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大量传统曲目的继承和整理,这些都对记谱方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记谱法的简化和改进又促成了琴谱的汇集和流传。从文字谱到减字谱这种划时代的变革,主要是在唐代完成的。
初唐时期继续沿用着过去的谱式,赵耶利整理的谱集,仍然使用了繁难的文字谱。正如我们在《碣石调幽兰》中所看到的那样:“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太古遗音》)。总共才有四段的琴曲,却用了四千多汉字标记曲谱。试以该谱第一行为例:“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如果改用后世的减字谱,只用一个符号:“?”就可以了。文宇谱到减字谱记谱方法的改进,主要应当归功于曹柔。是他“乃作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该。曹氏之功于是大矣”。这是明代张右衮在《琴经》中对曹柔的赞扬。可惜关于曹柔的更多情况,目前还无从掌握。晚唐陈康士、陈拙所以能整理大量琴谱传之后世,首先应当感谢减字谱的发明。
减字谱的方法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经过了历代人的不断改进,才形成今天通行的这种谱式。这从有关琴曲指法的著作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现存这类著作有四种:见于《琴书大全》的有陈康士和陈拙的两种;见于明代《太古遗音》的有刘籍的《琴议》;再一种是日本人物部茂卿所写的《乌丝栏指法卷子》。这些著作中都对古代琴曲指法符号作有详细说明。然而有些说明彼此之间有出入,甚至同一符号在一家著作中也并存两种解释。象陈康士对“歴”和“度”的指法符号就收录有两种不同的说法。错综纷纭的解说,显然给使用这些符号带来了困难。这种情况的出现,一则是由于流派甚多,百家争鸣;一则是谱式还不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这种不完善的减字谱在明代初年的《神奇秘谱》上卷中保留得最多。这是很有用处的,它不只是为谱式演变过程提供了实例,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辨别琴谱产生的时代,结合琴曲的风格、结构等其它特征,从而找出同一曲目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
不完善的减字谱一般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记谱符号颇不规范。同一指法,往往在同一琴曲中记写为多种方式。如:下滑音的“注”有时用“氵”,,有时用“主”,有时写成“从上注下”等等。
二是精简得很不彻底。有些该用省写符号的,象:“从厂再作”等,却不曾使用。不少符号记写繁琐,还保留有文字谱的痕迹,甚至有的地方直接用文字加以说明。
三是多用套头指法符号和生僻的指法符号。前者如:“大间勾”、“叠蠲”、“搯拂歴”等。后者如:“?”、“度”、“摘”等。在后世通行的琴谱中很少使用这些符号,可是却较多地保留在古代传谱之中。
四是详于拨奏而略于按指。套头指法和生僻古指法都是右手的拨奏变化,从而形成了音乐中的多种装饰音和节奏变化;而左手按弦却极为简略,琴家称之为“声多韵少”,它保留了古代拨奏乐器的特点。
具有上述特点的谱式,一般可以看作是出于北宋以前的手笔。象《神奇秘谱》中的《小胡笳》就属于这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