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高音四胡的研制人——孙良。过去,蒙古族中流行的四胡都是民间艺人自制的,主要是“说书”或说唱“好来宝“的伴奏乐器,这种四胡定音较低,不能用于合奏。20世纪60年代,四胡演奏家孙良、朝鲁和制琴技师张纯华等人合作,在民间小四胡的基础上,参照低音四胡和中音四胡的规格,将高音四胡统一为现有形制:琴筒呈八方筒形,用八块硬木薄板拼粘而成,筒长14厘米,前口蒙蟒皮或薄牛皮为面,面径(对角)9厘米。琴杆用硬木制作,全长80厘米,琴头平顶,上置四轴,轴长17厘米。皮面上置有琴马,张四条钢丝弦。细竹系两束马尾为弓,弓长78厘米。
147、第一把双筒四胡——20世纪70年代末,株州市文工团祁尔士研制成功双筒四胡。其定弦和小提琴一样,但四弦分为两组,g、d1两弦一组,为里弦,a1、e2两弦一组,为外弦,使用二胡琴弓,弓毛置于两组琴弦之间演奏。它的琴杆与弦轴和原来的四胡相同,琴头呈弯月形,琴筒采用中胡和高胡两个琴筒,两筒上下由盖板并连。琴马为双重竹马,底马较长,两马脚分别置于两琴筒的蟒皮中心,马的中间支有d1、e2两弦,g1、a1两弦支于底马上面的小马上。千斤为两组丝弦千斤,g、a1弦为一组,d1、e2弦为另一组,分别交替缠绕于琴杆上,并用U形金属钩来分隔、固定。通过不同的运弓方位,改变琴弓与琴筒的角度,奏出单音和双音。它可用于演奏二胡曲,并能拉奏小提琴曲,最适于演奏富有民族风格又比二胡更有表现力的乐曲 。
148第一把和声四胡——1977年,湛江市歌舞团胡奇文与广州幸福弦乐厂陆全二人合作,共同研制成功一种和声四胡。四条琴弦分别定为g、d1、a1、e2,琴弓为三毛弓,演奏时不仅能使每一条弦单独发音,而且可以两弦、三弦、四弦同时发音。
149、“四弦胡琴”的研制人——上海市体育科技推广应用所胡奇文、蔡同华。该琴1989年10月获得国家专利。其特征在于四根弦按音之高低顺序分上下两层排列为g、d、a、e弦,d和a两弦在上层,g和e两弦在下层,a和e两弦为外弦,g和d两弦为内弦;拉弓上有三股弓毛,其中有两股弓毛可分可合,一起穿于d弦和a弦中间,另一股弓毛贴紧弓杆。
150、双层琴筒高音四胡的研制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赵双虎与内蒙古歌舞团民族乐器厂段庭俊。他们合作研制的双层琴筒高音四胡获文化部1990年文化科技进步四等奖。
151、套筒高音四胡的研制人——内蒙古民族剧团满都拉与呼和浩特市二轻民族乐器厂周印。他们合作研制的双套筒高音四胡琴杆装在琴筒外面,木制千斤,音高可微调,音域在传统琴的基础上扩展五度,获文化部1991年文化科技进步三等奖。
152、新结构四胡的研制人——20世纪90年代初,镇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王子犹经数年探索、研究制成新结构四胡。它与传统四胡不同的是采用琴筒、琴杆外部连接结构,可使琴筒上平面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琴弓纵向或斜向等多角度运弓。琴筒可用圆形、椭圆形、六方形、八方形等多种筒型。琴头扁方形,稍向后斜,弦轴采用齿轮螺旋。琴杆较短、呈半圆形,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琴杆左侧下端通过钢制连接架与琴筒左侧相连,并可调整和控制。琴筒皮膜处上方设置有弓毛托,便于各种角度直线运弓,琴筒下面置有琴托,使演奏中琴身稳定。
153、宽音域四弦胡琴的研制人——台湾黄振山。该琴琴筒与琴杆连接处形成弧凹内空的容置槽,于琴杆端面固设具二阶面的上弦码,于琴筒一侧端面紧撑琴皮,于琴皮端面置设具四阶的下弦码,于琴筒底侧相应下弦码的阶面而穿设穿弦孔。1999年10月获得国家专利。
154、系列四胡的研制人——王盛意。四川乐山市中区徐家碥嘉乐造纸厂退休职工王盛意从1991年着手改革二胡,研制成功大、中、小系列四弦胡琴,于1999年8月获得国家专利。该琴的千斤体与四根琴弦的顶承面做成斜承面,琴码做成凹凸锯齿状,四根琴弦与琴码凹凸锯齿状的四个顶承点成菱形图形分布,可作传统二胡演奏,又兼有提琴、板胡的演奏风格。
155、悬杆叠弦式胡琴的研制人——辽宁省海城市站前街潘壮。悬杆叠弦式胡琴(简称四胡)于2000年12月研究制成功,2001年7月获“第二届香港中华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和“中华专利技术发展成就奖”,2005年1月19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据称,它有二胡的音色,其音域比小提琴增加五度音程,比二胡增加一个八度又二度音程,计有四个八度又二度有效音程(c—d4)。
