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乡的筝
我的家乡鲁西南,是山东有名的“古筝之乡”、“唢呐之乡”、“曲艺之乡”、“戏剧之乡”,其中以古筝尤为引人注目。
家乡的筝一般是长五尺左右,装饰简朴,造形不一,有十五弦、十七弦之分。筝所用的弦有三种,即老弦、二弦、子弦,均为丝弦。但也有只用老弦和子弦的筝,如十五弦筝,其配弦为老弦七根,子弦八根,俗称“七老八少”。早先弹筝都用天然指甲,以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拨弦,左手按、滑、颤、揉。
故乡流传的古筝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琴书伴奏和曲牌演奏等。
在民间长期流传的独奏、合奏曲都有着严格的格式,每曲分为八个乐句,每句八拍,唯第五句多四拍,这样全曲就有六十八拍,俗称“六八板”。据说这种“六八”格式是根据所谓的“天干地支加八卦”而定的,不准随便增长和缩短。这些曲子以板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来标记乐曲的速度。如《汉宫秋月》,标为“大板第一”,即表示这是一首慢板曲;《昭君怨》标为“大板第二”即表示其速度中慢;又如《鸿雁捎书》标明“大板第三”即为中速;再如《琴韵》标注“大板第四”即表示其为快板曲。六八板的曲是山东筝曲的精华,艺术性强,即可以单独演奏一曲,也可以按板序连起来演奏,因此也算之为“套曲”。
合奏曲的演奏是用筝、琵琶、扬琴、奚琴(奚琴名称,见《乐府新声》八三年第一期赵玉斋“鲁筝老八板传统流派乐曲研究”一文,当地也称如意勾、胡琴。)四种乐器组成。但筝在合奏中始终处于突出的地位,故民间有“无筝不成乐”之说。合奏中各乐器演奏的曲谱并不相同,由于各曲均为“六八”板,且板序相应,因此各曲的长度、节拍、速度均能很好的吻合。我幼年学筝过程中,常见到老一辈艺人们合奏。对于这种合奏,俗称“碰八板”“对流水”“对八板”。
我在幼年曾看到老一辈艺人张念胜、张为亭、马义温、石登岩四人分别演奏古筝、扬琴、奚琴、琵琶的碰八板。
至于这些曲子的来源传说不一,有的传说这些曲子是汉代就有的,因为有不少乐曲是描写汉代宫廷内外事物的,如《汉宫秋月》《昭君怨》等,但如《红娘巧辩》这些曲子则是由后人根据前谱的规格加以续写的。还一种传说是神仙编写的曲子。
乐器大板第一大板第二大板第三
古筝汉宫秋月昭君怨鸿雁捎书莺转黄鹏
扬琴满州乐满州词天下同天下同
奚琴丹西牌满州词鸿雁捎书鸿雁捎书
琵琶满州乐满州词夜撞金钟夜撞金钟
乐器第四大板
古筝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
扬琴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高山流水
奚琴红娘巧辩红娘巧辩红娘巧辩红娘巧辩
琵琶銮凤齐鸣銮凤齐鸣銮凤齐鸣銮凤齐鸣
故乡流传的这些传统筝曲,无疑是人民群众创作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得到民间艺人的加工和发展,后来大胆地把筝这件古老的乐器运用到当地的山东琴书中去,因而山东民间流传的筝谱中还有不少是琴书唱腔曲牌改编而成的筝曲,如《凤翔歌》、《叠断桥》、《双叠翠》、《上河调》、《满江红》等,这些曲调都配有一定的词,是可以演唱的;另有一些板头曲(也就是前奏或间奏曲,或叫“小八板”,“小板”),其主要曲子有《天下同》、《搌尘》、《过街牌》、《降香牌》等。
黎帮荣老师是郓城县黎同庄人,生活在清末民初,郓城地区的古筝曲谱大都是他传谱的,他是山东筝派的杰出人物。山东筝派的许多著名人物如张为沼、黎连俊、张为台、张念胜、樊西雨,黄怀德均出自他的门下。#p#分页标题#e#
郓城地区能够成为山东的古筝之乡,除这些历史的原因外,地方上的音乐组织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郓城地区常见的民间音乐组织是所谓“打平户”(即在约定的日期,各村各庄的民间乐手、艺人们自带乐器和干粮,在约定的地点聚会,带来的干粮一般都收集后再均分,“打平户”也就是费用均摊的意思)。开始一般都演奏琴书音乐,往往是全村的人都来听。等到合奏起大板套曲时,听的人就比较少了,一般都剩下些音乐爱好者,但此时也正是民间艺人互相学习,切磋技艺的好机会。传统的大板筝曲也就是这样得以流传,“打平户”这种民间音乐活动,在古筝流传的过程中,对传播、发展古筝音乐起过重要作用。
除“打平户”这种经常性的音乐活动外,民间艺人为养家糊口,就常常结成各种临时性的结社组织,如:“东鲁雅乐团”等,进行收费演出。但遗憾的是,由于当地艺人们的文化水平一般较低,这些组织的活动因而都未能付诸文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