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雁足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因系琴弦故与底板的锲缝必须严密牢固。
10.轸子、轸池、护轸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考究者孔口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槽,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
二、古琴的特点
古琴的形制和制作尚有与其他大多数乐器不同的诸多特点。
琴名与琴铭
历代传下来的古琴中常见刻有琴名者,如“九霄环佩”、“春雷”、“雪夜钟”和“蕤宾铁”等。在琴面槽腹纳音两侧也常见刻有(或书写)制琴时的帝王年号年数、制琴者姓名籍贯及制作地点等字样。这对于鉴别考证古琴的年代、制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方便。除此以外还能见到琴的底面上刻有古代某名家一两行诗句的书法字迹,或一段工整小楷行书的序题,或一方印章。但因历代都有赝品存世,鉴别时尤须慎重。
断纹
古琴表面的断纹是古琴的又一特点。古琴经数百年弹奏振动及受自然的风化作用后,本质与其表面的漆胎因收缩胀裂,形成多种形态的裂纹,称为断纹。根据纹形的不同分别称为“牛毛断”、“行云纹”、“流水纹”(如平石板上流下的水纹)、“龟背断”、“冰裂纹”、“梅花断”和“蛇腹断”(又分“小蛇腹、“大蛇腹”)等。由于形状各异变化无穷,线条优美而自然,内在而深沉,使人赏心悦目。因此,一张琴能有确凿可靠的铭刻、优美的音色及精美的断纹,则更显其珍贵。但断纹终究是因长期振动、风化日蚀断裂而成,断裂过分,则为老化损坏,有碍弹奏。修理时应在不影响弹奏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断纹原形,能不动者不动,能少动者少动。
弦长、泛音及走音
古琴有效振动的弦之长达114厘米左右,弦长振幅大,音色则幽深低沉富有韵味。古琴泛音(七弦十三徽及古已用之的徽外泛音“暗徽”)达119个之多,并大量地、经常地使用,而成为乐器之最。左手按弦待右手弹出声后连续走动取声称之为走音。这些都是有别于其他乐器的特点。
古琴,除作为一件乐器之外,因与书法、篆刻、图纹及历史考证结缘,则更显其文房书卷的文化气息,因此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