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学、交流、演出
一九五七年,组织上征求我的意见,是否愿意到西安音乐专科学校担任古筝教师。当时有人劝我说:教师工作就象蜡烛,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当初中央音乐院你都没有去,现在为什么要去西安音专呢?但他们不知道这其中还有缘故。当时我在总政兼课于中央音院时,曾向中央音院的领导介绍了我的老师张为沼先生,音院领导看了张先生的演奏后认为不错,同意他到学院工作,并叫他回乡搬家赴津教学。也有些知道内情的人劝我说:您应该留在中央音院,还不如拍个电报给张先生让他直接去西安任教。但我想,张为沼先生年岁已高,又是我的老师,我有很多东西都是跟他学的,况且我当时还年轻,我应该去艰苦的地方;另一方面从古筝事业来看,当时筝在全国是不够普及的,尤其西北地区,因此,进一步普及提高古筝艺术的水平,其中包括培养一批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有高超演奏技术的青年筝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同意了去西安教学。
在教学前后,我一直注意积极与其他流派的筝家交流,这实际也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机会。早在建国初期,我还在郓城时就听说过金灼南先生筝弹的不错,演奏风格稳健,对人热情而耐心。他是山东聊城人,在济南工作。一九五四年底我就从家乡郓城到济南去他那学习过,他热情接待了我,并听我弹了一些山东古筝曲,他听后说:“你的功夫硬,弹得很不错。”我还向他学习了《渔舟唱晚》等曲目。后来,我乘便去济南时,我们再次会面,并合影留念。
和曹东扶先生的初次见面是一九五五年,那时曹先生刚从河南调到天津中央音乐学院。曹先生早就听说过我弹筝,后又听王殿玉介绍。知道我在总政文工团工作,就专程从天津到北京找到我。当时我以为是王老师介绍来听筝的,也就不客气地先弹了几首曲子,有《凤翔歌》、《天下同》、《莺转黄鹏》、《汉宫秋月》、《高山流水》等曲,曹先生听后说:“你真是‘文武’双全,快、慢曲都行,右手大中食指配合密切,有力度,左手的揉、颤、按滑很有特色,尤其是《汉宫秋月》是的颤音细腻,配合颇好。”曹先生晚上住到我的学生家里,第二天早晨他给这个学生说:“这一夜我都没睡着,主要是因为昨天听了高老师的演奏后,甚是激动,越想越觉得好,也就越睡不着”。
一九六O年初天津音院聘请罗九香先生去讲学,玉斋来信说要去天津,问我去不去,正巧我也想去,但当时我校正在三门峡慰问演出,有我的古筝节目,所以直到半月后演出结束我才从三门峡直接去天津。在天津我和玉斋与罗九香先生见了面,大家都很高兴。天津音院趁此机会建议我们三人开个筝独奏音乐会,我们同意了,就在天津音院礼堂进行了演出。演出的顺序是罗先生开场,我中间,玉斋最后弹,每人演奏六七首曲子,罗先生弹的《百家春》、《有绿千里》等,我弹的《高山流水》、《汉宫秋月》等,玉斋弹的《新春》、《十年大庆》等,音乐会演出后,受到了天津音院师生们的好评。他们评论说:罗先生演奏的风格是温柔、典雅,赵先生演奏的风格火热激情、干净明朗,高先生演奏的风格是优美委婉而清晰。学校对我们的演奏进行了录音。之后,我们又在天津进行了交流学习,我们跟罗先生学了《寒鸦戏水》等曲,他也跟我们学了《凤翔歌》等曲,相处共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后来我们三人又一齐去北京,到了中央音院(那时中央音院已从天津迁至北京),曹正先生也赶到了北京,加上中央音院的曹东扶先生,我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中央音院就请我们五人开了一场古筝音乐会(是晚上在音院礼堂进行的)每人都进行了演奏。#p#分页标题#e#
第二天(一九六○年二月六号)下午,吕骥同志以中国音协的名义召集了北京音乐界知名人士,观看我们五人再次表演古筝独奏,演奏完由杨荫浏同志组织大家进行了座谈。他们评论说:这真是一次古筝名家大会师,中国音协将这次演出、座谈情况进行了报道宣传。我们还在一起合了影。
