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价值连城的北宋古琴,因抗战爆发来渝避祸,今年国庆将首次亮相
13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记者摄下这些价值连城的古琴,其中包括“松石间意”。
古琴辗转千年
最终来到重庆
近千年前,北宋著名的造琴大师用桐木和梓木打造出这把通体黝黑的古琴。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包括苏轼、唐伯虎等在内的各大文豪曾经无数次拨动它的琴弦。近日,这把避过历朝历代天灾人祸、辗转文人琴师之手的北宋名琴,将在深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甲子的岁月后,再次重现天音。
8月13日下午,经过特许,本报记者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库房,见到了这把刚刚修复完成,音色已被唤醒的千年古琴。
黄金作徽和田玉作轸
打开两把紧紧扣在铁链之上的大锁,巨大的铁栅栏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在三峡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唐冶泽的带领下,我们穿过一个水泥空坝,站在了三峡博物馆的仓库大楼外。等待两分钟之后,大楼里的仓库管理人员打开了两扇厚达15厘米的沉重铁门。古琴“松石间意”静静地躺在近50平方米的库房内,从窗框透进的阳光,在琴身上投射出斑驳的光影。
站在通体黝黑的“松石间意”前,跟这把古琴打过多年交道的唐冶泽说,这把琴可以称之为三峡博物馆收藏的44把名琴中最美丽的一把。“因为古琴之上代表一年12个月及闰月的13个徽,全部用黄金制成,再加上用来固定琴弦的7个琴轸用和田玉制成,因此它又有个很美的名字叫‘金徽玉轸’。”
翻过这把古琴,13则出自北宋至清代文人墨客的题刻,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琴背。在琴头方向,苏东坡题“绍圣二年东坡居士”、唐伯虎题“松石间意”并排而列。除此之外,出自明代的题刻全是苏州一带的书画名家,包括与唐伯虎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明、祝允明,以及唐伯虎的邻居张灵、文徵明的儿子文彭等。而清代题刻则全是收藏者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的书画界朋友,也大多是史籍有载的书画文人,如石渠、沈竹宾、陶淇陶溶兄弟、程庭鹭等人。
“这样多的名家题刻集中在一张琴上,是迄今所见古琴中独一无二的。”唐冶泽说,这些题刻让这把北宋名琴显得更加珍贵,“完全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它。”
苏东坡唐伯虎都曾弹过
琴棋书画,琴排在第一位,指的就是古琴。因此,古时要当一位文人雅士,弹琴是必备技能,更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要修行。
传世千年,这把名琴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唐冶泽说,因为史料对这把琴的记载文字寥寥无几,因此名琴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早已成谜,专家们只能通过琴背上的13则题刻文字,获悉它辗转千年的故事。
据唐冶泽介绍,“松石间意”最初是被北宋著名文豪苏东坡所收藏,“琴背上最早的题刻便是苏东坡在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留下的,由于保存古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弹奏它,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苏东坡曾在家中无数次的弹奏起这把自己的爱琴。”
随后,这把古琴辗转历史长河,来到了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手中,交友广泛的唐伯虎,邀请到了包括文徵明、祝允明等在内的挚友们来到家中,鉴赏这张古琴。爱琴的才子们,在欣赏过琴音之后,纷纷在其上留下自己即兴创作的诗词。
在清代,“松石间意”被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收藏进了自己位于怡园之中的琴房里,顾文彬广邀自己在书画界的朋友前来赏琴,他们大多是史籍有载的书画文人,如石渠、沈竹宾、陶淇陶溶兄弟、程庭鹭等人。古琴琴身上的题刻,在他们的手中进一步的丰富起来。
历经沧桑藏身三峡博物馆
这张名琴为何最终落户到了三峡博物馆之中?三峡博物馆馆长黎小龙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的文人雅士及古琴名师,辗转到重庆避祸,大量古琴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重庆,当时重庆琴界名家会聚。
解放后,流落民间的古琴,通过捐赠、征集及政府转交等方式,在上世纪50-60年代,陆续藏入当时的博物馆之中,名琴得到了最好的保存。”
“虽然‘松石间意’的年龄已近千年,但由于保存较好,至今它们仍能够在乐师的演奏下,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黎小龙说。
除了“松石间意”外,三峡博物馆内,还保存有来自唐、宋、明、清的44张古琴。据三峡博物馆馆长黎小龙介绍,在国庆期间,这些古琴将在三峡博物馆内,拉开它们此生的首次对外展出。
宋代
这把名为“松石间意”的古琴,最初是被北宋著名文豪苏东坡所收藏,琴背上的这一排字,就是苏东坡在1095年题的。
明代
这把古琴到了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手中,邀文徵明、祝允明等等挚友鉴赏这张古琴,“松石间意”和琴中间部分的诗词,多是他们所留。
清代
“松石间意”被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收藏,顾文彬广邀书画界的朋友石渠、沈竹宾、陶淇陶溶兄弟、程庭鹭等人鉴赏。古琴琴身上的题刻,在他们的手中进一步的丰富起来。
民国
抗战爆发后,居于北方和江浙一带的文人雅士及古琴名师,辗转来到重庆避祸。大量的古琴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重庆,包括“松石间意”。
解放后
在上世纪50-60年代,流落重庆民间的古琴,通过捐赠、征集及政府转交等方式,陆续藏入当时的博物馆之中。“松石间意”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