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2月14日,杨胜文出生在贵州黄平谷陇镇山凯乡鸡叫坡的一个苗族家庭里。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五个,他排行老大。
他的父母亲都是一字不识,从早到晚在地里干活的庄稼人,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五个小孩基本上送出了穷山,在村里也算是一个奇迹。让村民弄不懂的是这对老实巴交的夫妇是如何培养?在经济上又是如何度过?确实是让村民赞叹不息。当然谁也无法想象他们家那段艰辛悲惨又激情悲壮的生活。这些并非夸大其词,穷乡僻壤里的情形确实如此。
既然是贫穷,但是并不影响这里的人们拥有人间最高贵的品质和美好的理想;也不泛百年难遇的天才少年,更不会妨碍他们拥有艺术和音乐以及最快乐的人生观。相反,他们善歌善舞,他们的生活里无数的节日和紧凑的娱乐活动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没有几个钱,甚至身无分文了,依然载歌载舞,隔三隔五歌声不断。有时甚至饱一顿饿一顿,但你不必担心,他们的天性依然那么开心爽朗,明亮无瑕。就算是在农忙的季节,也会抽出时间来相聚,尽情欢乐,忘却一切疲劳和烦恼!这是一个神奇,又充满艺术活力的地方。
杨胜文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与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有时放歌于游方坡,有时站在高山上摘片木叶向远方传情,酒桌上唱个几天几夜。用歌声来描绘生活、远古、传说、历史,传唱着世代的佳话,这一切的生活对他以后艺术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伟大与平凡是有区别的。伟大总是多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别人做不到的,没有的,却有人能做到。大自然在冥冥之中安排、进行着它的神奇。预示着这个世界精彩的内容。
村里有个风水先生,人称半仙,既看风水,也做鬼师,既给死人看病,也为活人疗伤去痛,偶尔还给人算上一卦,村里的小孩出生时就少不了他这一卦。他说有一次他看见天空黑暗,维有一颗星星格外亮,正好在村庄的北面,可能村里要降临喜事。十二月份的云贵高原,阴雨连绵,寒风凛冽,果然一天的气候突然变得出奇的好,阳光从半空中抛下,像是久违了的老友那么亲切,温馨,令人倍感舒爽和欣喜。这一天是农历十四日,是他的人生第一天。
孩子生下来时,并不叫杨胜文,也没有其它的名字。三天后,由父母托人到孩子的外婆家报喜,满月那天由外婆给办满月酒后,由外婆给命名。她说:风水先生既然看到村头北面有耀星。为了让孩子以后有所作为,把她的希望带去遥远的北方,就叫他为“央格里”。从此他背上这个苗名,一直到七岁那年老师又给他起了个学名叫“杨胜文”。
从小他的成绩非常好,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到了初中的时候,老师、同学、村里的人都把他看成是吃“皇粮”的人了,在村里,像老师、乡村干部那样的人,那是了不起的。
事物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命运也是如此,初中毕业时杨胜文并没有考上中专或师范,而是考上了高中,这是好事又变成了坏事了,原因是家里供不起他读高中。
这时,一个在杨胜文的艺术生涯里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人物出现了。他是杨昌树,一个好脾气的芦笙演奏家。他是杨胜文的亲叔叔,14岁就离家出走,到凯里州歌舞团工作,他的一生对苗族芦笙文化做出很大的贡献和影响,他深爱着这片土地,所以也深知那片土地上的事情。他让杨胜文在中考的同时参加了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第一届芦笙班的考试。这改变了杨胜文的一生,因为杨胜文最终进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了,也开始了他辉煌的艺术生涯。
1982年9月,杨胜文进了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的大门,由于个子高,手指长,校方让他学低音提琴兼学手风琴。也许是他与芦笙有缘,或是命中注定他要在芦笙上有所作为,虽然改学其他专业,但是在这四年里对芦笙却一丝不放,反而加倍的努力。
