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谢年年有,哪有人老转少年……”在春天的暖阳中,伴随着清亮的锣鼓点,一阵略带沙哑的悠扬歌声飘荡在潜山县五庙乡新田村卫生所门前场地上空。原来,这里正在演出的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菩佬戏,当地人称之为“木偶戏”或“扁担戏”。潜山有个谜语比较形象地解读了菩佬戏:“在家想困,外出想高,玩的没得裤子穿,还唱南腔北调”。
菩佬戏戏台装饰是由铝合金组成的,长约195厘米,宽120厘米,高210厘米,外围和顶棚是由雨布做成,从侧面看似一个梯形的小棚子,戏台两侧挂有对联,一为“天下事无非是戏”,一为“世间人何必认真”,横批为“望之俨然”。整个戏台以红色为主,充满了喜庆味道。前来表演和演唱的老人名叫叶有传,今年77岁,他和菩佬戏有几代渊源,他爷爷就是方圆几十里非常有名的表演者,他父亲也是如此,他则是从十六七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经过好几年走南闯北的表演,他找了一个合作者,开始独立表演。老人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菩佬戏表演的黄金时期,那时逢到集会或是庙会,只要在会场中摆出戏台,敲起锣鼓,一会儿就会有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戏台围住,那种热闹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潜山木偶戏不仅要求表演者用手直接操作木偶在台上演出,还要求表演者会唱戏,他们所唱的腔调听起来与黄梅戏十分相似。因此,也有一些人认为,他们所唱的曲调,就是黄梅戏的前身。事实上,菩佬戏表演舞台虽小,却是生旦净末丑诸角俱全,还有全本的戏谱,如《卖花记》、《送绫罗》、《金钗记》和《双结义》等,另外还有不少些传统的黄梅戏,表演者一般也都能演。
为叶有传伴奏的黄新东老人今年71岁,他也是从十几岁就开始为菩佬戏伴奏,他所演奏的乐器有锣、鼓和脆鼓等几样。一人演奏几样乐器,手上拿着,腿上绑着,忙的不亦乐乎,但黄新东老人仍十分淡定。他说,虽然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菩佬戏表演了,但几十年的记忆非常深刻,只要表演者一开口,他就能立即跟上,即使有时表演者为活跃气氛而随机编几句新词,他也能很快跟上。2008年,潜山木偶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潜山县文化馆芮刘斌馆长介绍,菩佬戏在潜山已有150多年历史,民国前曾唱过高腔徽调,民国后基本上都是唱黄梅戏。到本世纪初,由于老艺人相继谢世,加上文艺多元化冲击,木偶戏后继乏人,面临生存危机。为拯救这一民间古老剧种,潜山县创造条件,组织演出活动,活态传承。目前,由县文化馆的非遗保护中心组织成立的“春苑”民间艺术团已吸纳多位老艺人,近几年还演出不少场,受到群众欢迎。
菩佬戏的省级传承人程泽君,今年38岁,1989年开始拜师学戏。她虽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只有初中文化,但性格开朗、聪明伶俐、热情大方。不但爱唱歌,还会吹竹笛,最酷爱的是唱黄梅戏。在丈夫帮助下,投资了一万多元添置了调音台、音箱等设备,同时自制木偶,整理献演木偶戏。目前她最担心的是木偶戏的传承问题:“木偶戏太难了,学木偶戏需要天赋,春苑剧团里会操演的只有5人了,我真担心这门艺术在我手里失传。”
时至中午,赶上小学生放学,围观看戏的人越来越多。看着两位老人充满激情的表演,看着台下聚精会神的观众,让人不禁感慨:许多民间艺术虽然在群众中有市场,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些艺术后继乏人,甚至濒临灭绝,传承非遗刻不容缓。让人欣慰的是,现在潜山县宣传文化部门已出面组织艺术团,用活态传承的方式来保护菩佬戏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使宝贵的民间艺术得以焕发生机。(安庆日报/储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