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产业融资从来不是易事,近日有消息透露,民营音乐剧制作公司七幕人生完成由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及华创资本联合注资的3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向市场验证了其 “中国百老汇”商业模式的投资价值。华人文化基金创始人黎瑞刚表示,此次投资七幕人生,是其线下娱乐产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而黎瑞刚也坦言,投资音乐剧公司的战略意义远大于短期获利,其出发点在于吸引更多的青年消费群体,实现国内一二线城市演艺市场的转型提升。
音乐剧《一步登天》剧照
翻译本地化 让引进剧接地气
曾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一步登天》近日首次登上国内舞台,该剧中文版由曾成功推出过《我,堂吉诃德》、《Q大道》等剧目的七幕人生音乐剧引进制作,京沪两地超过50场的首轮演出计划让业内咋舌。
据了解,《一步登天》于1961年在美国百老汇首演,连续演出了1417场,不仅获得了托尼奖“最佳音乐剧”等7项大奖,更一举夺得1962年的普利策戏剧奖,是史上仅有的八部获得了普利策奖的音乐剧之一。
“其实音乐剧本身是一个很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它是从轻歌剧发展而来,是一个带有很浓商业色彩的艺术品类。”七幕人生创始人杨嘉敏说,“国内市场也有对这个品类消费的欲望和实力,目前只能说刚刚起步。”而真正按照这个模式做出尝试的就是亚洲联创在2011年运作的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
《我,堂吉诃德》是七幕人生推出的第一个音乐剧,2012年5月曾在200人小剧场进行20场的预演,仅靠口碑传播,已经使上座率从最初不足1/3到满座。同年11月进驻中型剧场演出40场,总人数达到1.5万-2万人次。之后就是2014年颇为轰动的《Q大道》,该剧让不少观众第一次走进剧场看音乐剧,也由此培养起不少粉丝“追”本轮演出的《一步登天》。
“如果在百老汇可以获得成功,内容质量本身是不用怀疑的,然后我们要选择的是有普世价值的东西。”杨嘉敏说。在七幕人生内部争论最多的是关于本土化的程度,比如是否要把纽约街道变成北京、上海街道,最终的决定是彻底本土化。“连方言都可以有,要的就是关联、映射观众自己的生活。”
微利+“微”力 吸引观众的杀手锏
音乐剧说到底就是一门生意,直接面对的问题就是找剧、找钱、找观众。怎样适销对路、怎样卖给大众、怎样拓展市场挖掘商业潜力。
国内音乐剧市场保守估计体量为200亿元人民币,传统的音乐剧长期运营模式,时间越长,收益越大,成本越小。“中国观众值得更好的内容、更低的价格。这也是西方音乐剧实现了平民化娱乐方式的原因。”杨嘉敏想要把音乐剧做成一个像电影那样的大众市场,“要为音乐剧找到更多观众必须降低票价。日本四季集团的定价策略是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的1/20。所以我们的策略是长档期、低票价。七幕人生制作音乐剧的票价在200-300元之间,其实就是1/20的标准。”
任何产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市场化的宣传与推广。由于资金有限,《我,堂吉诃德》在第一轮演出只投了几万元做宣传,但收效却超过了预期,这得益于借助“微”力量。
“随着消费群体的日益年轻化,人们对于新媒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决定在先期开通微博、微信通道。利用大家上网的碎片化时间,做产品的形象渗透。”杨嘉敏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不同于传统媒体,微信、微博的传播方式使消费者从被动地接受信息逐渐转变为主动地搜索和分享,通过不断转发、分享,无形中将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为了让“微”力量也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大部分微信账号只将演出作为一个通知告诉观众新剧要上演时,七幕人生已经开始把微信作为一个音乐剧自媒体。这个自媒体不仅会针对运营的项目进行实时推广,还会介绍国内外当下最受欢迎的音乐剧台前幕后的故事,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所推剧目。
国内音乐剧 难以一步登天
“国内的音乐剧不可能一步登天,缓慢积累、培育市场是必经阶段。”七幕人生宣传统筹袁齐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就在2014年下半年,原本十几个人团队的七幕人生开始拓展,制作和营销、推广、商业合作逐一细化。
“能够获得华人文化基金这样在文化产业领域重量级的投资方认可,并可以借助其在百老汇的战略资源进行共同发展,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杨嘉敏这样表示,目前七幕人生已开始布局O2O运营模式,线上建立数据库,根据观众的特征、消费习惯等,线下针对性地提供音乐剧相关服务。
对此,华人文化产业基金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文化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必然要和互联网嫁接,并关注“90后”消费群体。“另外,文化产业还有一个最大的趋势就是O2O,未来的产业将是两端化,一端是体验一端是云端,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在云端的,文化则更多是线下的现场娱乐、演出、主题乐园和体验。文化企业最终一定要发挥线下的优势,把线下的体验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