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逸事杂谈 >

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更新时间:2015-09-11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网

  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吴 斌

  理论学习和思考的必要性

  ·教师的决策和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己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影响自己,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教师行为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一旦掌握了正确的理论,你的教学就会向“大海航行靠舵手”一样稳定而正确。

  为什么要进行音乐教育改革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素质教育的提出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知识经济与教育价值的更新

  ·“精英教育”的价值观转变为“全民教育”的价值观;

  ·“一次性教育”价值观转变为“终身教育”的价值观;

  ·“分类施教”的价值观转变为“融合教育”的价值观;

  ·“单一文化教育”的价值观转变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观;

  ·“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转变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教育”价值观。

  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的要求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音乐素质方面的全面的发展;

  ·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学生可塑造的各种能力及潜能;

  ·提高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对音乐的爱好与兴趣;

  ·提高生活质量,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

  我们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培养目标是否错位?“天才儿童”?“音乐家”?

  ·是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音乐?我们教的许多内容是音乐吗?(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生活)

  ·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被强化,非艺术(非审美体验)化倾向被加强;

  ·违背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机械训练、强调“统一”、死记概念等现象严重… …

  我所阐述的并不是全新的理念而是长期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音乐是声音的、时间的、听觉的、诉诸于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

  ·音乐学习的特征是:自由与自主的、开放的、平等的、不确定性的、弥漫性的、持久性的、创造性的、交流与合作式的;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不是“科学教育”。(另述)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教学大纲》(传统教学)主要依据学科体系的逻辑关系来安排学习内容,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

  ·《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结构、生理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应达到的目标,强调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 。

  (目的是应该做什么,目标是能够做什么)

  《课程标准》研制的理想目标

  ·是将学科发展的逻辑规律和学生心理结构、生理发展的逻辑规律有机地融合。

  ·同一个知识与技能在《大纲》和《标准》中的意义是不同的(一个是为了考,一个是为了发展;一个是为了记概念,一个是为了感知音乐。)

  ·我们的理想是建立起符合中国音乐教育实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扎实的基础和创造性的学习)。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拓展了音乐教育的使命。

  ·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念。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摆在了课程目标的首位。

  ·将学习内容进行了整合(表现、感受与鉴赏、 创造、相关文化)。

  ·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和学会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习方式的的变革

  ·欧美各国强调“主题探究学习”和“设计学习”

  ·日本强调“综合学习”

  ·台湾强调问题解决学习

  ·香港强调“学会学习”

  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布鲁纳之后的发现学习

  布鲁纳 布鲁纳之后

  学习目的  智力卓越 人格发展

  学习内容 学科结构 (理科) 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理念 存在一个普遍的发现学习的模式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国新课程体系变革学习方式的基本思路

  ·基本信条: 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基本思路:

  学科领域: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开辟更 广阔的天地。

  新的学习方式涉及学习的三个方面

  ·动机与态度:被动→主动→自主

  ·教学方式偏好:传授与接受→乐于探究

  ·教学环境偏好:个人→合作

  ·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融的。

  音乐教学中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

  ·学生与教师就“学习目标”达成共识,并在教学中参与对目标的修订、拓展(生成教学、角色转换);

  ·能应用先前学习经验获得新的音乐体验和知识技能,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会设计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情感的投入和兴趣的支持,渴望在学习中有所获得(教师首先有感情);

  ·学生能对自己的行为、情绪有所控制,并敢于表现出独特的见解(教师的主导与民主作风);

  ·学生具有较强音乐表现欲望,并对不同的艺术现象、教师、学生的艺术表现给与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

  ·必须始终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体验;

  ·教学的重点是:充分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知识与概念应尽量同音响相结合;

  ·教师和学生应对音乐进行描述而不是解释;

  ·不要等技术成熟之后在进行歌乐曲的艺术处理;

  ·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应有感情的参与。

  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是音乐教育的超级任务

  ·熟悉的音乐容易产生兴趣与感情;

  ·发挥音乐弥漫性的特征,强化学生熟悉音乐;

  ·通过提高学生的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持久的发展对音乐的兴趣(不是一般性的接触)

  ·尊重学生的选择,但我们的价值取向是:高雅音乐、严肃音乐。

  关于识谱教学

  ·绝大多数人在有生之年是不依赖乐谱来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

  ·识谱依然是我们音乐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基本技能;

  ·识谱和学说话的原理基本一致;

  ·学习识谱的过程和方法是:唱名模唱→唱名背唱→识读唱名→按节奏唱唱名→独立识谱。

  国际教育思想对我们课程改革的影响

  1.民主与公平的教育思想(平等与高质量)

  2.多元主义文化的教育思想(和平发展与多元 文化)