六一年八月十五日,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人民大厦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①讨论各大专音院印刷的教材;②交流古筝教学经验;③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会期十五天。当时全国各筝派名家都到了,有广东音专的罗九香、苏文贤;东北音专的赵玉斋、曹正;四川音院的曹东扶;上海音院的王巽之;河南艺院的王省吾,我代表西安音专,山东艺院的金灼南先生因身体不好未能参加,只将教材寄了来。通过这次教材会议,不仅讨论了一些高级、中级、初级古筝教材,而且对一些指法进行了研究审定等,并互相学习交流,交换教材,其间还进行了演出活动,游览了西安的名胜古迹,并合影留念。那时参加会议的八名老师,现在只剩下我和玉斋、曹正三人了。一九六二年,西安音院聘请河南著名古筝艺人王省吾先生来校进学。我们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山东筝曲和河南筝曲在曲调、风格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于是产生了搞一组吸收两省古筝艺术精华的重奏曲的设想。我们一有空就在一起商讨、研究、试奏。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搞成了十几首曲子,定名为《鲁豫大板套曲》。此套曲用两台筝演奏,一台奏山东乐曲,一台奏河南乐曲,这种用两台筝演奏的复调音乐,在筝界是少见的,它使得筝的表现能力更加丰富。此套曲在西安演出后很受群众的欢迎,可惜当时未能将完整的录音保存下来。一九八○年,我根据当时的笔记重新整理了鲁豫大板套曲的全部曲谱,可惜此时王省吾先生已经去世,我们再不能同台演奏此套曲了,实在令人惋惜。
到西安音院教学这二十五年来,我教出的专业古筝学生已有二百余人,他们遍布北京、天津、上海、四川、湖南、山西、河南、陕西八所大专音院和六十多外专业文艺团体,有的还出国演出,受到国外友人的好评,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为了做好普及工作,我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积极教好业余学生。这些年来,来全国各地不断有业余爱好者来信求教,有些爱好者还不顾路途遥远亲自上门求教。另外,还有国外的一些古筝爱好者,到西安来找我学习和录音,对于这些热心学习的爱好者,我都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耐心地进行传教,这些同志经过一段时间的业余学习后,大都成为职工业余文艺活动的骨干,有的还被选送到专业文艺团体担任古筝独奏演员。
为了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我不顾自己文化水平低的困难,在各方面的帮助下,积极从事整理山东古筝曲谱工作,到目前,经我改编定谱的曲子已有百余首。
在繁忙的教学和演出之遐,我还常和音院制作乐器的师傅共同研究古筝的制作。经过剖析一些老式古筝,吸取各种筝的长处,和制筝师傅一起门交流了乐器制作的经验,比如有些筝的面板比较厚,是独木挖制的,内腹有小音槽,这使得筝具有音色纯、余音长的优点,还有的一些筝,筝体较厚,使筝的音量增大等等,最后我院制乐器的师傅制出一批古筝,经鉴定,音色、音量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在我院制作的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筝等已不但在国内广泛应用,而且还出口新加坡等国。
回忆我这五十余年走过的古筝艺术道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不是吗?这五十余年中有辛酸,也有苦难;有汗水,也有泪水,但是更有火热的希望!
虽然我现已年过花甲,但为了我国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古筝事业,我仍要不惜心力去继承和发展它,整理和传授它,以期对这只古老的艺术之花作出更多的贡献。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八日西安成立了秦筝学会,我被推选为会长,这是党和政府对古筝艺术事业的重视和对我的信任。在秦筝发源地的陕西,从事“秦筝归秦”工作,更有着深远的意义。#p#分页标题#e#
西安秦筝学会会长高自成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