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黄云秋塞》
传说为宋代黄庭坚所作。分四段。取塞外思乡之意。
72 《列子御风》
见于《神奇秘谱》等琴谱。传为毛敏仲取列子黄帝篇“御风凝神游六合”所作。毛曾自云平生精粹在此。有“振衣凌风”、“神游太清”、“长啸空碧”等标题。共分十段。选取列子神游太空,御风而行,故名《御风行》。
73 《箕山秋月》
明代周同庵作。二十四段。传说尧欲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临流洗耳以拒之,并隐居箕山。乐曲歌颂其“清风高洁。”《五知斋琴谱》:“琴之大曲有五:洞天、箕山、羽化、秋鸿、胡笳是也。”又说此曲具有“幽奇古淡”的特点。
74 《屈原问渡》
题意取屈原行吟泽畔,问渡于渔夫的故事: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遂投南荒,问渡于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语慰之。见于明、清琴谱,如《浙音释字琴谱》、《琴谱正传》、明·汪芝《西麓堂琴统》(1549) 等。
75 《苏武思君》
又名《汉节操》。内容歌颂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凛然不屈的崇高气节。传谱分十段。现代作曲家李焕之曾据此编为合唱曲。
76 《雁过衡阳》
见于明、清的琴谱。全曲十段。描写雁群由北往南,去寒就暖的远征。
77 《庄周梦蝶》
宋末毛敏仲作。题意取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的寓言故事,乐曲中有翩然飞舞的描写。传曲有八段、十二段不等。
78 《禹会涂山》
宋末毛敏仲作,共十四段。传说夏禹曾经会天下诸侯于涂山,从此歌颂禹的盛德。作者曾将此曲更名为《上国观光》,拟献给元世祖。曲谱见于《神奇秘谱》、《琴谱正传》等三十余种版本。
79 《羽化登仙》
传自明代的《古音正宗》琴谱。共二十段。一说题意取自苏轼《赤壁赋》“羽化而登仙”句。其删节本称《岳阳三醉》,共二十段。一说取吕洞宾三醉岳阳,飞渡洞庭的神话故事。
80 《圯桥进履》
传说张良在下邳的桥上遇见一个老者落鞋于桥下,就为他捡回穿上,老人见张良谦恭敬老,授以《太公兵法》(最早见《史记---留侯世家》,并说张良日后辅佐刘邦取得天下即得益于此书。)有三段至七段不等。《风宣玄品》中的是三段有歌词的,各段标题是:一、傲慢试贤;二、恭勤敬老;三、授以奇书。
81 《天风环佩》
又名《碧天秋思》、《听秋吟》。共四段。初见《神奇秘谱》(又一说是传自明代的《古音正宗》琴谱)。标题的意思是形容琴音的奥妙,有如神仙在天空乘风来去,虽然不能见到,却可以听到佩玉铿锵的声音,有凌云出尘之意。
82 《石上流泉》
初见于明代的《琴谱正传》(1547)。存谱为八段。关于它的作者,有伯牙或刘涓子等说法,并不可信。乐曲表现了碧涧泠泠、枕流漱石的意趣。
83 《双鹤听泉》
最早见于明末的《文会堂琴谱》(1596),该书把它编在了《双清》曲前,并注有《双清之引》。可能是宋代石扬休所作《猿鹤双清》的序曲。后来也把它简称为《听泉引》。表现了古代文人超然出尘的清高思想。
84 《苍海龙吟》
又一名《苍江夜雨》,九段。最初见于明末的《伯牙心法琴谱》(1609前)。古来形容琴音的美妙有:“琴能动苍海老龙之吟”的说法,可能是命名的由来。有些解题认为乐曲表现了象龙出云入海那样飘忽动荡的意境。《五知斋琴谱》说它以“清冷和缓之调,寓飘忽动荡之势”,“其音有似于龙吟”。
85 《墨子悲丝》
又名《墨子悲歌》。《太音希声》说是李水南用《牧歌》改成此曲。最早刊于明末的《伯牙心法琴谱》。解题说墨子因见到洁白的丝帛被染成各种颜色,而联想到在社会中受到污染而不能保持清白的人,认为人被习俗所移,有如白丝被污染,未能洁身自爱,因而凄然感慨。(墨子出行,见素丝,质本洁而染为黄、为黑,故悲之。人为习俗所移,然也。悲丝惜纬,古人大有深意。曲意激扬,音韵悲思,一种感慨之情流露指下,而洁己自爱之意含蕴其中。)
86 《鸥鹭忘机》
《神奇秘谱》在《忘机》一曲的解题中介绍它是宋末刘志方根据《列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所作。故事说:海翁因为没有伤害鸥鸟的机心,所以得到了它们的亲近。自从他有心捕捉它们后,便被它们疏远。以后很多谱本都沿用了此解题,但曲名改为《鸥鹭忘机》或《海翁忘机》,音乐已经完全不同,可能是附会原意的另一作品。曲意隽永,指法细腻,是明、清以来颇为精致的抒情小品。《五知斋琴谱》后记中说它表现了“海日朝晖,沧江西照,群鸟众和,翱翔自得”的意境。
87 《韦编三绝》
见于明初的钞本《琴书千古》(1738)。历代刊传琴谱中还没有此曲。这是根据孔子治《易》的故事表现刻苦读书的琴曲。另外有王元伯(1739)根据读书声所作的《孔子读易》,但与它并不是一个曲子。
88 《玉楼春晓》
见于《梅庵琴谱》。以前的琴谱中没有刊载,可能是近代的作品。
89 《阳春白雪》
传说古代有个歌手先唱《下里巴人》,有很多人跟着唱和,后再唱《阳春白雪》,由于艺术高超,难度很大,曲高和寡,跟着唱的人就少了。(宋玉《答楚王问》)传为春秋时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根据“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说,于是《阳春白雪》被称为曲高和寡的代表作品。后来分为《阳春》和《白雪》两首不同的作品。唐代显庆二年(657年)吕才曾依琴曲中《白雪》的曲调重新配词演唱,现存琴曲却没有歌词。《神奇秘谱》列《阳春》上卷宫调,列《白雪》中卷商调。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90 《梅花三弄》
