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晚,钢琴家伊沃?波戈莱里奇将在上海音乐厅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伊沃·波戈莱里奇素以鲜明的演奏风格与突出的个性著称,著名音乐评论家约阿希姆·凯撒(Joachim Kaiser)在其著作《我们时代的伟大钢琴家》中对波戈莱里奇盛赞:“他是一个必须被严肃对待的艺术家,一个极具天赋、散发无穷魅力的钢琴家。用一个词来概括,他让人激动。”他总会让音乐会变得“出人意料”,本场音乐会,波戈莱里奇将带来肖邦、莫扎特、舒曼等的作品。
伊沃·波戈莱里奇1958年出生于贝尔格莱德。他7岁时开始学习钢琴,12岁时赴莫斯科求学,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中央音乐学院及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从1976年开始,他开始跟随著名钢琴家、教育家爱莉莎·克扎拉兹系统学习,并在1980年和老师结婚,这段婚姻以后者在1996年英年早逝而告终止。波戈莱里奇于1978年赢得了在意大利特尔尼省举办的卡萨格兰德钢琴比赛,1980年又赢得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音乐比赛冠军;但真正使他蜚声世界的却是一场他并未赢得的比赛:1980年,他入围了在华沙举办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第三轮因个性太突出而被淘汰,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传奇钢琴家玛莎·阿格里奇因力挺他从评委席愤而退出,使得整个音乐界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位钢琴家。
自从1981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次举办独奏音乐会之后,波戈莱里奇在世界上所有顶级音乐厅的演出均引发强烈反响,包括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南美洲和以色列等。许多著名乐团争相向他发出希望合作的邀请函,其中包括了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的所有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等。无论波戈莱里奇于何时何地演出,他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诠释均彰显出他独一无二的天分以及智慧。《纽约时报》曾评论道:“他以独特的情感和表现力精准地演奏每个音符。他只有独自一人,却像一整支交响乐团。”
波格莱里奇在1982年成为德意志留声机唱片的专属艺术家,为该厂牌录制了超过15张专辑,包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巴赫的钢琴组曲、李斯特和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奏鸣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等。他的最近一张专辑发行于2002年,曲目是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拉威尔的《夜之幽灵》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号钢琴奏鸣曲等。
波戈莱里奇已与德意志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许多出色的唱片,曲目横跨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直至二十世纪。随着这些曲目的逐步积累,使其“传奇大师”的地位愈加稳固。2015年三月,德意志唱片公司发行了一整套波戈莱里奇全集,共含十四张精彩唱片,这些唱片都曾获得法国Diapason杂志古典音乐唱片推荐。
关于波格莱里奇演奏风格、舞台形象、言行举止的种种争议也从不曾间断,尤其是他在演奏中为那些经典作品注入的独特且强烈的个性,一次次将自己推向话题的风口浪尖,对于这一切,波戈莱里奇似乎并不太在意,他坦言接受大家的评价,但也绝不会隐藏自己的观点,“我以我的方式,基于我所受到的教育来理解乐谱,表现作曲家的思想。如果我们不能从音乐中看到新观点,只是重复前人的想法,我们也就无法为音乐注入活水。”
波戈莱里奇的音乐会上,总会发生“出人意料”的现场意外,几年前在国家大剧院演奏,当弹到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是卡》时,情绪太过激动,将琴弦弹断。观众席位置的听众都能明显听出奇怪的声响,之后只得采取更换钢琴的方案,才得以将整场演出进行下去。
此次音乐会,波戈莱里奇依然会延续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作为一个在音乐上严肃、认真的人,波戈莱里奇试图将最好的音乐呈现方式带给听众,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诠释音乐作品。波戈莱里奇对于肖邦作品的诠释是与众不同的,他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演奏《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几乎没有使用踏板,右手弹奏的音色如同刀刃般锋利而坚硬,少了踏板的运用,在音响上整体会感觉偏干、偏硬,没有了那一抹混沌的浪漫色彩,钢琴诗人的诗意全然被打破。本场音乐会,波戈莱里奇也会为大家带来两首肖邦的作品:《F大调第二号叙事曲》、《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他将如何“个性演绎”值得期待。同时,他也将演奏从未出现在他的录音中的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舒曼《维也纳狂欢节》、拉赫玛尼诺夫《降B小调第二奏鸣曲》等作品。
采访中,波戈莱里奇还多次提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关注,谈到自己沉潜多年的自我发展,就好比中国文化中的修炼“功夫”;谈到演奏作曲家的作品,就好比走进一座存放古代典籍的图书馆,要从中寻找作者的意图,还要获得自己独特的理解;谈到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以及对中国观众古典音乐水平不断提升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