156、任氏四音胡琴的创制人——任庆文。原陕西省东方机械厂职工任庆文经30多年的苦心研究和几百次试制,于2002年5月制作出了可作独奏及录音用的“四音胡琴”,并于同年完成了《四音胡琴》书稿。该琴在他研制的四弦三音和五弦四音琴的基础之上改型而成。琴上部有四个木制弦轴,琴中部安特制千斤,琴柱下弯,琴筒底托前装有微调,琴码为上下两层,弓毛单股夹于内外各两条弦间。与音域仅有两个八度的四弦两音制四胡相比,它四弦四音(弦音高与小提琴相同),音域宽达四个八度,演奏时通过内外弦的交替和运弓角度的变换,在擦弦点呈平行四边形分布的区域内可分别奏出G、D、A、E四条弦上各把位的单音,也可奏出GD、DA、AE、和GE等组弦的双音。
157、第一把大四胡和低音四胡——1962年12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杨竞明、王仲丙等乐改小组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们以四胡为造型基础,设计试制成用于民族乐队的大四胡和低音四胡两种低音弓拉弦鸣乐器。其共鸣箱硕大,呈八方筒形,采用木面共振结构,琴头弯月形,下设四弦轴,琴杆装入琴筒右侧,并设计配置了杠杆琴马,琴弓在弦外拉奏。
158、系列秦胡的研制人——翟志荣。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翟志荣教授经三年多时间的研究,将胡琴类乐器原来的蟒皮软质发声改为木板硬质发声,用泡桐木板为振动发声体,制作出一种新的秦胡——系列秦胡。秦胡分为板高胡、板二胡、板中胡、板大胡、秦二胡和秦高胡六种,前四种属乐队用琴,后两种属特色乐器。新的系列秦胡发声原理产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声学品质,增加了拉弦乐器的立体和声效果。2003年1月,系列秦胡通过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和西安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的专家鉴定,2004年6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59、第一把闽胡——由陈新国和陈景铭于2001年共同研制的闽胡琴。闽胡是闽剧的主胡,长期以来由于闽剧的主胡没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多是借用南胡、京二胡、越胡等来当担。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陈新国自1989年开始研究,设计出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特色的闽胡乐器设计图,经他与福州著名制琴大师陈景铭共同揣摩研制,于2001年4月1日制出第一把闽胡乐器,从而填补了闽剧乐器史上的空白。
160、滇胡型制的定型人——孙竹轩。滇胡(滇丝弦)是云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滇剧的主奏乐器。20世纪30年代,滇剧老琴师孙竹轩为了改善滇胡的演奏效果,将原来较大的琴筒直径14cm-15cm规范为目前的11.5cm-12.5cm之间,琴杆长度、轴距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变丝弦为钢弦。后经周松林主张在琴筒内加入内置竹筒,逐渐使滇丝弦的音色得到进一步改善,使其在云南的地方剧种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61、最早的坠胡——清末,在河南、山东等地流传一些地方曲艺,如“莺歌柳”、“三弦绞在书”等,为它们伴奏的是“小三弦”。长期的磨合,艺人们感到小三弦演奏时不能与演员的托腔有机结合,于是有的艺人便在小三弦的一二弦之间加了一根马尾弓来拉奏,使其变为拉弦乐,这便是最早的坠胡。
162、三弦坠胡的研制者——上海音乐学院。20世纪70年代末该院研制成功三弦坠胡。琴筒用钢板制成,筒长和直径均为10 厘米,前口蒙蟒皮,琴杆长90 厘米,3 条琴弦定音为d 、a 、d1 ,使用双毛弓,第一股弓毛置于a 、d1 两弦间,由右手中指控制,第二股弓毛系得稍松弛,置于d 、a 两弦间,以右手无名指控制,可以拉奏单音、双音。音域向低音区扩展了五度音程,由d~d4,达四个八度。
163、坠板胡的研制者——上海音乐学院。20世纪70年代该院研制成功坠板胡。它由琴筒、琴杆、琴头、弦轴、山口、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件组成。结构是采用了高音坠胡的琴杆和板胡的琴筒,琴杆全长60 厘米,琴筒前口直径10 厘米,长6 厘米。坠板胡音域宽广,在河南曲剧伴奏中,定弦为g 、c1 ,音域由g ~g3 ,达三个八度。音色介于坠胡和板胡之间,低音柔和近似坠胡。
