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国外优秀钢琴大师都从事过医生、飞行员(米开朗杰利)等多种千奇百怪的行业,可是他们的天赋,上帝赋予的职责又牵引他们回到了钢琴舞台,而中国只有一个出口的郎朗,还有一个目前已经不被业内看好的国产李云迪。为什么这么少?因为穷。所以大家把适合学艺术的聪明孩子逼上清华,把适合经商的成绩不好的学生逼上了钢琴专业......这种残害,在中国司空见惯。因为穷,所以难以心平气和的投入大量教育成本仅仅为了收获一个怡然自得的奢侈心情。因为穷,希望孩子能拼死走上好日子......
这种穷已经不是存折上的,而是心灵深处都深深渗透了代代相传的穷怕了的焦虑敏感。就如同我们父辈经历三年灾荒,到如今都不肯将剩下的菜羹扔掉一样,即便你第二天仍旧扔掉,他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将残羹剩饭留下来,不是他不知道如今的好日子用不着这样,是因为他们被饿怕了,这种行为可以平息潜意识中对饥饿和死亡的深深恐惧。
我们如今的生活已经不是那么穷了,我们如何能平静的来平息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了。
这是我们这代人要开始思考和调整思路的阶段了。
我们处于十字路口:即不希望孩子碌碌无为,自己老无所依。又不希望孩子是一具行走的空壳。
何其之难!!
在一群穷惯了、穷怕了的人群中,突然起身掸掸衣襟上的尘土,无视大家的嫉妒和责骂,大声说:“行了,我不要再辛苦生活了,不管你们怎么看不顺眼,我也要舒舒服服的享受生活了!”
人是社会动物,脱离主流人群,甘当孤独的边缘人群,显然是很费力的。
象郑渊洁那样第一个富起来的爸爸,需要的不仅是勇气,也要经济和心灵上巨大的实力。
呵呵,如此国情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
这永远是一个争论热点。
我也只能将来对我孩子附耳悄声说:“妈妈知道宝宝弹的很累,不过学完了,咱们一起玩音乐好吗?”
要不然你说我该咋办?!呵呵
呵呵,个人意见,比较偏激啊。欢迎拍板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