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挫琴、广东五架头、江南丝竹……这些在全国都难得一见的民间音乐形式,5月29日至6月2日在我省枣庄、济宁和菏泽市进行集中展演。
这是十艺节专业艺术单项评比展演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文化部首次举办的全国性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对于当前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有不少专家提出了担忧:“这些民间乐种或者传统乐种形式还有多少在保留?多少在存活?”
民间音乐在“不断消亡”
据统计,此次展演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27支组合报名,最终有71支组合入围复赛,其中,职业组40支,非职业组31支。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展示民间器乐形式,也是对国家音乐文化遗产的一次全方位梳理。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表示,“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艺术有400多个品种,但是今天只有200多个品种了,流失很严重。这次展演对音乐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文化领域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但是回头想想,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是什么?这就要寻找我们的土壤和根。如果这个社会上只剩下交响乐、芭蕾舞,那我们的多样性就太不足了。”
“我们民间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典型代表。”陶诚说,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过程中,音乐文化有它自己的形式和特点,在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这是极其难得的。“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很多音乐文化组合形式不断消亡,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席强说,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比文化传承还要悠久。河南的贾湖骨笛有8900年历史,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音乐文物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这次的民间乐种展演,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意义。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我们许多民间音乐形式应该走向主流舞台。”
《二泉映月》就来自民间
当年,一曲魅力独特的《二泉映月》,就来自于民间的二胡音乐家。“过去许多好的民乐作品《二泉映月》、《百鸟朝凤》都来自民间。”陶诚表示,我们的音乐家在民间发现了瞎子阿炳,然后把《二泉映月》推广到了全国。“这次的展演,我们一方面想发现好的民间作品,一方面想发现优秀音乐人才,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据了解,这次的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酝酿了相当长时间。“我们是多民族的、地域辽阔的国家,许多民族音乐的根基,蕴育了许多的音乐文化作品。”陶诚说,这次展演活动也是“投石问路”,来引起全社会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
陶诚表示,此次展演初评时,我们发现了很多非常好的乐曲表演,评委们看了以后很受感动,甚至有些兴奋。“在五千年文化传承过程中,人民自觉地选择这些音乐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再不去发现它、扶持它,就会不断地流失了。”
除了乐曲表演外,这次展演的乐种组合有着让人惊喜的表现。陶诚表示,“山东的‘挫琴组合’展示了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先秦时称为‘筑’;鲁西南古老的弦索乐‘碰八板’也重新恢复,其中的‘软弓京胡’在城市舞台几乎已经消失了。”
陶诚说,“此次展演不仅给参赛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民间乐种传承人坚定传承的信心。”
民族器乐崇尚“意境美”
民族音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不仅出台了许多扶持民族音乐发展的政策,而且实施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迄今为止已投入1800万元,用于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经典曲目的挖掘整理,以及民乐新曲目的创作演出。
对于这次展演,陶诚表示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民族器乐比赛模式。“过去,一些民族器乐比赛固守‘技术至上、技巧第一’的理念,获胜者往往就是演奏技巧最好的人。但实际上,中国民族器乐崇尚的是意境美,讲究的是协作配合、和谐融洽。在民间,评价一个乐种的好坏,不是看某个人的技巧高低,恰恰是看一组人的默契配合,意境美妙。这种集体协作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和’的境界,也是中国器乐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文化部艺术司音舞处处长翟桂梅认为,那些流传和存活于全国各地的民间乐曲、民间表演形式以及以口传心授为独特教学理念的传承方式,如何在当代给予重视,特别是在今天的专业音乐的教学中加以继承、研究与应用,这对民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据了解,这次展演有众多音乐专业院校的参与。“初评过程中,西安音乐学院对‘西安鼓乐’的加工创新,星海音乐学院对‘广东五架头’的精心演绎,浙江艺术院校‘江南丝竹’的精雕细琢,都让人耳目一新。新一代音乐人努力传习传统乐种的行为,反映了在新的教学观念下民乐发展的新趋向,令人印象深刻。”陶诚说。(大众日报/王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