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古典音乐:当音乐厅观众向第三代过渡
当一个人爱上古典音乐,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前些天和一个星海音乐厅的朋友聊天,她说起这么一件事。维也纳爱乐乐团广州首场音乐会开票的那一天,遇到一个来自执信中学的高三学生,他排到了惠民票号,但还想拿到另外的折扣。于是给同学打电话:你妈妈有某银行的信用卡吗?有。那我先把票定下来,到时候让你妈妈去刷卡。过了一会儿,同学打电话回复:行!
这位高中生说:我都高三了,还要来听音乐会,老师都说我是奇葩。他还买了两场普通音乐会的学生票,打完折一共180元。其中一场是5月的。他说:听完这场我就要考大学了,我一考上大学就会离开这个城市,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音乐厅听音乐会,所以我一定要看。星海音乐厅的这位朋友那天正好在票房值班,她说:听到这话,我觉得做什么都值了。
高三学生为什么不能听音乐会呢?或许就是因为喜欢音乐,他的学习成绩才这么好。我的一个同事的孩子,从小弹钢琴,特别喜欢交响乐,这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空间感都大有裨益。后来,这个孩子考进了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这个学院推崇的人生价值,是智慧与修养。
而这个高三学生,他同学的妈妈应该也是一个喜欢音乐的人。星海音乐厅的朋友告诉我,音乐厅的观众目前处于第二代观众到第三代观众的过渡期。音乐厅在二沙岛已经矗立了近20年。最初,第一代观众带着第二代过来听,如今,很多第二代观众结婚生孩子了,他们会带着第三代观众走进音乐厅。
这就是音乐厅的底蕴——有观众的口碑,有乐迷的情怀,有团队的训练有素。
我的一个前同事,外省人,在暨南大学读书时,在星海音乐厅听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音乐会——“走进交响乐”普及音乐会,女指挥讲解交响乐常识仿佛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门。3年后,这位同事采访指挥家叶詠诗,发现这正是当年带他“走进交响乐”的那位女指挥,而古典音乐已经“像满树繁花般越来越美丽地点缀着我的生活”。
中国很多城市的老剧场、老音乐厅在漫长的发展中都显露疲态,十几年二十年下来,在造型、地标、话题上都难以和新剧场PK,而星海音乐厅却是一棵常青树。朋友说:努力在战略上做调整,这20年来我们从没停下来。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音乐厅旧了,但近七八年来,音乐厅的状态越来越好,其实就是利用了音乐厅的底蕴。如果没有底蕴,也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
同样是“维爱”的开票首日,清晨5时就来排队的小陈是一个建筑专业的大学生,喜欢古典音乐的她告诉我:“这里有星海音乐厅,来广州上大学,我选对了。"
这座城池,因为音乐而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