我们不是不承认这世上有聪明和愚笨两种人。但他是知道,他的聪明也许是比别人更加用心而已。杨胜文在这四年中,除第一学期外,其它每年都是“三好生”。86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凯里的州歌舞团工作。
他是从不让自己停止不前的,参加工作时,依然在努力学习,一直在准备着参加高考的打算。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央民族大学,专业是芦笙和声乐,兼作曲理论。
在中央民族大学他算是高才生,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特别是专业得到飞快的突破,因为在中央民族大学学芦笙的同时还去中国音乐学院学汉笙,再加上学习了声乐,对芦笙的演奏技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之所以他的芦笙与众不同,就在于他掌握的艺术门类比较多了。在这一期间他的第一首名曲出炉,当时被学校推荐到中央电视台参加第二届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播,得到了一致好评。
1991年毕业后,被中央民族歌舞团看上,而分配到该团工作,97年又回中央民族大学上研究生。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让他酷爱飞翔的艺术翅膀将得到了在广阔的空间自由的腾飞,相继随团参加全国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动和音乐晚会,把苗族音乐文化向世人传播,让苗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发扬光大。
《斗牛》是他的第一首作品,这首曲子参加中央民族歌舞团无数次的演出,去过澳洲、东南亚很多国家的访问,赢得无数的喝彩。在2001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三等奖,在芦笙曲目中也算是一首金曲。
这个作品基本上体现了他的芦笙艺术风格,旋律怪异又美妙,布局奇特又合理,节奏轻快激烈扣人心弦,振人肺腑,素材包容民间节日神圣场景又兼融当代音乐潮流疯狂的个性张扬,演奏风格是民间软吐、单吐和他练就的双吐三吐相容一体,疯狂的现代节奏和着乡间的悠闲自在,把古典和现代、民族与通俗、民乐与电声相结合得严严实实,可谓是开创了芦笙的先例,如同风驰电掣般的“斗牛”从古老神秘的世界,扑向芦笙殿堂里最豪华的西班牙剧院、留下滚滚硝烟而众人无不拍手称绝。他接下来的作品相继问世。《木叶思》、《苗童》、《芦笙颂》均被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踩歌堂》、《芦笙舞曲》、《苗童》均被全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还有《赶集》、《满山红》、《芦笙颂》全部被贵州民院和贵州省艺校印为教材。大量的作品和出神入化的吐音功夫以及那独有的现代感觉,让师兄弟们胆寒而可望不可及。特别是《斗牛》只有他才能演奏出那种气势,使他的芦笙自成一派即“现代派”。芦笙也因此与世界音乐走得更近,并开创了一方新的天地。
他还应邀参加香港、澳门大型晚会演出,访问了澳大利亚等地,在苗族音乐文化传播上,他做到了他应有的贡献。2001年8月28日,适逢凯里国际芦笙节,组委会为他专开了“杨氏家族音乐会”,由杨昌树带领,由他率领兄弟杨胜辉、杨斯林、杨河、姑姑杨雪梅进行表演,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家乡业内人士和家乡父老乡亲抱以最热烈的掌声,这是最大的认可,也因此全家应邀参加同年在南京举办“中国艺术节”的系列活动演出,并得到了苗族英雄陈靖将军的赏识和接见。
第二年又应邀回乡参加“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专场晚会和开幕式的演出,从此家乡人民每年都看到了他在舞台上露面,甚至向全国播放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上,常有他的身影,他也不断推出新作品,没有辜负家乡人民的对他的期望。
