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有关筝曲的记载,有详有略,有明有蓄,有抒情状景的独奏曲,也有与歌唱合节的伴奏曲,有些曲名虽不可直接摘录,但在文词句藻之中已将曲意坦露,笔者亦冒望文生义之嫌,不揣孤陋以拟名一并列出,意在探微索幽,或冀为同好所采择。想来,这些曲子大概就是今天同名或类名筝曲的祖曲。毫无疑义,有不少筝曲是失传了的。在科学技术尚未臻今日,在录音、保存、记谱等设施及方法尚未间世的古代,乐曲大量失传是难免的。同时就乐曲本身而言,由于在社会、历史、政治、美学、战争、灾难、信仰等综合形势的影响下,乐曲本身并不完全遵循优存劣汰的原则。因此在古诗文见载筝曲以及其失传部分,是很难评品其优劣的。兹摘录择考如下。
1、《幽兰》,出处与第1条同,见贾彬《筝赋》。
考探:酌同古琴曲《幽兰》之解。借兰之高洁幽芳而喻人品,传为孔子应聘诸候七十国而不获其主,自卫返鲁,隐于谷中,见兰独茂,叹曰,夫兰为王者之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援琴鼓之,慨不逢时。或云,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困穷而改节。
3、《清角》,见陶融妻陈氏《筝赋》:“奏清角之要妙,咏驺虞与鹿鸣。”
考探:《韩非子·十过篇》:“师旷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作为清角。”传为黄帝命伶伦制十二律合鬼神,作清角以伐?尤,作饶歌鼓吹,远古的流传,氏族战争中的军乐也似乎是有些可能的。#p#分页标题#e#
5、《鹿鸣》,见《仪礼·燕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宋书·乐志》:“章帝元和二年,宋朝乐故事,食举有鹿鸣、承元气二曲。”
7、《四变》,出处同第7条,见梁简文帝《筝赋》。
考探:按郑玄对《周礼春官》中《大司乐》的解释:“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三变……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王昭禹曰“节奏具备谓之成,备而更谓之变。”《王氏详说》:“六经之言有以变为成者,如萧韶九成是也;有以变为阕者,郊特牲所谓乐奏三阕是也;有以变为终者,乡饮酒义所谓笙入三终是也;曰变,曰阕,曰终是或一说也。”因此可知《四变》概略,是由四段或四种节奏上或旋律上变奏的手法所组成的一个套曲。它的内容也披上了古代神话或传说的玄幻色彩。
9、《咸池》,出处同第7条。
考探:按《白虎通·礼乐篇》:“黄帝乐曰咸池,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咸蒙德施也。”《通鉴外记》:“黄帝命大容作承云之乐,是为云门大卷,着之榕椌楬以道其和,中春之月,乙卯之辰,日在奎始奏之,命曰咸池。”
11、《夜月》,出处同第7条,此前尚未见阅。
13、《幽风》,见汉侯瑾《筝赋》:“散清商而流转兮,若将绝而复续……虽怀思而不怨,似豳风之遗音。”
考探:按《词源》:《幽风》,诗经国风之一,豳亦作彬,周之旧国,今陕西省彬县,周公相成王,乃述后稷公刘之化,作七月之诗,言稼穑勤劳之事,后以周公所作之诗,为豳风。筝曲之意可源于此。
15、《三洲曲》,见昭明太子《咏弹筝人》:“还作三洲曲,谁念九重泉。”
考探:或为三洲歌,乐府西曲歌名。《古今乐录》:“三洲歌者,商客数,游巴陵三江口;往还,因共作此歌,”其歌词为:“三洲断江口,水从窃窕河傍流,欢将乐共来,长相思。”其中第三句原为“啼将别共来。”为梁武帝时释法云改。
17、《鸟夜啼》,出处同第7条之陆琼诗。
考探:宋临川王义庆坐废,伎妾闻鸟夜啼声,扣斋阁云明日有赦,得获赦,因制此曲。又李勉《琴说》:“何宴之女所造,宴入狱,有二鸟止于舍上,女曰,鸟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神奇秘谱》等古琴谱本中有此曲。筝曲《鸟夜啼》亦当此解。
19、《棹歌》,出处同第19条《梁书·羊侃传》。
21、《黄钟》,见岑参诗《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忽弹黄钟和白苧,清风飒来云不去。”
考探:按《汉书·律志》:“黄钟,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故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按《周·春官》:“大司乐……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黄钟是中国音乐中所特有的词藻,通常指十二律的第一律。这一名称的来源和解释,古籍记载相当多,上面引用《汉书·律志》的解释,可见梗概。而见诸岑参诗中用古筝“忽弹黄钟和白苧”的“黄钟”却不以律解为宜,这里的黄钟应当理解成《周·春官》中的“奏黄钟,歌大吕”的《黄钟》为妥,若不是特有的专指曲名,亦当为高尚,正宗的乐曲的代名词。