  3.主体价值的教育思想(科学世界与生活世 界)

  4.“天人合一”的教育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

  5.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课程观念

  由单一的课程功能(知识与技能)向多元的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功能转化,使课程更具综合性、开放性、均衡性和适应性。

  课程内容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教材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之间开放、对话的平台,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

  将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资源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校内: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教师观与学生观

  ·教师与学生应体现为一种平等、合作和互动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应者。

  ·学生是具有情感、个性和有尊严的学习主体,其兴趣和经验是其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次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2)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3)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4)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目标之一: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之三: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之五: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育部有关部门调查 基础教育的几项指标

  校长、教师认为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是:基础知识与技能(远远高出其他项,如公德、劳动态度、分析解决问题、劳动态度与技能、自主创造、动手能力、搜集利用信息等)。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是: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几项中最高)。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依次是:知识与技能、解题技巧、智力发展、创造性、情感态度、个性发展。

  ·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分别是:小学79%,中学90%。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

  ·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

  结论

  ·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单纯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现象,这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结果:

  1、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加大;

  2、忽略其他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此次课程的改革要转变课程的功能:由单纯重视传授知识转向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价值观的变化影响 中国课程改革

  对个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性、社会的民主和平等予以了更加的重视。这首先是由素质教育体现出来的,即由原来更多的重视学术性和对精英的培养,到更重视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权利,重视他们个性自由而和谐的发展

  现代课程观(物理型课程观)

  物理型的课程观:机械的、线性的、封闭的、决定的、预设的、恒定的、静态的、信仰的、终结性的、外部控制的、单因的、给予的、被动的、测量的、结构。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

  基础主义认为一切人类的文化和知识都必定有某种可靠的理论基础,学术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发现这个基础。在认识和方法论方面,往往导致将现象与本质、外在和内在分裂或对立起来的本质主义。

  ·不确定性;

  模糊性、断裂性、多元论、散漫论、反叛、曲解、变形等概念描述的多重不确定性。

  ·对科学理性的质疑;

  ·告别整体性、同一性;

  具有整体性、同一基础的学科已经失去可信性。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教育观

  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 在教育中否定绝对真理的合法性,即使能称为真理也只是某种程度上的、概率的或可能的准确性。教育研究者必须进行极端的话语创新,以消解权威话语的影响,要关注微观层面的教育细节,倾听处于边缘地带的声音。

  后现代主义的目的观

  ·培养具有批判能力、认可多元文化的社会公民。

  ·教育要注重学生各方面发展,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的人。

  后现代课程观的特征

  课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因而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课程目标不完全是预设的、不可变更的,而是可以不断调整的。

  ·课程的组织不再局限于学科,而是向跨学科和综合化发展。

  ·课程从强调累积知识转向发展和创造知识。

  ·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以权威的观念控制课程。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生物型课程观)

  生物型的课程观:有机的、非线性的、开放的、随机的、过程的、变化的、动态的、怀疑的、形成性的、自组织的、多因的、发现的、主动的、非测量的。

  如何对待两种课程观

  完全抛弃现代主义的课程观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会导致对一般的规律、规范的抛弃。但固守之也不妥当,因为教育毕竟针对的是人,人是有生命的,生命的特征是有机的。我们要做的是在两种课程观之间形成一定的张力。就目前的课程改革而言,我们要更多的注意对后现代课程观的借鉴。

  力争做到五个突破

  1、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

  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5、在研究成果向现实的转换方面有所突破。

  谢谢!请提宝贵意见

  地址:北京翠微路2号 人民音乐出版社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161751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本文标签

音乐教育课程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基本乐理通用教材 乐理知识大全

  乐器学习网(www.yueqixuexi.com)导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基本乐理的精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阅读全文

李重光《基本乐理600问》

本篇李重光《基本乐理600问》专题,适合所有初学音乐的网友,在自学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本专题内容大多有所答疑。内容主要围绕...阅读全文

青年必知音乐知识手册

乐器学习网本篇带来侯书森主编的《青年必知音乐知识手册》,包括音乐美的旋律美的熏陶、中外音乐发展史、中外经典歌典欣赏、中外...阅读全文

黄虎威《简谱入门》

本专题乐器学习网带来黄虎威的《简谱入门》,该系列教程言简意赅、深入细致地讲述了简谱的音符、节拍、节奏、速度、音程、定调、...阅读全文

《视唱练耳》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本专题乐器学习网小编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带来由郭萌黎主编的《视唱练耳--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共分三十二节课程...阅读全文

中小学音乐知识文库

乐器学习网本专题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带来中小学音乐知识专题,适合所有初学音乐的网友,特别是对于自学乐理的朋友。该系列教程内容...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