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今年考几级?”进入8月份,艺术考级成为暑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8月8日,众多家长冒着酷暑带孩子前往市少年宫“赶考”。与热闹的考级景象形成反差的是,家长们烧了大把的钱让孩子学乐器,学习目的却很盲目。而在目前的考级制度下,一味为考级而机械复制式的学习方式也背离了考级的初衷。
【现场】
陪考大军堪比中高考
8月8日9点,记者来到少年宫小剧场时,候考的孩子和陪考大军已经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有的背着电子琴,有的挎着小提琴,有的拎着二胡……当天,南京艺术学院在此开考,两天时间里将迎来千余名考生。根据键盘、弦乐、管乐、弹拨乐、吹奏乐的分类,考生们在此进行吉他、钢琴、长笛、单簧管、小号、古筝等近20种乐器的考级。其中长笛和小提琴报考人数最多,均超过150人,葫芦丝、打击乐这种冷门乐器考的人也不少。
小剧场里,好多孩子在拼命做最后的练习,各种乐器声混杂在一起,让这个夏天显得更加燥热。记者观察发现,考生多数为幼儿园孩童和小学生,而一些古筝考级的孩子坐在那甚至比古筝高不了多少。
记者翻看报名表,最小的考生2007年出生,有好几个,最大的也不过18岁。报名表中,各种乐器都有人报考10级,而且还不少。采访中了解到,有的孩子会多种才艺,既会吹萨克斯,也会弹吉他,还会拉二胡,每门乐器都考了级。
【疑问】
考级机构林立该信谁?
市少年宫书记孙惠平告诉记者,随着考级市场越来越大,参与考级的机构也越来越多。单以器乐、声乐类考级为例,在无锡设点考试的机构就有南京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等近10家,其中既有音乐机构又有教育部门,每年报名考级的人数超万人,基本上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其中,市少年宫是南艺和上音在无锡的定点考场。
考级市场大,谁都想分一杯羹。那报考哪个机构的证书比较好呢?“这个很难说,看你‘信’谁了。”一名老考务员说,每一考级部门都说自己权威,而且各机构在考试费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同样的曲子,有的放在4级考,有的放在5级考,看你自己怎么选。”
考级证书究竟有啥用?
如今,艺术考级已经与升学脱钩,无锡市教育部门明确表示不得将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编班的依据。但不少家长还是抱着“不管学什么都要去考一考”或是“投入了就要有回报,硬性标准就是过级”的心态,给孩子报考。在孙书记看来,现在学钢琴的孩子实在太多了,在报考知名民办初中时随便拉出一个就可能是10级,优势并不明显,而一女中等特色初中要根据学校需求另外再考试,证书只能做个参考。到了考大学,这个社会水平的业余证书就更没用了,到时要考的是专业证书。
“证书本身并无多少含金量,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勉励作用,让孩子有个目标”,孙书记认为学习艺术的目的绝不仅仅只为这一张等级证书,若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张证书上,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备考有模式不怕考不过?
候考期间,记者发现很多考长笛、小提琴、萨克斯的孩子在反复拉弹或吹奏同一首曲子,艺术考试又不是文化课考试,这样临时抱佛脚有用吗?10点多,一名考小提琴的孩子手持准考证从考场走出来,他的成绩为4级合格,家长显得比孩子还开心,“考前一个礼拜突击训练出来的”,家长直言不讳。省锡中实验小学9岁的小周候考时很淡定,她的妈妈说不管是谁组织的考级,每一级的考试目录就那么几首曲子,定死了的,所以很多琴行和老师就让孩子反复练那几首,只要弹熟了考试就能过。小周上初中的姐姐也考过级,所以小周妈妈对此很笃定,“当然同一级别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孙书记表示,一个孩子如果扎扎实实领悟技能,每一级至少需要苦练1—2年的时间,越往高级别需要的时间越长。可为了不影响学业,现在的家长往往要求孩子六年级就要把10级拿到手。“这造成七八成孩子存在跳级考的现象。”考务人员说。
【思考】
业余艺术教育市场亟待规范
艺术教育催生了“考级热”,而“考级热”又进一步催热业余艺术教育市场,使其和这个夏天一样进入“烧烤”模式。8月8日参加考级的学生,除了家长陪考外,相当一部分是由培训班老师带来的,而这些培训机构多以考级为宣传点。业内人士表示,培训市场的学费在不断加码,相应的师资和教育态度却没跟上来,家长付着昂贵的学费却只能当“冤大头”。据了解,无锡学钢琴的市场行情是100—300元一节课,有些到外地请评委级的老师授课20分钟就要千元以上。少年宫一名负责考务的老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最低100元一节课的学费,每周上一课时来算,把孩子培养到钢琴10级,最少也要花费七八万元。“古筝2000元,钢琴两三万,乐器投资也不小。”
盈盈从大班就开始学小提琴,5年里学费涨了100多元,可他父亲认为教育质量却没能跟得上学费涨价的步伐。“现在的业余艺术培训机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缺课、找人代课现象时有发生,收费老师一人说了算,孩子学艺术花钱不少,可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却无人保障。”
昂贵的学费压力下,有些家长不得不急着让孩子快点拿到考级证书。家长这么急迫,老师甚至考试组织者也就乐得投其所好,导致考级的“应试教育”和“商业化”意味浓厚,早已脱离了纯艺术范畴。凡此种种,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少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亟待引导规范甚至进行改革。(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