23、《月夜猿啼》,见白居易的诗《筝》:“甲鸣银的哩,柱触玉玲珑,猿苦啼嫌月,莺娇语泥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25、《霓裳羽衣曲》:见白居易诗《霓裳羽衣歌》“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玉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考探:按《唐书》介绍该曲本婆罗门曲,传自西凉,唐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唐明皇润饰其词,而易以美名。还有一种说法,系道家叶法善引唐明皇游月宫,闻乐,归写其半,正好西凉进婆罗门曲,声调吻合,遂以月宫所闻为散序。《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之一,按《唐六典·协律郎条》所载,十部伎中,燕乐、西凉、龟兹、安国、疏勒、高昌等都有大曲。近代流传琵琶大曲《月儿高》亦同源于此曲。
27、《邯郸词》,见李白诗《邯郸南亭观妓》:“歌妓燕赵儿,魏妹弄鸣丝,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把酒顾美人,清歌邯郸词,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
考探:乐府杂曲有《邯郸行》,梁陆厥作·乐府广题曰,邯郸舞曲也。又梁武帝有《邯郸歌》。李白诗中的《邯郸词》以古筝伴奏,其曲当源于这几个地方。
29、《梁州曲》,出处同第39条吴融诗。
考探:本作凉州曲,西凉所进献。后衍作梁州曲,或名梁州、凉州。《乐府诗集》录唐凉州曲,有五段,而按《碧鸡漫志》载“而凉州排遍,予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又《梦溪笔谈》载“元稹《连昌宫词》有‘逡巡大遍凉州彻’所谓有大遍者,有序,引歌,歙、催、哨催、撷、袞、破、行、中腔、踏歌之类,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裁截用之,则谓之摘遍。”因此可知《凉州曲》也是一首结构复杂的大曲。
31、《湘江曲》,见晏几道词《菩萨蛮·筝》:“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江绿。”
考探:《湘江曲》有可能和第27条之《潇湘送神曲》即白居易诗中的《湘水曲》相同。
33、《长门怨》,见张炎词《解连环·孤雁》:“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考探:汉代楚调相和歌中有此曲名,原意是表现陈阿娇遭汉武帝遗弃在长门宫的哀怨情绪。其词传为司马相如所作,古琴曲也有此曲,最早见于一七九九年《龙吟馆琴谱》,近代《梅庵琴谱》也载有此曲。
35、《大雅》,见曹植《幽思赋》:“搦素筝而慷慨,扬大雅之哀音。”
考探:传为周公所作,乃朝庙之乐,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班固有诗:“大稚宏达,于兹为群。”古琴有同名乐曲,另有小雅乃乡燕之乐。
37、《秋风曲》,见《江宁府志》有元郎诗:“汨汨寒泉泻玉筝,泠泠标格映清冰,愁中为鼓秋风曲,不负移家住秣陵。”
考探:源于汉清商三调,荀勖旧词施用,其文帝词《秋风·燕歌行》:“秋风飒飒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香(一解);群燕辞旧鹤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二解);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三解);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四解);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五解);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六解);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粱。(七解)”。另有吴国韦召所制鼓吹十二曲中亦有《秋风曲》。