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姬引》。最早见于《神奇秘谱》。相传一千五百多年前晋国(265--420)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人把它移为琴曲(一说唐人颜师古作)。琴谱中的解题常常引用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早就听说桓伊的笛子吹得很好,可是一直未能与他见面。有一天在路途中偶然相遇,王连忙下车向他请教,桓伊于是为他吹了一曲《梅花三弄》(《神奇秘谱》引《琴传》)。他吹的这支笛曲原名《三弄》,以后又有了《梅花引》、《玉姬引》等名称。此曲系借物咏怀,乐曲通过对梅花洁白、芬芳、耐寒的歌颂,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坚贞不阿。乐曲前半阕奏出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以表现寒傲霜雪的梅花和它那恬静而安详的神态;急促的后半阕运用“拂”、“琐”等指法,用强烈的音色对比和急促的曲调来表现梅花在严寒劲风中迎风摇曳、坚韧不屈的动态和形象。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显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因曲中泛音在不同的徽位上反复出现了三次,故称“三弄”。今虞琴社曾改为器乐合奏曲。傅雪斋演奏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故琴家称之为“新梅花”。广陵派据《蕉庵琴谱》所奏称为“老梅花”,它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表现了梅花桀骜不驯,令人耳目一新。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人肺腑。
91 《阳关三叠》
自从唐代太宗和高宗扩大领土之后,需要征集大量农民到边疆驻守,这被叫作“征戍”。唐代诗人王维据此创作了《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曾用在当时大曲中。由于当时演唱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因诗中有“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以及“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等地名,所以又称作《渭城曲》、《阳关曲》。这首歌曲在唐代非常流行,这不仅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诗词与音乐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大约到了宋代,《阳关》的曲谱便已失传。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指出:“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歌曲结构已有所不同。苏轼又说他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曾见一古本《阳关》,则是“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他认为这一点是符合唐代《阳关曲》本来面目的。唐、宋以来,曾经有多种唱法,现存琴谱三十多版,共六种类型。最早采用此诗作歌的琴曲,初见于明代弘治四年前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新刊发明琴谱》全曲后残存三段,只在第一段用王维原诗,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编《琴学入门》,这已经是在王维七言绝句的基础上发展成包括长短句的多段作品了。
92 《平沙落雁》
明代此曲称《雁落平沙》。关于它的作者,有多种说法。如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田芝翁,明代朱权等。最早刊载于明末的《古音正宗》琴谱。此曲主题思想和《秋鸿》有相似之处。《天闻阁琴谱》的解题之中说:“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历代琴家有的根据标题和音乐所摹写的诗意境界,来理解它的情节变化;有的则进一步从景物所引起的秋意寥落、游子思乡或翱翔自如、与世无争等方面来理解它。正如宋人刘改之在同名诗作中所写:“江南江北八九月,葭芦伐尽洲渚阙。欲下未下风悠扬,影落寒潭三两行。天涯是处有菰米,如何偏爱来潇湘。”《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93 《渔樵问答》
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解题中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乐曲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调飘逸而潇洒,描绘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之间悠然自得的神态表情。全曲共十段。如《琴学初津》中所说一样:“《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曲操古淡,韵调清高。喜渔樵,乐江山,友鱼虾麋鹿,对明月清风,物我两忘。然微妙岂于贪徇嗜利辈能知乎?数治乱,论兴亡,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于渔樵谈笑之中矣。
