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筝曲创作散论

更新时间:2020-09-09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李世斌

曲目现状

建国后古筝艺术事业的振兴,当首先归功于各阶层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倡举,以及他们献身于专业和业余的古筝艺术教育的执著精神,从而使古筝艺术走进了社会主义艺术院校的课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古筝专业人才和日益壮大的业余演奏队伍。

用于艺术院校的教学曲目,主要是两个来源:一是民族民间的传统筝曲,二是由民歌、戏曲和其它器乐曲改编、移植的筝曲。在古筝艺术实践活动中,虽然也创作了一些筝曲,但为数甚少,最多的还是口碑世传的民间传统曲目,其风格、技巧、数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居最主要的地位。1961年古筝名家在西安开第一次全国古筝教材会议时,这些被纳入教学大纲的传统曲目,构成了初级、中级、高级的系列教材,虽然在古筝教材典范、系统方面,对全国筝业起了良好的作用,但30多年过去了,这些教材,以其超稳定的循环机制,作缓慢而持久的周期运转,就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势了。

这些筝曲,绝大多数源自民族民间,是民间艺术活动以及审美取向的信息层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历久不衰的承传性。它不仅对继承传统、发扬不同风格流派和地方特色方面显示了长久的适应优势,而且对建国后的古筝专业建置积淀了丰厚的教材,同时对新编新创筝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毫无疑议,如果没有这个传统及其借鉴,也就没有象今天这样盛况空前的新局面;反言之,正是基于古筝艺术有了盛况空前和新局面,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趋势着眼,冷静地去认识过去,为的是有效地把握未来。应当承认传统筝曲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比如缘自声腔母体的筝曲结构比较简单,技巧不够丰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局限性,器乐化程度不高等;有的曲目内容古旧,远离现代生活,有的曲目内容和形式均属旨趣欠佳、品位不高,缺乏生机和时代精神,很难引起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曲目如果不是借助于教材会议的#p#分页标题#e#“规定”、“必修”,很难想见其竞争意义上的生命力。这方面的引证可能会令人尴尬,但另一方面的令人欣喜的现象可以说明一种迹象:继30年代娄树华编创的《渔舟唱晚》 之后,50年代赵玉斋的《庆丰年》,曹东扶的《闹元宵》,刘天一的《纺织忙》,任清芝的《幸福渠》,60年代史兆元的《春到拉萨》,王昌元的《战台风》,70年代李祖基的《丰收锣鼓》,张燕的《东海渔歌》,陈国权,丁伯苓的《清江放排》,沈立良、项斯华、范上娥的《幸福渠水到俺村》,焦金海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80年代周延甲的《秦桑曲》,范上娥、格桑达吉的《雪山春晓》,赵曼琴的《井岗山上太阳红》,曲云的《香山射鼓》,杨娜妮的《月夜情歌》,李婉芬的《长安八景》,赵登山的《铁马吟》,周吉、邵光琛、李玫的《木卡姆散序与舞曲》等等新题材新作品,在继承传统艺术手法上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它们一经问世,便倍受青睐,竞相传习,迅疾流播于海内外,如果说这是专业演奏家尝试作曲的成功,那么,近年来一些专业作曲家为古筝作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徐晓琳的《山魅》、《黔中赋》,王志伟的《采莲曲》,闰惠昌的《表情素描》,谭盾的《南乡子》,叶小钢的《三迭》、《新月》,李焕之的《汩罗江幻想曲》,王树的《双筝回旋曲》,饶余燕的《骊宫怨》等大中小型重奏协奏曲,以其崭新的体裁、形式、风格和艺术技巧,引起了音乐界的关注。这种现象向我们昭示:一、传统筝曲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需求,新的审美观的价值取向激发着作者强烈的创作欲望,并以创作实践始于“从我做起”的思想意识和探索勇气;二、听众对新题材、新样式的创作报以热切的反响和宽容的接纳。论其“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事实证明服务者及其对象,对于新作品均在久久地渴盼着,然而迄今仍未渴盼到一个筝曲创作高潮的到来。古老的、传统的曲目仍然占据主流,筝曲创作相对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国情巨变。形成这种局面,有其较为复杂的原因。