164、雷琴的研制者——王殿玉。雷琴又名“雷胡”,20世纪20年代由我国著名民间艺人王殿玉(1899~1964)在坠胡的基础上改革而成。它较坠胡音量大、音域宽、音色美,开初称“大弦子”,“大雷”,1953年正式定名为“雷琴”。
165、喜剧性最强的拉弦乐器——雷琴。雷琴有异常丰富的表现力,用它可模仿出十分逼真的人声语调和欢笑声,戏曲中的不同声种的唱腔、锣鼓,鸡鸣犬吠和走兽的叫声,还能演奏和体现出各种风格、特色的音乐。
166、悲剧性最强的民族乐器——马头琴。马头琴发音圆润,音色低沉、苍凉,音量较弱,低回婉转,可奏双音和泛音,而且最适于独奏,无论是什么曲子只要马头琴演奏起来都令人柔肠百转,悲剧味道很浓。
167、第一代低音马头琴设计人——张子锐。第一代低音马头琴即木面低音马头琴,1955年底由张子锐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王金波制作问世。琴箱呈正梯形,正、背两面都蒙以桐木板,张三弦,琴弓在弦外拉奏。1956年开始投入乐队使用,用它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由李焕之作曲,张子锐、谢直心改编配器的《春节序曲》。这是该系列马头琴乐器首次进入民族乐队,与它同时配套使用的还有木面马头琴和木面大马头琴。
168、传统马头琴改革的首位功臣——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齐•宝力高。他曾经在传统马头琴的基础上进行过三次改革: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把马头琴定音鼓的皮改为蟒皮,第二次是1983年将蟒皮改为梧桐木面的马头琴,第三次是1996年改制了白松木面的马头琴。经过改革后的马头琴,在重奏、齐奏、协奏乃至与交响乐队合奏时,马头琴的音质音色都得到了提高,极具穿透力。
169、圆箱马头琴的研制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群众艺术馆张忠。其音箱由原来的梯形或矩形改为圆形,音箱端的端盖与蒙古包的拱顶相似。2001年9月获得国家专利。
170、世界上最大的马头琴——2004年7月2日,一把由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莱诺日镇西岗更嘎查牧民额尔很巴雅尔用两年多时间精心制作而成的马头琴在赤峰市克什克腾草原那达慕大会上进行公开展示。这把巨型马头琴高2.7米,共鸣箱底座宽为90厘米,厚度达到32厘米,重50多公斤。
171、用弦根数最多的乐器弦线——马头琴弦。现代马头琴弦是用0.15或0.18 mm尼龙丝制作,低音弦160根、高音弦120根,两弦总和是280根弦,世界上任何乐器都没有这么多弦,堪称世界之最。这样的多弦丝特征几乎成为了马头琴区别于世界上其它任何乐器的一个特征,也成为马头琴独特音色的发声基础。
172、革胡的研制者——杨雨森。20世纪5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杨雨森(1926~1980)从二胡入手,参考大提琴结构,于1951年研制出第一把革胡(取名自“改革的二胡”)。这种革胡用红木、花梨木制成,琴头雕刻龙头,琴杆插入琴筒一侧,琴杆表面设弧形指板;琴筒蒙蟒皮、马皮或羊皮,筒后口置音窗;置四轴,张四弦,用大提琴弓拉奏;皮面张力可调,皮膜不直接承受弦的张力,皮面内侧中心设有六足形音柱传音;琴码呈扁铲状,码脚与音柱顶衔接,以使皮膜振动范围扩大。经不断改革,70年代又研制成圆方筒协振式和全板式革胡。前者协振鼓为膜板结合式,蟒皮后面贴有桐木板;后者琴筒呈扁瓮形,不蒙皮膜,前、后和右侧三面设桐木板,通过音柱和杠杆直码使三板协振。
173、三音板谐振式革胡的研制者——沈阳音乐学院杨雨森、江云铠。该发明1995年8月30日获得国家专利。
174、新革胡的研制者——祝恩仁。2005年10月初,哈尔滨市71岁的退休职工祝恩仁在二胡的基础上,参考大提琴的演奏方式设计并制造了一个鹦鹉图案的新革胡。此琴有四根弦,声音类似大提琴,从正面看酷似大提琴,整体形状呈圆形,从后面看活脱脱就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祝恩仁曾在哈尔滨曙光机械厂和空调机厂做高级木工, 1982年退休后在家专心制作大提琴、二胡、马头琴等乐器,先后制作完成了50余件乐器。
175、革胡在正式演出中的首次亮相——1957年全国音乐周时,革胡在民族音乐专场中试奏,其后被一些大、中型民族乐队采用。
176、古瓶胡的研制人——江云凯。他原是沈阳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副教授,其作品在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多次荣获文化部和省级科研成果奖,1998年研制成功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古瓶胡。
