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短笛》的成功,不仅对中国钢琴曲,而且对整个现代中国音乐的新创作都有重要启示。它用美妙的笛声证明了:西方乐器,西方作曲技巧中的某些原理、因素,是可以能来表现中国气质的。同时,中国钢琴曲又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牧童短笛》不仅音调是纯正的中国味,而且它那乐观、明朗、质朴的意境,都是中国式的诗意和情趣。它的美,本质上源自中国文化艺术中传神、写意、精炼的传统。
这次比赛中,贺绿汀的另一首作品《摇篮曲》获名誉二等奖,也是首成功的钢琴曲。有精致的曲式、丰满的中国色调的和声,在象征摇篮摆动的节奏律动中,右手的曲调有如母亲的歌:
除《摇篮曲》外,获得这次比赛二等奖的还有《摇篮曲》(江定仙)、《牧童之乐》(老志诚)、《C小调变奏曲》(俞便民)和《序曲》(陈田鹤)。
三十年代,贺绿汀还写了《晚会》、《怀念》、《小曲》。这些钢琴曲都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精致的笔法。其中《晚会》是较经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欢快、热烈而又风趣。
三十年代旅居日本的江文也是同时代写了最多数量的钢琴曲的中国作曲家。由于他的特殊经历,使他的作品有两个明显不同于国内作曲家的特点。一个是他更多地借鉴了欧洲现代风格的技巧,另一个是某些作品的日本风格多于中国风味。但他1936年写的《十六首小品》中的《午后的二胡》、《午夜的琵琶》、《北京正阳门》、《卖糖小贩的金芦笛》,都已是鲜明的中国风情。例如,《卖糖小贩的金芦笛》,一听就会联想起中国式的市井、小巷的情调:
而他回到祖国后于1938年写的《北京素描》(即《北京万华集》,包括十首小品),更表现出他对祖国文化的皈依,和对北京风情更为深沉的眷恋。仅以其中的第一首《天安门》为例,以十分简洁的手法表达了他的虔敬之情。广板的曲调是:
三十年代,以贺绿汀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通过杰出的创作性劳动,确立了中国钢琴曲这一结合中西两大音乐文化因素的音乐道路,深远地影响了后来中国音乐的发展。
丁善德的钢琴曲及四十年代
丁善德教授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他自幼熟悉民间音乐。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开始学琵琶,后来改学钢琴,师从萨哈罗夫。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为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蓝曲》录制了第一张唱片。后在天津、北京、上海从事教学、演奏活动。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只演奏、教授外国钢琴曲,决心要创作中国自己的钢琴曲。1945年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钢琴曲《春之旅》组曲。组曲由《待曙》、《舟中》、《杨柳岸》和《晚风之舞》四首乐曲组成。《待曙》短小,很象全组曲的序,风格类似“无言歌”,真挚亲切,有细微的心理刻划,表现出期待的心情。开头主题:
《舟中》和《杨柳岸》对于小舟的摆动、杨柳的姿态都有描写,而且探索着更丰富的和声手法。《晚风之舞》与前三首性格迥异,欢腾、诙谐:
这首乐曲的风格上通俗易懂,曾经广泛流传。在和声上应用了尖锐不协和的小二平行,15年后的1960年,原苏联著名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见到该曲乐谱曾大为惊讶和赞赏。
《春之旅》作为丁善德的第一部钢琴曲,已经表现出他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动力感、善于和声上的创造的特点,使他的钢琴曲一开始就立足于一个很高的起点。
丁善德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巧,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作曲手法,于1947年赴法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在巴黎写了两部钢琴曲:《序曲三首》(1948年)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1948年)。这是两部更成熟、更现代的中国风格乐曲,也是他对祖国无限怀念心情的反映。特别是《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后来大量的民歌主题变奏曲的第一部。而它笔法的干净、简洁,情感的深切,多声技巧的纯熟,中国风格的浓郁,使它至今也是最优秀的变奏曲之一。全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主题的开始,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