一、风格流派的封闭内向格局

古筝艺术广泛流布于海内外,风格各异,流派纷呈。诸如河南、山东、陕西、潮州、广东客家、福建、浙江、延边、内蒙古等筝派,汇成了中国古筝艺术姹紫嫣红的洋洋大观。而各艺术风格流派的成熟,都带着浓重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以及各自不同的传习方式。

民间筝技,多以弹唱为其载体,如山东筝派是在伴奏山东琴书和八板套曲中形成;河南筝派是在伴奏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中形成;陕西筝派是在伴奏秦腔和迷胡及榆林小曲中形成;延边筝派是在朝鲜伽耶琴弹唱中形成等等。这与“弹筝搏髀”、“歌呼呜呜”的古老传统不无关系。流派的形成,标志着艺术的成熟且自成一体,应当拥有相当数量的该流派的代表曲目、世代传人和代表艺人、艺术家等。而不同筝派的筝曲,正如上文所述,在为各种不同声腔艺术的伴奏中,一方面运用古筝特有的演奏技巧,不断丰富增强了声腔艺术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完成器乐化衍进,并终于从其母体——声腔艺术中独立出来,成为可以“独弹”的器乐曲——筝曲。这些筝曲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继承了该流派的艺术特点(包括音乐风格、曲体结构、演奏形式,演奏技巧以及乐器构造等)#p#分页标题#e#, 愈求艺术流派的正宗、地道,愈是要忠实地继承这些特点,这既是自然的基因遗传,更是那些精明的艺术家们潜心得道和传教秘诀。但是,也有些艺术流派是以家庭或宗族世传者,不免染上了“门户之见”或“文人相轻”等封建陋俗,将本应博采众长、融汇吸收的开放型治学之道,拘囿于自恃一家,封闭排外的保守格局。这种陋俗,自觉不自觉地、直接和间接地、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学校和文艺团体,某些教师以此满足,则不肯积极地从“传统”、“流派”中突破,而有的学生慑于“师道尊严”,也就不会去求革新、搞创作。在这种守旧的文化观念和狭隘的艺术偏见氛围中,是不可能倡导和激发了演奏者们去大搞筝曲创作的。

三、传统意识偏见性障碍

传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特点。黄翔鹏先生曾以《传统是一条河流》(音乐论集)命名其专著。那么,河流当从过去流到现在,又从现在流向未来。从时间概念而言,它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绵亘不断的长河,简言之,传统是一种精神流向。对于传统的认识,由于理论误区的困扰,有人认为传统是过去的东西,其理论思维特点是以“传统”为圆心,以“过去”为直径的封闭圈模式;有人认为传统即某种凝固的定态,持这种观念的理论思维特点是再现式的全息照搬,继承传统即复制某种格局的定型,发扬传统亦无非加大投影。如此“继承”、“发扬”,必然以牺牲现代为代价,排除未来为前提,尤以表现在对传统的价值取向为最典型。囿于这种传统意识的偏见性障碍,导致传统自我封闭在内向循环的保守格局,而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心安理得地抑制了势在变革、创新的自发意识。建国#p#分页标题#e#40余年来,筝界的学术观念恐怕也是受了这种偏见意识的影响。以致新创作曲目还达不到理想的程度。

变革创作机制

筝曲创作落后,有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以及专业分工的局限等等原因。随着古筝艺术的发展,有碍于繁荣筝曲的境况逐步得到改善。如不同风格流派之间由封闭内向型日趋开放交流,纳入教材的优秀新作渐渐增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合作编创新曲作的尝试正在探索之中等等。设想如果我们注意从成功的探索中总结经验,及时予以宣传推广和理论导向,使之来自实践的理论法制化,使创作活动受制于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否有利于创作的繁荣?再如,设想变过去的作曲、演奏相分离,为作曲、演奏相结合,即实现艺术生产(作曲),消费(表演)一体化,无疑有利于双方专业技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大大提高艺术生产力,提高艺术质量。据此建议:

为艺术院校的古筝等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增设作曲课,作为演奏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目。(笔者了解到,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建制编创教研组,专为民乐专业学生开设民族作曲课程,总结、研究民族的特有曲体规律,教授学生,以弥补学生学西洋和声、曲式共同课的不足,初步收到了好的效果。学生毕业,必须交验器乐曲一首。)此外,聘请作曲家和有创作实践经验的演奏家授课,理论联系实际,作曲结合演奏,必然使古筝等特性乐器的独奏曲作曲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作曲专业学生也可增设民族乐器演奏课,熟悉掌握一两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作为沟通“隔行”的中介,两相结合,优长互补,也不失为提高民族乐器独奏曲作水平之良策。

“一专多能”的倡导,不仅是社会的需要,艺术事业的需要,而且是防止唯技术而技术、艺匠式育人意识滋长的积极措施,对于培养智能型、多技能、高层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艺术人才,有其深刻的建设意义。现在筝专业学生,入音乐学院附中前已学筝4——6年,到了附中再学6 年,升入大学再学4 年,如攻读研究生,再学2 年,加起来16——18 年;最少的也有14 年,古筝专业有那么多教材吗?有的音乐院校虽规定学生开第二专业,但考核、要求不规范不严格而流于形式。#p#分页标题#e#

秋瑾烈士说“水激则石鸣,人激则志宏”。我们不妨试想,对于古筝专业学位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根据社会效益和艺术生产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变革和调整,以激发学生一专多能的旨趣,从教学管理方面,将一专多能纳入法制秩序,如对学士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学位生,一方面在专业方向上拓宽古筝知识容量,使个体的知识更加专门化、系统化、科学化,一方面可以视其对演奏技能掌握程度,分别在第三或第二学年开设作曲、民族音乐、西洋音乐等课目,将毕业成绩应达到相应学位的规定性指标,纳入法制轨道的控管程序,建立考评制度,强化教学机制的趋动力,鼓励古筝专业者作曲,扶植新作品。

与艺术教学机制相适应,音乐行政管理部门也应积极支持、鼓励古筝专业者走跨学科、多技能方向,为培养现代化的具有真才实学的社会主义文艺人才,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投资(包括智力投资和财力投资),建立由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分权管理的控制系统,实现创作、演奏、评论三维监控环节,发挥各级创作委员会、表演委员会、理论委员会的职能,活跃传播媒介和社会网络,强化音乐机制的纵向横向的调控作用,各功能环节相互衔接配合,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的控制系统整体。这个控制系统整体的形成,既不要驰于空想,也不要鹜于虚声,而要实实在在的以培养人才、开发艺术生产、调动各环节的积极性为宗旨,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繁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切实有效的努力。

本文标签

筝曲创作散论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古筝曲谱1800首

[导读]你喜欢古筝吗?你会弹古筝吗?小编本篇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古筝曲谱的专题,我们收集了近二千首古筝曲谱子,希望大家喜...阅读全文

近2000个古筝曲演奏视频欣赏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千个古筝演奏的视频,喜爱古筝的网友不要错过,这近两千首古筝演奏歌曲的盛宴,小编为方便广大古筝爱好者欣...阅读全文

林玲古筝教学视频全集

[导读]小编和大家分享《林玲古筝教学视频》专题;林玲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古筝硕士研究生导师,1...阅读全文

古筝(1-10级 )考级曲示范与讲解

[导读]小编收集各古筝名师讲解的古筝考级教学视频,为方便查找1-10级各级的考点与曲目,特组建此专题,旨为帮助欲打算...阅读全文

古筝名家档案及相关简介

[导读]小编收集古今国内外古筝名家档案,组建成一个古筝名家专题,和广大古筝爱好者一起认识世界著名的古筝家资料。古筝,又名...阅读全文

150首古筝名曲mp3试听与下载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百个古筝演奏音频,其中有音质很不错古筝名家演奏作品,也有国内外古筝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音乐可免费在线...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