杨胜文的芦笙狂风暴雨般震撼着音乐艺术殿堂,他的艺术水平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前进,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张,虽然与故乡分别已久,但深爱故土的情却只加不减,他时常在为这个民族的苦难历程,坚强性格,艰辛的生活环境,和乐天的人生而感叹不已,默默无闻的苗族人民却是世界第二大的苦难民族,有人称仅排在犹太人之后。最贫穷的民族却穿戴世界上最富贵华丽的盛装,最勤劳的民族却以善歌善舞和酒著称。心中有很多的故事要讲,太多的话要说,无数的歌要唱,仅仅是芦笙似乎不能满足他的思想和蓬勃感情的表述。这时又一首金曲《苗岭谣》问世了。
在苗族通俗音乐方面他进入比较早,曾在1992年8月获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和山杯”通俗唱法优秀奖。在这方面算是一个佼佼者,甚至可以说他对苗族通俗音乐舞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苗族新音乐的发展与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一曲《苗岭瑶》流传在苗岭大地的村村寨寨,几乎人人会唱。该曲曾在1998年获全国新人新作三等奖,《苗岭瑶》堪称是第一首用苗语和苗族音乐素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歌曲。在它还没有来得及出版时,样品就被传开,开始是亲戚、朋友,慢慢地,这首苗语流行歌曲被传遍了苗岭大地,以及说苗语的各个地方,它的受欢迎程度是空前的。这时连作者本人都还不知道,一天突然看到贵州卫视播放一个参赛选手的获奖演唱歌曲即是《苗岭瑶》,但是没有标明作者,杨胜文才吓了一跳。我想当时那位演唱者本身也许也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这时改革的风已吹到偏僻的苗家山寨,苗家年轻人也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打工浪潮中,作者村里的年轻人在异地他乡听到别人唱苗歌,也跟着唱,当他们听说这首歌的人就是他们本寨的兄弟杨胜文之作,他们感动和兴奋得热泪盈盈,每逢过年过节,异域他乡的他们忘不了打个电话给杨胜文,大声说:我们又在唱你的歌啦!这时,杨胜文才知道和确信自己的歌被传开了,而且在自己在家乡小有名气。
1988年,他的首盒苗族通俗音乐专辑由中国职工音像出版发行,在他的家乡,哪怕只有几根木板搭就的工棚里、人海潮涌的大街上、甚至那人迹稀少的山顶上孤零零的砖瓦房下,也能听到《苗岭瑶》的声音在飘扬,山野里处处回荡着他的声音。那时,他才真正领略了家喻户晓的含义,他才真的感动得声泪俱下。看那山、水、夜、风、灯火,听那回荡的声音,久久的融为一体,那才是真正的读懂,理解!一个艺术家的意义。他还能要求什么呢,突然才发现,这贫瘠的土地上,多么需要和渴求这样的一份心声的倾诉和歌唱。
这盒专辑的九首歌里,《山里人》、《日子》、《一方水土》、《狂欢》、《相思树》、《走坡》、《告别童年》、《远方人》,几乎首首在苗族地区都是家喻户晓,特别是《苗岭瑶》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在他的家乡谷陇镇专为该曲建一条大街,以该歌名而命名。《日子》也取得很成功,当时黔东南州的一个副州长听了此曲以后很高兴,表示愿意促使州里为杨胜文出一盘专辑,遗憾的是杨胜文等待不及就自己出版了;《告别童年》被电视剧《阿娟》用为主题歌;《狂欢》的魅力更是有增无减。2002年,“苗山人组合”应家乡的特邀,回到黄平县为旅游事业作宣传。当天放歌“野洞河”,当夜依然豪歌不止,在大街上他们即兴表演“跳大神”——苗族祭祖活动中的一种,引来无数观众。大家从没见过这样的事,大神歌也这么好听,观众们议论纷纷,当他们清唱完《狂欢》后,黄平县一县之长刘玉城陪他们在大街上放歌到凌晨两点而传为佳话,成为第一位上街唱歌的县长。
在这盒磁带里,所有的词曲、音乐制作到资金投入都出自杨胜文的手,特别是在音乐上,使用芦笙、木叶、芒筒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同时这些乐器也得到了恰当的应用和推广,更是让苗族飞歌与苗族乐器,达到空前的结合。
这盒专辑是中国第一盒苗族流行音乐带,标志了杨胜文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也标志着苗族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一种苗族新音乐就这样诞生了。
