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是“交响乐之春”的新军,一支是从2008年首届“交响乐之春”后就阔别了的劲旅—中国爱乐乐团与上海交响乐团的两场音乐会之所以在今年的“交响乐之春”里如此受欢迎,原因就在于此。两支乐团不约而同地带来了“青春风暴”—不论是担任指挥的两位青年指挥家,还是三位独奏家均是年轻音乐家中的佼佼者。
担任中国爱乐乐团指挥的是乐团常任指挥夏小汤先生,这位年轻的指挥家每年均在乐团的音乐季里有出场机会,因此对于北京听众来说并不陌生。
在这场音乐会上他指挥乐团演奏了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以及《第五交响曲》,对于年轻指挥家来说这无疑是技术上的挑战。而对于中国爱乐乐团来说,由于此前极少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出,但在音乐会上,乐团声音一出现在笔者的耳畔,就很快恢复了乐团在以往音乐季里的一贯表现,他们标志性的弦乐也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特别是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的赋格段落里,低音声部浑厚的音色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音乐会上最大的亮点无疑是担任钢琴独奏的卡蒂·布尼亚季什维莉女士,这位外表火辣的女钢琴家演奏的音乐竟然是如此沉静,令笔者完全没有想到。她演奏的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充满着音色上的深思熟虑,整首作品听起来是一幅勾勒精致的画卷。返场的布索尼改编巴赫作品就更是如此,她对音色的绝佳控制令人难忘。
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上,两位不满20岁的独奏家表现相当亮眼,上交也把握机会充分证明了自己一流乐团的实力。与中国爱乐乐团那热烈浓郁的音色相比,上交的声音单薄一些,却多了不少优雅与修养。这在开场的莫扎特《女人心》序曲以及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队部分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00”后钢琴家王雅伦近两年来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里,接连获得录音与演出的机会。她在这场音乐会里演奏的莫扎特《第九钢琴协奏曲》已经难能可贵地有着成熟的一面,同时也仍保持着与之年龄相仿的可爱与纯真。然而究竟能否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还要看她今后如何在学习以及演奏中持续完善自己。
下半场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张金茹则终于迎来了正式的国家大剧院首演。这位史上最年轻的“金钟奖”冠军得主在这场音乐会上展现了平衡的左右手能力与自如的音乐思维。她有着绝佳的力量条件与清醒的头脑,这也许可以帮助她在未来成为掌控力十足的小提琴家。张金茹选择了在音乐会的最后加演伊萨伊的《第三号无伴奏奏鸣曲》,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前不久刚刚在北京舞台上同样加演了该曲的俄罗斯小提琴家文格洛夫,在感慨后生可畏的同时,也让人对近些年有些沉寂的中国小提琴界重新燃起希望。
通过这两场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音乐会,让我们看到在“交响乐之春”的舞台上,不仅有驰骋乐坛的艺术大师,还有不少杰出的年轻指挥家、演奏家。因此,可以说“交响乐之春”为有着不同时代背景的音乐家、乐团提供共聚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年轻艺术家们提供展现的舞台。而这些为我们带来“青春风暴”的艺术家们的加盟,让我们在“交响乐之春”这个平台看到了中国交响音乐的未来。(北京晚报/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