177、低音胡的研制人——云南大理州民族歌舞团薛文安。此琴正面为粘固指板的琴杆,琴杆下端按一定角度插入并穿出琴箱,其特征在于琴箱的面板与背板内面为中央部位及周边厚、中心与周边之间形成渐薄曲面的形状,琴箱的面板上部两边制成内凹部,使面板呈上窄下宽的不对称六方形。定弦为c、g、d、a,演奏方法和大提琴相同。1998年4月获国家专利。
(二)演奏家
178、世界上最早运用独弦演奏并获得成功的弓弦演奏家——中国宋代艺人徐衍。北宋神宗年间(1068—1077)某日,宫中举办盛晏,神宗命稽琴高手徐衍奏琴助兴。徐衍的演奏十分精彩,众人皆如痴如醉。当演奏到高潮部分时突然弦断了一根,但徐衍用一根弦继续演奏,直至曲终。从此,独弦演奏便被确定为稽琴的演奏技巧之一。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把此事写进《梦溪笔谈》: “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位,只用一弦终其曲”,并称徐衍演奏的独弦曲为“一弦稽琴格”。这是迄今所知胡琴用于独奏的最早记录,由此徐衍应被看做是二胡发展史上的第一位二胡演奏家。
179、中国近现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民乐教师——周少梅。周少梅(1885—1938.7) 是江苏江阴顾山人,除能演奏南胡与琵琶外,在板胡、京胡上的技巧也相当高超,还能用叫做“虎琴”(比二胡大,比三弦小,样子像三弦、蒙皮)的乐器作单弦拉戏。自1906年起他先后在私立华氏鸿模高等小学、省立无锡第三师范学校、私立无锡中学、辅仁中学、常州五中、私立常州中学、武进女于师范学校等近二十所学校任音乐教员或国乐指导员,在短短53岁的生涯中致力于民乐演奏、教育及研究创作30多年,对我国近代民族音乐和二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教过的学生中有刘天华、童孜弦、凌纯声、吴景略等著名民族音乐家。还编写了《乐乐集》、《国乐谱》、《戏曲谱》3本二胡、琵琶曲谱,改编整理了《虞舜熏风曲》,创作了《顾山清明曲》、《划龙船曲》、《苦中行》、《苦中乐》《絮花落》、《喜只喜今宵夜》、《欢乐歌》、《落花西板》、《柳摇金》、《夹凡虞舜》、《西乐》、《凤求凰》、《梆子娃娃调》、《诉冤哭小肠》等二胡、琵琶独奏曲。
180、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民族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把在中国历史上从不登大雅之堂的“贱工之役”二胡、琵琶带进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开创了民族乐器发展的新里程;改革了二胡结构,琴筒由长期采用的圆形改为六角形,奠定了二胡制作的基础;最早明确了二胡固定音高定弦法则,使二胡能够加入乐队演奏;将二胡的应用音域增扩至三个八度,形成了低、中、高、最高四个音区,并吸收了小提琴的某些技巧,丰富了二胡的弓指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使其从传统的伴乐地位一跃而为音乐会上的独奏乐器;创作了10首二胡曲、47首练习曲,进行了比较有系统的教材编写工作;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洋乐器较为科学的训练方法,用练习曲和乐曲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建立了中国器乐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如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曹安和、吴伯超等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与教育家,形成了刘天华的二胡学派;以毕生的经历从事民族音乐的理论整理研究,创作教学与演出等活动,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科学的见解。刘天华是中国近现代传统音乐创新发展的最早起步的人。在他一生短短的37年中,在二胡音乐创作、演奏、教学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奠定了我国二胡音乐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181、百年十大弓弦大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于2003年11月编辑出版的《弓弦南北》一书所列“百年十大弓弦大师”是二胡演奏家阿炳(华彦钧)、刘天华、陈振铎、蒋风之、陆修棠,高胡的发明者和演奏家吕文成,京剧名琴师杨宝忠,板胡演奏家刘明源,马头琴改革、演奏家齐•宝力高。
