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依稀记得电影《大腕》中一电视投资大鳄为捧红麾下女演员不惜花费百万重金,只为在著名导演泰勒葬礼上博取曝光率的片段,影片中对这种“戏未红,人先红”的怪象极尽讽刺之能事。无独有偶,日前,笔者在一次座谈会上又听闻类似消息。据国内某知名作曲家讲述,为推介电视剧,一投资人不惜花费巨资邀约其为之作曲,而在看过粗制滥造的电视剧样片后,该作曲家面对重金诱惑,毅然对投资人说“不”。
如今,国家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大量资本进入文艺领域,文艺创作和文艺产品不得不考虑市场因素。如何用好资本这把“双刃剑”,以商业化运作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赢,是我们无法回避也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应该说,雄厚的资本投入对于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推出文化精品力作、拓宽文化产品销售渠道等,让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普惠于民,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将大有可为。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过分注重商业效果,利用资本进行短期投机圈钱的行为。求数量、求速度、求回报不求品质,唯收视率、唯销售额、唯票房、唯码洋、唯曝光出镜率,导致一些创作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透支自身品牌信用,于是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作品充斥文艺领域,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变成了“文化大挣钱”。应该说,对于文艺圈里一些以利益绑架文艺,金钱消弭灵魂的怪象,艺术家们勇于坚持个人操守,对艺术创作怀有一颗敬畏之心,秉持社会良知和艺术风骨气节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许和学习。
哲学家尼采曾在其《瓦格纳事件》一书中慨叹:“音乐中演员的地位上升了。”他是就西方歌剧艺术而言,认为歌剧中戏剧与音乐因为强调彼此的独立性,存在相互抵触的矛盾现象。而审视中国当下的文艺发展现实,“音乐中演员的地位上升”在更高的层面上,省察不同艺术门类创作的各个环节,还颇具讽刺性地生出另一层意味来。出重金买角色,演员不再闭门锤炼演技而是为追求曝光率不惜制造各种奇闻丑闻,为评奖得奖向评委拜师学艺,大量资本不是投在艺术品制作而是专注于产品宣传推广包装上等等,这反倒让人觉得,戏外比戏里更具戏剧性、可看性和话题性。就拿音乐创作来说,音乐的根本在于旋律,戏剧不过是音乐精神的外在幻象而已,而现实情况让人生忧的是,还有多少这样的作曲家敢于向各种诱惑说不,又有多少人热衷于追求艺术之外的戏剧性?还有多少艺术家坚信:艺术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信仰?
我们倡导文艺创作要耐得清苦,守住寂寞。但艺术家并非清苦的代名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有权追求和维护自身正当的经济利益。这时艺术家之清苦、傲骨,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或许就是对个人艺术理念、对艺术引领精神提升本质的一种执著坚守,而不是对市场的一味盲从。在电脑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日本著名漫画大师宫崎骏拍摄《悬崖上的金鱼姬》时,放弃时下流行的电脑绘图技术,坚持使用手绘,以17万幅手绘图画演绎人和物,由70名员工手绘1年半方才完成。而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在导演的精雕细琢之下,整部电影历时4年才与观众见面。而之前获得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电影《艺术家》,也是以迥异于当下大制作、大投入、追求高科技视觉效果的商业大片模式,以简约深刻的无声片拍摄方式,带给观众一种久违了的温暖感人、笑中带泪的艺术体验,以此向电影的本质表达了导演崇高的敬意。艺术精品不等于大投入,资本更须用在刀刃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出艺术含金量高且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产品。
对一名艺术家来说,“德”是安身立命之根,“艺”是成就事业之本,德艺双修才是为人从艺之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无论是中国文联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活动还是倡导“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都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清风、文艺家风骨气节的一种呼唤。对艺术创作保持敬畏,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保持冷静心态,关注人间真情、百姓疾苦,惟有这样,艺术家才能谱写更多“大风雅乐”,而不是写就“靡靡之音”。惟其如此,艺术创作才能“站直喽不趴下”,彰显其直面现实、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欣荣
TAG: 艺术创作 顶:1 踩:2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 |
当前平均分:-2 (10次打分) | |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 |
当前平均分:-0.92 (12次打分) |
2票 感动 | 路过 | 高兴 | 2票 难过 | 1票 搞笑 | 1票 愤怒 | 1票 无聊 | 1票 同情 |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尚弦-权威乐器门户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