事实上,在这之前,就是在1991年春节,有一首叫《今宵醉》也曾取得过成功,那是贵州在京工作人员组织了回乡拜年团,杨胜文作为最年轻的在京工作人员也赫然在列,在凯里的演出演唱了这首歌,引起一定的反响。因为那时流行音乐刚兴起,何况是苗歌。该曲用雷山和台江的民间素材结合了摇滚节奏,轻快又激烈,像是从古老的远方走来,降临凯里的天空,他是从台下走向台上,一边跑一边唱,在场的苗族同胞和非苗族人士都瞬间憋住气息。很多人感到惊奇的是,苗歌尽然如此的疯狂和新意,确实没有过。随之,雷鸣般的掌声。当时歌曲进入了间奏,剧场里的叫声、啸声、哨声一片。那朗朗上口的苗语令人热血沸腾,那爵士的节奏让人情不自禁想站起来。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是苗族音乐史为之翻开崭新的一页。又是一个下现代派的景象,那时,在场的苗族人得以真正体会到苗族流行音乐的魅力。
2002年5月,杨胜文的新作《山水恋》由杨胜文亲自带领兄弟杨胜辉、杨斯林三人组唱,在西部民歌演唱大赛中荣获金奖,同年8月,一曲《走了一山又一山》在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由中央电台向全国人民直播。短短的四分钟,展示的不仅仅是苗族飞歌,还有苗族芦笙、服饰、性格、舞蹈、音乐文化和进步,他把苗族文化的精华都结合在一体,这也是本次大赛亮点之一,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赛后禁不住点评,“这是北京音乐界的新品种”,他把歌、乐、舞有效的结合,开创性地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把苗族音乐发挥得淋漓尽致。赛后当晚,作为黔东南的父母官——州长,代表家乡父老乡亲来电话慰问,激动地说:“感谢你们,家乡父老乡亲感谢你们!”参加杨胜文一起组合的杨胜辉、杨斯林、阿幼朵因此而同时被调入中央民族歌团,开始履行“苗山人”演唱组合的更高艺术生涯。
自从在那次大赛露面后,连续的被中央台、北京台、地方台和各大演出活动所用。仅此2002年前后参加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活动,去小兴安岭慰问演出、综艺大观改版后首期节目、七套的“十六大”特别节目,“2002年春节晚会”、四套的“海峡两岸中秋晚会”,北京台的“绝对现场”、“同乐园2002春节晚会”,广西台的“2002春节晚会”,贵州台的“开心旅程”以及第三届“金鹰”电视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
杨胜文的艺术思想在这时又达到了另一个高峰,2002年11月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中华民歌演唱大赛上荣获三项大奖,其中“最佳民歌新唱奖”的含意深刻,代表中国民歌的最新方向,具有开创性和影响性。《走了一山又一山》能与徐沛东的《大地飞歌》同台争夺高低并获得三等奖,而且比赛结束后当场被广西音协点名参加民歌节闭幕式的演出,确实是苗族的一个骄傲。
《走过一山又一山》的反响,远远超过了《苗岭瑶》,全国文艺界都知道了一个苗族演唱组合叫“苗山人”。至今仍然活跃在文艺舞台上,进入中国少数民族四大演唱组合的行列。
不仅是芦笙与歌曲,杨胜文的艺术嗅觉还触及了巴乌、胡芦丝、木叶,如:《风尾瑶》、《山寨之夜》、《林之雀》、《夜郎大地》、《木叶传情》等被深圳激光节目出版发行公司出版发行。创作并制作了电视剧《阿娟》的全部音乐。创作了舞蹈音乐《闹秋》,获广东直属艺术团优秀奖、《雪》、《苗女》在西安艺术学院上演,《磨》在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上演,《绣女》由北京舞蹈学院送去参加全国“桃李杯”比赛等等。
有人称杨胜文是芦笙王子,有人说是歌星,有人说是奇才,我倒想说,他是苗族现代音乐第一人,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也挡不住他坚定不移的步伐,因为他还年轻,正像那天生他的时候,天空中冉冉升起的太阳,万丈光芒,有无限的希望。我们祝愿他把金色的芦笙举得更高更远,让苗歌唱得更响更亮,把苗族音乐放飞大江南北,让我苗族芦笙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