182、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的演奏家——二胡大师刘天华。
183、用托音胡琴演奏独奏曲的第一人——华彦钧。托音胡琴的两根弦使用中弦(外弦)与老弦(里弦),演奏小工调(宫=D)乐曲时,其弦法是sol-re弦(a-e1);演奏正宫调(宫=G)乐曲时,其弦法是do-sol弦(g-d1)。这种形制与定弦方法过去常在江南民间戏曲(如锡剧、扬剧、沪剧)和丝竹音乐中担任副旋律的演奏,也没有(或很少)换把,只是在一个把位内上下八度翻用。华彦钧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乐曲的感情,在民间器乐演奏的基础上,对二胡演奏技术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打破了旧的传统演奏技法的局限,突破了江南民间的演奏习惯,在演奏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时均运用了这种弦法,而且用到四个把位,丰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现能力,创造了独特的旋律风格特点。
184、最早与西洋交响乐队合作演出的演奏家——卫仲乐。20世纪30年代,俄国犹太裔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在他自创二胡协奏曲《杨贵妃之死》演出中,邀请卫仲乐担任二胡独奏,由作曲家本人指挥,西洋交响乐队协奏。卫仲乐是当时杰出的民族乐器演奏家、教育家,精通笛、箫、二胡、琵琶、古琴等民族乐器。
185、新中国第一支专业民族乐队的首席演奏员——195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音乐科成立,其后音乐科改组为新影民族乐队,以“胡琴司令”之美誉蜚声乐坛的刘明源即任独奏演员及乐队首席。
186、京剧的第一个胡琴师——王晓韶。京剧形成之初,演唱只用两支双手笛(主笛与副笛)伴奏。清咸丰时期安徽“四喜”班艺人、吹笛高手王晓韶(王四)与沈星培(沈六)首创用似板胡类之软弓胡琴代笛为皮簧伴奏。王晓韶自己就成了京剧的第一个胡琴师。废笛而以胡琴来伴奏,使托腔较以前和谐,是皮黄声腔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京剧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李春泉(李四)又将软弓胡琴改为硬弓胡琴,较为省力,效果更好,所以软弓胡琴很快为硬弓琴所取代。
187、第一位拉京二胡的艺术家——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京胡演奏家王少卿在梅兰芳先生新编剧目《西施》中首次试用京胡制作师洪广源制作的中国第一把京二胡为梅兰芳伴奏,因而成为第一位拉京二胡的艺术家。《西施》也就成为首次使用京二胡伴奏的戏目。
188、京胡由伴奏到领奏的开创人——著名京胡大师杨宝忠(1900~1967)。
189、最早进行京胡协奏曲尝试的演奏家——尤继舜。20世纪70年代,京胡演奏家尤继舜在北京民族宫表演了以交响乐伴奏的京剧曲牌《夜深沉》,后来他又为来访的美国前尼克松总统表演了这段京胡独奏。
190、率先举办京胡独奏音乐会的演奏家——燕守平。1987年11月,燕守平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以京胡为独奏乐器、大型交响乐队为伴奏乐器的“燕守平京胡演奏会”获得成功。其后各种不同形式的以京胡为主题的独奏音乐会相继出现。
191、京胡轻音乐的创立者——吴汝俊。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曾任中国京剧院演奏员的吴汝俊,在国内和日本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京胡独奏音乐会。在旅居日本的十余年中,成功将京胡和最时尚流行的音乐元素融会贯通,独创出风格鲜明的京胡轻音乐表演形式,为京剧艺术走向世界、走向年轻人立下汗马功劳。
192、出席奥运会盛典演出的第一人——董金明。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举办之前,主办国都会举办一次由各大洲顶级音乐家参与的音乐会,这一代表世界水平的音乐会也成为了奥运会的一个招牌标志。在2004年8月13日开幕的雅典奥运会前,一场名为“世界拥抱雅典”的音乐会6月23日、24日在希腊雅典连演两场。南京的二胡演奏家董金明被希腊政府选中作为亚洲的唯一代表参加了这次世界表演,演奏了二胡名曲《赛马》和《良宵》。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出席此类盛典。
