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八周年之际,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昆剧 古琴研究会等机构联合举办的纪念广陵派古琴大师刘少椿先生诞辰110周年——《刘少椿琴谱墨迹》出版、电视纪录片《刘少椿》开机之际,一代古琴大师刘少椿 在琴谱和影像等现代传媒介质中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刘少椿在古琴界以其字名,名绍,号德一,1901年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北陵堡的一个盐商家庭。刘少椿是广陵琴家孙绍陶的弟子、广陵琴派第十代 传人,也是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刘少椿以他超凡出众的琴技和教育成果,弘扬了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广陵琴韵,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 广陵琴派的审美韵味,同时,刘少椿还深入研究了广陵琴派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使古老的广陵琴学焕发出美好的青春活力。
刘少椿学习古琴并走上古琴艺术道路都比较晚。十四岁时,刘少椿随父亲至江西南昌和江苏扬州两地做食盐生意。扬州处于长江、运河交汇处,交通 发达,经济活跃,文化繁荣,古琴名家汇集,人才辈出。1914年,刘家定居扬州,年少的刘少椿在其父经营的“裕隆全盐号”学习生意,做抄写工作及事务等 事。后来,父亲逝世,盐号于1935年倒闭。刘少椿为了生活,曾先后做过图书馆管理员,担任过南通裕华盐业公司职员和南京民航局庶务主任、临时教养院军需 官等闲职。直到1928年,刘少椿请古琴名家孙绍陶至家中任家庭教师,子女们随孙先生补习古文,而刘少椿则拜孙先生为师学习古琴,历时三年之久,由此开始 了伴随他终身的古琴艺术生涯。
刘少椿像 冯健亲绘
1956年,刘少椿欣然应邀,赴南京为查阜西先生等组织的全国琴人采访活动录制了广陵琴派名曲。后来在张正吟等人的盛邀下留居南京,在南京 乐社传授古琴。1958年,经甘涛先生推荐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时有张正吟、梅曰强、邓文权、林友仁、龚一、李长白、施世珍、周静梅和刘少椿的小女 儿刘薇等人受教于他,为广陵琴派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刘少椿与吴景略共同编写了《院校古琴教学大纲》。1963年,刘少椿返回扬州并 受聘为江苏文史馆馆员。八年后逝世于扬州。
在致力于古琴艺术的同时,刘少椿还爱好昆曲,潜心钻研书法、绘画、铁笔皮雕、武术及道家养生等,并与昆曲界的潘啸岩、徐仲山、江石溪、吴白 陶,武术界的刘襄谷、徐文泉,画界的吴笠仙、陈含光、金健吾、仇淼之、顾伯逵,铁笔皮雕界的胡牧云,中医界的吴克谦、夏雨生、耿鉴庭,教育界的孙蔚民、张 宴公,古琴界的胡滋甫、史荫美、王芳谷、王艺之、张子谦、高治平、翟筱坡、胡斗东、刘景韶、胥桐华、徐立孙、夏一峰、吴景略,音乐界的程午嘉、甘涛等名宿 师友都相与往还,过从甚密,对扬州文化发生过十分广泛的影响。
为了缅怀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刘少椿先生,弘扬他为中国古琴艺术的挖掘、研究、整理和传承而默默奉献、幸勤耕耘的敬业精神,弘扬刘少椿先生 “淡泊名利、扑实无华、专心治学、琴德优秀”的高尚品格,有关方面精心策划并组织五百多名海内外古琴爱好者最近在北京见证了出版《刘少椿琴谱墨迹选》和拍 摄电视纪录片《刘少椿》这一古琴盛事。
中国书店出版社社长于华钢说,新出版的《刘少椿琴谱墨迹选》是由刘少椿先生外孙陶艺整理策划的,收集了多篇刘少椿手抄的琴谱、昆曲谱和道家 养生秘笈,以及王世襄、徐邦达、饶宗颐、陈含光等大家名师题写的纪念刘少椿书法绘画作品。同时开拍的电视纪录片《刘少椿》回顾了刘少椿如何学习进步、成为 中国当代古琴大家的感人故事以及他对中国当代古琴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说,除此之外,还将举办刘少椿古琴艺术研讨会等学术活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