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指单纯的敲击鼓面一下称单击。
滚奏Roll又称轮鼓,是以鼓棒轻弹鼓面,使鼓面的弹力带动鼓棒,以在短时间内发出连续的震动声音,而其特殊的声音则是来自于响弦(请参考上方之响弦)。 而在力道上若有适当的控制的话,也可以轻易作出渐弱(dim.)及渐强(cresc.)的效果。
壮族的小鼓,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各地。鼓框用杉木或杂木板拼合而成,呈扁圆形,鼓腰略成拱形,两面蒙以牛皮,皮面四周用单排大帽铜钉固定,鼓面直径30厘米、鼓高22厘米。鼓框外表涂以红漆,鼓腰周围置三个铜制鼓环(图)。演奏时,将鼓置于鼓架或木凳上,双手各执一木制鼓棰击奏,发音短促,音色清脆,常用于八音乐队合奏或为壮剧伴奏,是离不开的节奏乐器。也用于民族节日庆祝或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中。
侗族的小鼓,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榕江、从江等地。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呈扁圆形,鼓腰向外微拱,两面蒙以牛皮,皮面周边用三排铜钉固定,鼓面直径22厘米、鼓高6厘米。鼓框外表无漆饰,在鼓的一侧钉置一段皮带,上串一个小绳圈。演奏时,左手提携皮带或绳圈,右手执棰敲击,是侗族民间乐队中主要的节奏乐器。它常和唢呐、小锣和钹等乐器一起合奏,用于六月六踩歌堂和民间婚丧喜庆等活动。??#p#分页标题#e#
彝族的小鼓,又称团鼓。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南华等地。鼓框用一整段松木或核桃木挖空制成,呈扁圆形,两端蒙以羊皮为面,皮的四周边缘用大帽铁钉固定。鼓面直径22厘米、鼓高11厘米。鼓框两侧置小鼓环、系鼓绳。鼓棰木制,棰长18厘米,棰头包布。演奏时,奏者坐奏,将鼓置于两腿间,双手执棰击奏,是民间吹打乐队中的节奏乐器,它常和唢呐、锣、镲等乐器一起合奏。用于民族传统节日和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
土家族的小鼓,又称棋子鼓。流行于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鼓框用一整段梧桐木或松木挖空制成。呈扁圆形。单面或双面蒙以牛皮或羊皮,皮边四周用鼓钉固定。规格不一,单面蒙皮的鼓,鼓面直径27厘米、鼓高15厘米;双面蒙皮的鼓,鼓面直径35厘米、鼓高18厘米,鼓框两侧各置一鼓环,两环间以鼓带相连。鼓棰木制 ,棰长20厘米,呈直棒形。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颈项,使鼓面平置腹前,两手各执一棰击奏。为使行进中演奏方便,还在鼓框外侧围以较长竹片,并将竹片两端夹于奏者腰部两侧,使鼓身稳定不动。用于土家族传统民族节日和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它常与钩锣、溜子锣、冬子锣、头钹、二钹等乐器一起组成打击乐合奏,称花锣鼓,如再加一支唢呐演奏,则称吹锣鼓。棋子鼓在以上两种合奏中,都居于领奏地位,是土家族重要的节奏乐器。
小鼓又称“小军鼓”,在各类乐队中与大鼓的重要性相同,常与大鼓同时使用。但小鼓不象大鼓那样用来加强强拍,而是在弱拍上敲击细小的节奏,以调和音色,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小鼓的音响穿透力强,力度变化大,还可以通过在鼓面上盖绒布,或使用不同硬度的鼓槌来改变音色,能奏出各种气氛,表现力非常丰富。
把鼓的零件都擦拭一下如汗水,清水,啤酒或其它的液体都可以缩短你的鼓的寿命。你手上出的油会对镲片表面起到侵蚀作用,会使镲片失去光泽。在装或拆鼓的时候,其实只要用毛巾把它们擦拭一下就好了,这就能对它们有保护作用。
确保它们都上的很好,需要时常更换镲垫,确保固定镲片的镙丝能很好的拧在镲架上。踩镲架子以及踩槌的踏板这些需要经常运动的地方要隔一段时间上一次润滑油,让它们保持很好的运动。如果有些弹簧出现了刺耳的“吱呀”的声音,那么就要把它们换掉。其实最好能有一些备用的零件。但是现在零件单买起来会非常的贵。所以建议还是好好的对零件进行保养,这样可以省去许多的钱。如果对自己的鼓关爱有佳的话,鼓就会有良好的状态和声音,就像有些七十年代生产的鼓到现在还保养的很好。
“下鼓皮”一般都可以使用很长的时间,但是“上鼓皮”就不一定了。如果可能,我们建议经常更换“上鼓皮”以保持其弹性和良好的手感。经常使用破旧不堪的鼓皮不但没有音色而言,同时还会把手感毁掉,这是非常可怕的。
#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