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的出现,至少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传统琴曲专用的乐谱叫琴谱。唐代以前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位和弦位,称文字谱。后来曹柔首创减字法,将原来的文字谱减化、缩写,成为减字谱,明清两代沿用。减字谱将左手的大指、中指、无名指分别记为“大”、“中”、“夕”,右手各指因拨弦方向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擘”、“抹”、“勾”等,还有很多怪字。
初唐时期,琴家仍沿用旧有的记谱方式。至中唐,著名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较文字谱更为简洁清晰的琴谱,称“减字谱”。古琴的减字谱沿袭了文字谱的思维模式,将文字谱所记叙的容内,归纳为弦数、徽位、左右指法几个主要部分,并将其组合成一个方块字。
比如象可分为左上角、右上角、中部、旁部四个部位。左上角标记的是左手指名,“大”表示是左手用大指,“夕”表示用名指。右上角记左手按弹的徽位。如“九”是表示九徽。中部表示的是右手拨弹的弦的弦序,“五”表示右手弹五弦。旁部记右手指法,“勹”为勾的减笔形式,即用中指明向内弹弦。因此“”这样一个减字谱符号的全部意思即“左手大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五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