝曲曲目种类多为“板头曲”或“牌子曲”演奏以右手大指大关节快速托劈(轮)、剔托八度和音及右手游弹、左手大幅度颤弦最有名,音乐风格多高亢激昂,与山东筝曲合称“北派”。代表曲目有:《打雁》、《陈杏元和番》等。客家筝曲受到汉剧及弦丝音乐影响,曲目分为“大调”及“串调”,演奏技法上强调松厚的音色,强调低音区的骨干音,风格以古朴典雅着称。代表曲目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潮州筝曲受到潮剧、细乐、庙堂音乐、汉剧等影响,在调式上又分为轻六调(轻三六调)、重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活三五调)和反线调,色彩多变,演奏上以双按、煞音、大回滑音等为其特点,风格多华丽柔美。代表曲目有:《柳青娘》、《寒鸭戏水》等。浙江筝曲源于弦索十三套、江南丝竹,虽是五派中最晚形成但影响力最大,现今的创作筝曲多使用浙江筝派的技法,其中尤以快四点、摇指、琶音、点指、夹弹等为其特色,曲目气势宏伟,风格秀美舒畅,代表曲目有:《将军令》、《四合如意》等。
Koto 初传至日本为雅乐“管弦”乐器,后在平安时期才用于歌唱伴奏,主要流传于京都上流社会的女子中。从镰仓到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得到了贵族的重视和流传。安土桃山时期日本邦乐开始萌芽,僧人贤顺创立了“筑紫”筝派,此派严格禁止为娱乐服务,因此它与大众音乐格格不入。另外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只传授给僧侣、武士和医生,教学生也仅*口传心授,若不进行拜师礼也无法得到真传,在诸多限制下无形中限制了筝乐的发展。 与“筑紫筝”相对的称为“俗筝”。创始者为贤顺弟子法水的盲人徒弟八桥检校(1614-1685),他将原先的律音阶改为都节音阶,改变了筝曲风格并广收弟子,使得筝乐进一步发展。
继他之后俗筝又产生了两大流派。一是由生田检校(1655-1715)在京都、大阪成立的生田派(Yamada School,又称关东派),主要贡献在于普及筝曲,并将三味线技法运用到筝曲中,另外使筝曲和地歌两个不同乐种融合,但又突出了筝和三味线的器乐表现力,并改革指甲为铲形(方形)。二是由山田检校(1757-1817)在东京成立的山田派(Ikuta School,又称关西派),强调以净琉璃的河东节和能乐的摇曲为基础,创作了“说”的因素较强的筝歌,另外将指甲改为椭圆形,并进行乐器改革扩大筝的音量。 从上述可知,生田派着重于器乐部分,使koto并不是完全依附在地歌之下,而由于戴铲形指甲,音色上比较突出个性。山田派则着重伴奏形式,指甲采用椭圆形音色较为原润。 日本筝代表乐曲有:《六段》、《八段》、《春之海》等。
演奏方法
● Zheng 演奏者坐在凳子或椅子上位于琴首,将筝放在筝架或琴桌上,上身端正,双足放在地上自然分开,右手弹奏点以前岳山到琴柱有效弦长的1/8为最佳触弦点,左手放置在离琴柱左侧约15公分左右,右手用真指甲或带义甲(多为玳瑁)弹奏,指甲形状如舌形,手形自然放松呈半握拳状,重心在掌。旋律多为右手弹奏,可奏双音、琶音、和弦、摇指等,并配上不同指法产生不同音色,左手多润色旋律,按弦使音高产生变化和使旋律富于歌唱性及为右手伴奏。
● Koto 演奏者跪坐于琴首,而山田派的演奏者则为斜跪稍向左方。无论山田派还是生田派,演奏时弹弦点均在琴首的10公分左右处,左手最远放置在离琴柱约20公分处。义甲形状有铲形及方形两种,高级的为象牙制成,演奏上以大指为主。由于弦距宽、面板弧度大,加上跪坐弹筝,因此弹奏时手臂角度下斜,发力较为容易,较常使用手腕。演奏上可奏琶音、双音、快速颤、摇指、刮奏等。另外,常在旋律进行用中指同时扫三条弦,增加节奏的跳动感。使用如写字中的“勾”笔画将弦勾起,使音色产生较为沙哑、刺耳的音色,以及另外常使用左手按弦或是在弹奏同时,在琴柱左边将琴弦提拉向右移动,从而使该弦音高降低及快速移动琴柱改变调性等。从现存的的演奏技法中,依稀可以看出仍保留了唐代筝曲的演奏手法。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千个古筝演奏的视频,喜爱古筝的网友不要错过,这近两千首古筝演奏歌曲的盛宴,小编为方便广大古筝爱好者欣...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和大家分享《林玲古筝教学视频》专题;林玲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古筝硕士研究生导师,1...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各古筝名师讲解的古筝考级教学视频,为方便查找1-10级各级的考点与曲目,特组建此专题,旨为帮助欲打算...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古今国内外古筝名家档案,组建成一个古筝名家专题,和广大古筝爱好者一起认识世界著名的古筝家资料。古筝,又名...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百个古筝演奏音频,其中有音质很不错古筝名家演奏作品,也有国内外古筝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音乐可免费在线...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