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笙有很多种,有的是用传统笙的作法,有的就是三十六簧笙的加长型。不过目前来说,以芦笙原理改良而成的中音笙,是最常用的。也就是说,没有用到竹子的笙苗,而一律是铜制的共鸣管,所以看起来金光闪闪的。
常用的有三种形式。苏州的有一种是中音抱笙,一种是中音台笙,一种是北京式的中音台笙。其中北京式的音域较低,而且是用杠杆式的按键。前两者则都是采用按钮式的。
中音抱笙的好处,是造型比较类似传统笙,台笙看起来就有点像管风琴之类的西洋乐器。不过抱笙内部的机械构造较为复杂,维修困难。
相形之下,台笙的形式,可以把构造简化,维修也就比较容易。上海与北京的音阶排列方向相反,前者的笙管排列是 v 字形的,后者则是倒 v 字形。
由于北京式的排列与三十六簧高音方斗笙类似,由内向外音高上升,因此比较容易上手。 而且他的音域比较低 ( 我忘了低多少,可能相差四度或是五度左右 ),在运用上,与高音笙的音区较少重叠,而又可以有部份低音笙的效果。中小型乐团用起来,就相当好用。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太容易看到指挥,也不容易被观众看到。
中音笙基本上没有特别需要再改良的地方,也是要能把簧片的维修系统化,便可以更有利于推广使用。只要待过乐团的人,就应该知道中音笙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了。
中音笙有一个常见的毛病,就是共鸣管有时会吱吱作响。我的看法,应该每一支共鸣管的上下端,固定的部份都要有橡胶环作为垫片。而共鸣管本身,在固定的部份,要加一圈较硬的外壳,才不会像薄铜片那么容易变形,也就可以减低发生松动,造成杂音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