193、二胡艺术第三代的第一人——王国潼。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国潼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建系以来第一位在二胡演奏和创作获得前所未有成就的高材生。早在1956年16岁的他就在“全国音乐周”上演奏《村歌》等二胡独奏曲,展示了天才少年的活力和潜质。1962年在“首届羊城音乐会”上,他把从1958年起即潜心钻研,借鉴、吸收小提琴快速跳弓等技法运用于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等新作品的演奏之中。他的演奏挖掘和扩展了二胡的表现力,开拓了传统二胡发展的新思路,创立了二胡演奏艺术的新风格,被赞为“二胡演奏划时代的里程碑”、“二胡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王国潼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编写及与人合编了《二胡练习曲选》、《二胡练习曲选合集》、《二胡风格练习曲158首》、《二胡快速技巧练习》、《二胡指法技巧练习》、《二胡基础练习三百首》、《二胡音阶练习曲》、《二胡音阶练习修订版》、《二胡基础教程》、《二胡分级教本》、《二胡入门》(四册)等教材;从60年代改编《翻身歌》起,创作、编写了几十首二胡曲,出版了《二胡曲九首及其演奏艺术要求》、《王国潼二胡作品集》、《二胡金曲集-移植改编港、台流行歌曲选辑》(上、中、下册)、《二胡流行金曲150首》、《刘天华二胡曲-王国潼演奏谱及其铨释》等著作,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此外,撰写了论文二十余篇。1974至2004年,先后应邀到世界20多个国家演出,1995年以来,在香港、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举行了十多场二胡音乐会或参加音乐会担任二胡独奏,其精湛的演奏技艺使他誉满国内外乐坛。总之,王国潼是一位在二胡演奏、教书育人、作品编创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的、无愧于“第三代之第一人”称号的艺术家(刘天华是二胡艺术的奠基者和创始人,陈振铎、蒋风之、张锐是第二代二胡艺术的佼佼者)。1992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4、二胡“移植”京剧声腔演奏技法的首创人——民族器乐模仿京剧名家名段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一些二胡演奏家如闵惠芬、许讲德都作了这项尝试性工作。1975年闵惠芬受命为毛主席录制一批京剧唱腔,即用二胡来模仿著名京剧艺术家的唱段。在京剧界泰斗李慕良先生的指导下,经刻苦钻研,她录制的《逍遥津》、《斩黄袍》、《卧龙吊孝》等八首京剧唱腔音乐在为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老一辈领导人献演后受到高度赞赏。从此,闵惠芬对用戏曲唱腔来拓宽二胡演奏的空间产生了浓厚兴趣,毅然把“器乐演奏声腔化”作为后半生的研究课题而孜孜不倦地探索。而她本人就是“器乐演奏声腔化”这个提法的第一人。为此她钻研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间音乐,自己改编或者约请作曲家编配,积累了一批充满浓郁民族文化韵味的二胡新曲。2006年7月25日,闵慧芬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举行“敦煌之韵•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二胡专场音乐会”,第一次集中展现了自己在这一领域30年来的创作成果。许讲德几十年来也始终没有停止这项探索,尝试演奏了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余叔岩等多种京剧流派的唱腔,在弓法、指法及揉弦、抹弦、压弦等演奏技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推出了一组用二胡演奏京剧唱腔的节目,并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了二胡演奏京剧唱腔的32字规律,即:分清流派、进入角色、认真学唱、润腔细腻、指法随腔、弓随腔走、字断腔连、声中有情。如今,她用二胡演奏的京剧唱腔音乐已被业内公认为二胡演奏的“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