94 《醉渔唱晚》
明、清传谱中原有《醉渔唱晚》一曲,有着不同的解题:有说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有说是据张仲宗的词而作;还有说“与《渔歌》音同而调异”,并说“实有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等等。明刊本《西麓堂琴统》(1549)所载之解题:“陆鲁望与皮裘美泛舟松江,见渔夫醉歌遂写次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兴致恐不相上下也。”明刊本《太音补遗》(1557)所载之解题:“次曲盖本张仲宗词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清刊本《诚一堂琴谱》(1705)后记中说:“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目前流行的此曲,据说传自张孔山。音乐利用切分节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摇橹声的音调。全曲的素材精练,结构紧严,体裁短小,形象鲜明,是近代川派的代表琴曲。
95 《潇湘水云》
是南宋琴家郭楚望的代表作。宋朝统治阶级的投降派谋害了抗金名将岳飞,接着又暗杀了坚持北征的韩诧胄,郭楚望所依靠的张岩也被罢了官,史弥远阴谋集团篡夺了宋朝的全部军政大权。国势飘摇,民族垂危,形势日趋严重,有如九嶷山被重重云雾所遮蔽,不见天日。《神奇秘谱》解题说:作者“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拳拳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作者运用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出色地描绘出了水光云影的奇诡变幻,显示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明、清两代刊传此曲多达五十种。反映了历史上无数古琴演奏家对该曲的传播、发展所作的发展和贡献。是近百年来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
96 《梧叶舞秋风》
此曲的作者庄臻凤在《琴学心声---凡例》中介绍他的创作经验时说:“予臆制新曲,或偶得名人佳句,或因鸟语风声,感怀入耳,得手应心。”“音律句读,弗类他声,若不发明,难于入彀”。《二香琴谱》说:“唯此曲盛行于世,亦唯此曲最佳,故集谱者多收之。”《琴学初津》认为“是操节奏平顺和缓”,“可为入手之梯阶”。此曲曲调淳厚质朴,意境耐人寻味。句尾常出现八度下行的跳跃,具有在秋意寥落中,沉思默想的静态。而演奏中上、下滑音的运用,又有着风吹叶舞的动态。
97 《伯牙吊子期》
明代的《西麓堂琴统》(1549)在歌曲的解题中写:“俞端(即伯牙本人),夜遇钟期于清江两侧,结友而去。后十年访之,已物过矣。遂作此以写其哀思云。”明代以前已经有了《伯牙忆子期》这样一首曲目,《伯牙吊子期》可能是后人的拟作。作者利用传统题材,表现对知音好友的悼念。
98 《胡笳十八拍》
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汉代末年,战乱迭起,蔡文姬被掳到北方,并嫁于匈奴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把她赎回故土。因此,蔡文姬作了一首长诗来描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唐代董庭兰曾把它谱为琴曲。同一题材的琴曲始自唐代,其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南唐蔡翼创作《小胡笳十九拍》,北宋琴曲出现《别胡儿》、《忆胡儿》,北宋的吴良辅也谱写过王安石的胡笳诗,但直到南宋才首次看到有关琴曲《胡笳十八拍》的记载。现存曲谱最早见于清初《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刊载了它的蜀派曲谱,同时又刊出了吴派歌词----即《胡笳十八拍》原诗。本曲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它生动感人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不仅在宋末、元初广泛流传,而且一直到现在为止,仍是很受欢迎的琴曲之一。
99 《凤凰台上忆吹箫》
见于日本铃木龙《东皋琴谱》等谱。【凤凰台上忆吹箫】为词牌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曾填词《别亦难》: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只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100 《聂政刺韩王曲》
见于《琴操》。讲一个造剑工匠无辜地被韩王杀害,他的儿子聂政决心报仇。起初聂政作为泥瓦匠混入韩宫谋刺失败,接着又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练成绝技以后化装回到韩国,终于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韩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他自己为此而壮烈牺牲。《史记--刺客列传》有此记载。现存著名琴曲《广陵散》就是根据此曲发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