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一(1941年-)生于江苏启东,中国古琴演奏家,曾任中国琴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曾两度赴金色大厅演奏古琴。
新侨报:说到传承问题,如今我们更多的都是在演绎古曲,似乎很少有优秀的当代创作作品问世?
龚 一:有,但确实很少,三十年来大概就五六首。古琴有三千首曲谱,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但传到今天,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就变成了一条狭窄的小巷子。我们能演奏的大概就只有三十首,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再过一百年,那时的人回头看我们,一定会拿大板子打我们:古人传了三千首,你们这代人传了几首?当然,我们也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继承,好的我们就该保留,让后世还能听到,不好的可以不要。就像《平沙落雁》史上一共有过一百首曲谱,但是流传到今天,只有五首,这能说明,一代代艺术家都在做去糟粕留精华的事。比如《广陵散》,现在基本演奏到87段为止,因为后面就是重复的,没人会喜欢一遍一遍听相同的旋律,所以它被删汰了。这也是我们做古琴研究要注意的地方,注意事物发展的规律。
新侨报:评判古琴演奏的好坏,是不是主要看对原曲意境的还原度?
龚 一:是的。我们现在很多学琴的人都有不少的误区,觉得弹奏古琴就是二次创作,就是加入自己的想法去演绎,管这叫个性。其实不应该是这样,先要融入原有的“共性”,就是它原来的味道,才能有“个性”,而不能为了“个性”去推翻“共性”,我们的二度创造必须尊重原创。还有人说,弹古琴是为了修身养性,但是古琴中很多名曲,是表现激烈场面或是悲伤情怀的,比如被清人形容“指边生霹雳”的《广陵散》,如此凶险万分的曲子,如何用来修身养性?
新侨报:那么什么样个性的人适合学古琴,这方面有讲究吗?
龚 一:我认为性格是一种参考性的元素。一些人认为古琴更适合于性格内向的人来弹奏,性格活泼的适合古筝,其实性格开朗的人未必不能驾驭古琴。我觉得学古琴就要将自己的感情纳入曲子,去和琴、和曲子互动并尊重曲子原来的风格。《平沙落雁》就该舒缓,《胡笳十八拍》就该是委婉悲伤的。所以演奏者的性格不是决定因素,一曲古琴演奏,能将曲子的意境淋漓地表现出来才好。
新侨报:我们普通人学习古琴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龚 一:基本功很重要。也就是说入门正,进的门要正,这是千篇一律,万事一理的。你进的门错了,想改正都困难。另外,关于如何选择好老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这个人的演奏,不管是唱片,还是音乐会演奏都行。首先第一条,你得觉得好听,这是一个人古琴造诣好不好的第一个标准。第二,这个人弹得感人吗?很感动人,这也是了不得的。我们说“琴者,情也”。弹古琴是为了表现感情的,所以根据这个标准去鉴别,再去投师敲师门就行了。
新侨报:你收徒看重学生的什么?
龚 一:跟我学琴的人,必须要面试。面试上我会让他们随便唱首歌给我听。这个考的是他们的乐感和节奏感,是基本功。第二,我会和他们有对话,在言语交流中看他们的灵敏度。会思考的,能问出尖锐问题的学生,我就很喜欢。换句话说,这个孩子要有灵性。这种灵性在对话中就能看得出。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最基本的,你只有了解它们,你才能喜欢上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