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关于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朝圣之旅。由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与国内七省(自治区)联袂全新打造,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寻找最美民族声音的综艺音乐节目——《争奇斗艳——蒙藏维回朝壮彝冠军歌手争霸赛》(第一季)七个赛区的复赛已跟观众见面,北京总决赛5月31日也将正式播出。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文化。民歌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民歌出自土地,脱胎于语言。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几千年来,民歌一直在各民族间传承着。56个民族,56种风情,56首歌,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正如马克思所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很多少数民族通过唱歌来述说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悲痛时歌其心,高兴时歌其悦,劳作时歌其事,娱乐时歌其情,歌中包含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认为唱歌可以把心里的苦闷或快乐倾诉出来,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民歌的实质和功能而言,其实每一次演唱过程所表达出的就是一出活生生的人生戏剧的展演,在一次次重复的演唱行为过程中,一个民族的生命观念、民族性格等精神特质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得以印证和加强,并内化为各少数民族人民精神世界中一种特有的心理观念和生命意识,在长期的文化碰撞中维持着整个民族心理生态的平衡。因此,民歌载着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是族群意识、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传唱民歌也就成为传承传播民族文化很好的方式和途径。
可是,我国民歌的现状并不乐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民歌赖以生存的条件正在消失,尤其传统民歌这种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处于濒临消亡的险境。民歌危机的一个表现就是“人走歌走”。民歌传唱主要靠歌手口耳相传,但现在年轻人或迫于生活压力,无心学歌,或钟爱流行歌曲,随着老歌手相继去世,不少优美动听的民歌也随之而去。对于一些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民歌失传现象更为严重。比如,甘肃东乡族的“英雄史诗”《米拉尕黑》和长篇爱情叙事歌《马五尕豆》、裕固族长篇叙事歌《西至哈至》《黄黛琛》《萨拉玛珂》已没人能用本民族的语言唱全了;而维吾尔族的刀郎木卡姆,现在在刀郎地区会演唱木卡姆的人只有十几个,而且最小的也都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如果这些老人去世了,这个传承了几百年的歌种也许就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永远离开我们。因此,要抢救保护民歌,传承中华文脉,必须一方面保护民歌老歌手,另一方面培养发掘新歌手,使民歌这种文化遗产能够后继有人。
让人欣慰的是,此次央视“争奇斗艳”少数民族歌手争霸赛正发挥着保护民歌老歌手、发掘新歌手的作用。在组织筹备这次少数民族歌手争霸赛的过程中,央视音乐频道和地方政府、地方电视台以及地方音乐家协会等有关单位,通力合作,在参赛地区最大范围地选拔选手,不限年龄、性别,不限专业与非专业。这其实是一个全面搜寻民族歌手的过程。如果没有这次大赛,很难想象谁会去系统搜寻各民族的民族歌手。不仅如此,音乐频道还将组织本次争霸赛的七个民族冠军歌手,重返家乡巡回义演,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献唱,为各少数民族的民歌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提供舞台。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网络上形成了一个个关于此次活动的热门话题。很多对民歌和民族文化不了解的人,开始对民歌和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热心于传播传承民歌和民族文化的人,则找到了共鸣。总之,这次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关心关注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而这种氛围恰恰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央视音乐频道这次主办的少数民族歌手争霸赛,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比赛本身。(宁夏新闻网/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