39、《甘州》,见周亮工《书影》:“弱弹筝则竟唱甘州、桐城诸歌矣。”
考探:《甘州》为唐代大曲,为羽调,又名《甘州子》可详见《唐音癸签》。
41、《红楼十二支》,见《红楼梦》第五回:“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十二支演上来,舞女们答应了,便较敲檀板,款按银筝。”这可能是曹雪芹意托之曲。
43#p#分页标题#e#、《青娥敛》,见徐安贞诗《闻邻家理筝》“曲成虚意青峨敛,调急遥怜玉指寒。”
考探:《青娥敛》若为筝曲,则是形容该曲比古代著名歌唱家秦青、韩娥的歌唱还要动听感人。关于秦青韩娥的故事略介如下,按《宋史·乐志》:“周衰,有秦青者善讴……,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又有韩娥者……乃鬻歌假食,既而去,余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谓其人不去也。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韩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笑扑舞,不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遗之,故雍门之人善歌哭效韩娥之遗声。”另见《太平广记》亦有介绍。
如果说以上四十四首乐曲是见载于古诗文的字里行间而探索录出的筝曲,那么在《冥音录》中则假神人相授筝曲的神话,明明白白刊载着十一首筝曲(按:虽称十一首,实际只有十首之曲名),这些古筝曲不仅有曲名,而且有调名以及每曲的叠数,这里录写如下供研究。
45、《槲林叹》,分丝调,四十四叠。
47、《广陵散》,正商调,二十八叠。
49、《上江虹》,正商调,二十八叠。
51、《丝竹赏金歌》,小石调,二十八叠。
53、《思归乐》。
这些乐曲中,《迎君乐》和《思归乐》有可能是宋郑樵《通志》中别离十九曲的《思归篇》和《迎客曲》。另外还有古琴曲《思归引》和《思归乐》可能有一些渊源。《琴苑要录》介绍《思归行》者,乃卫女所作,昔卫侯有女,邵王闻其贤请聘之未至,而王死太子欲留之,女不听,拘于深宫,欲归不得,援琴而歌,曲终,隘而死.《行路难》可能是乐府杂曲歌辞,《乐府题解》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按《陈武别传》武言学行路难,则所起远矣。唐代王昌龄有变行路难。而《广陵散》则是一首著名的古琴大曲。现大略考探如下。第一种说法有如《神奇秘谱》引《琴史》之说。以及《稽康传》等都引用神话式的传说,认为《广陵散》是稽康夜宿洛西华阳亭,由神人相授。第二种说法引《春诸纪闻》中唐代韩皋之说,认为《广陵散》为稽康所制。而且慢商弦与宫同音,暗示臣夺君之义(按:古代以宫音象征皇帝,商音等为臣子)影射司马氏有篡魏之心,而王陵、毋丘俭诸人为扬州都督,咸谋兴复,均为晋宣父子所杀。扬州故广陵地,稽康避世祸托之鬼神相授《广陵散》,实乃以俟知音。第三种说法,如刘潜《琴议》称杜夔妙于《广陵散》,稽康就其子杜猛求得此声。并介绍说,杜夔在汉代为雅乐郎,魏武平荆州得夔甚喜,因令论制乐事。因而认为杜夔已妙《广陵散》,并不是稽康因广陵兴复之事不成而制。现今尚能听到真实音乐的《广陵散》是古琴独奏曲。并且是以战国时聂政刺韩相为题材的。用这种题材来作为《广陵散》的题解,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诗文当中。另外还有汉代应璩(190—252)与刘孔才书信中提到过“听广陵之清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虽然在稽康《琴赋》中有“广陵止息”。而最早将《广陵散》又称为《广陵止息》却到唐代才有所见。《广陵散》在汉魏也曾作为相和歌流传。宋郭倩茂又将其列为楚调曲等等。
在《冥音乐》中载记的这些筝曲,本文只略考《迎君乐》,《思归乐》,《行路难》,《广陵散》这几首。其他尚等进一步考探。
结语
本文对古诗文见载筝曲方面,对其由筝演奏的直接出处、该曲名的最早出处、其它出处以及该曲的题解、内涵与外延等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析介,对有关曲名的词章乐府亦酌情书录,原冀有一定的理论和资料上的价值,以供择采。全文虽尽量广引博注,寻幽探微,索录出与以上内容相关的百余处典著和诗文歌赋,以为佐考。然而由于资料有限,水平有限,故错误与疏漏在所难免,但一得之愚理应公诸于世,因此谨作抛砖,是否能达预期笔旨,尚祈邦人学者,名流硕彦,发其愚蒙,明以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