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材料,古琴至少在汉魏之际,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确定下来,并流传至今。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象征吉祥安泰。
琴面上有十三个“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