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塔里木: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国音乐学院必须担当重任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认为直面当代音乐教育,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办学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他介绍,中国音乐学院自建校起,就以弘扬民族音乐为己任,专注于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开拓,由此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和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基本思路。中国音乐学院提出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这个重任必须由中国音乐学院担任,不然就没有必要有中国音乐学院,至少中国音乐学院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引领和主导作用。
彭志敏:社会音乐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认为,当今的社会音乐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音乐学院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新兴的用人需求。当今的音乐形式丰富,音乐学院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他认为现在的音乐教学中都是“洋专业”,我们应该加强传统和民间曲目的学习和创作,要有对中国自己音乐的自尊和自信。
张千一:音乐教育要考虑“供需关系”
社会是一个“供需体”、艺术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供需体。艺术院校是教育单位,以教学为中心,是培养人的地方,而艺术院团是演出单位,以“创演”为中心,是使用人的地方,这就形成了院校与院团的一级供需关系;作为以“创演”出为中心的艺术院团,他的直接对象就是社会观众和社会听众,这又形成了艺术传播者与艺术欣赏者的另一级供需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张千一认为,艺术院团恰恰处于两级供需关系的中间,是供需滚动的轴心,即:向上面对人才需求,向下对观众需求。依据需求是根本,需求是硬道理这样一个基本原则,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满足院团需要、满足社会需要的,这个问题值得院校和院团共同思考。
林戈尔:加强内涵建设,树立国际视野,构建艺术院校才人培养新体系
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在发言中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大学,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新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川音乐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实践:一、建立人才分类培养制度: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类培养。对多数学生实行“合格培养”,对少数学生实行“尖子培养”,对个别学生实行“特优培养”。二、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与考核评价机制。三、加强艺术实践,培养综合能力,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国际交流,成立了多个学生艺术表演团体,建立了10个学生专业竞技平台。四、发展重点学科,创建优势专业,依托于重点学科,目前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已经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音乐学、舞蹈学、绘画、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成为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林戈尔院长还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教学的诸多环节还需要转变观念、实现突破。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将必然放在提高质量上,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刘辉:教学方案应追随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