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集》是八十年代汪立三的一部钢琴曲集。曲集包括五首作品:《#f商调“书法与琴韵”》、《a羽调“图案”》、《ba徵调“泥土的歌”》、《g角调“民间玩具”》和《f宫调“山寨”》。实际上是中国调式的五首“前奏曲与赋格”。
用巴洛克音乐的基本格式,表现中国的内容,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汪立三用他的机智和才气,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五首作品既是典范的赋格,又有生动的形象,例如“书法”,笔墨线条化为了旋律线条,“笔势”化为“音势”,时而抑,时而扬,时而顿,时而挫,时而疾,时而缓,时而浓重绵密,时而清秀委婉。“琴韵”,是古琴的韵味,凝神求索,坦荡从容。作曲家说,他在“书法与琴韵”里,看见的是“上下求索”的灵魂,升华的灵魂。”
《图案》,那是万花筒般纷纭繁忙的世界。
《泥土的歌》,是对大地苦难的哭泣。
《民间玩具》,滑稽得引人发笑。
《山寨》,在生长着奇花异草的大自然里,山民酒后狂舞起来。
在前面讲到欧洲二十世纪钢琴音乐时,曾提到过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很长时间内,“十二音体系”都被当作反动的怪物,禁止接触,更不要说应用。八十年代,禁锢破除后,中国作曲家也要“尝尝这怪物的滋味”。汪立三写的《梦天》就是这种尝试之一。
唐代诗人李贺有首诗叫《梦天》,其中有“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和“更变千年如走马”的句子。这是从想象中的极其遥远的太空中俯视地球上的人间尘世,竟然产生了“爱因斯坦式”的幻想。对一个唐朝人来说,这真是非同寻常。为表现这特殊的题材,作曲家选择了十二音技法原则,同时又巧妙地结合进中国音调。音乐在高音区,徐徐缓行在疏落的节奏中,产生高、远、空旷、遥距地面的联想。在那里,流动着美的想象。
八十年代,是中国钢琴曲又一个多产的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作品演奏机会不多,听众也不够熟悉。一方面我们希望钢琴家们对演奏中国作品应倾注更多的精力,同时,我们广大听众也要更加关注当代中国作曲家的钢琴创作,例如下面这些作品,都是各有特色、富于探索精神、值得欣赏品味的作品:
《长短的组合》(权吉浩)、《新疆幻想曲》(邓尔博)、《托卡塔》(王千一)、《即兴诗八首》(孙振兴)、《江西民歌五首》(董为杰)、《太极》(越晓生)、《遐想》(石正波)、《版纳风情》(夏良)、《钢琴曲三首》(罗忠)、《宴乐》(权吉浩)、《第一钢琴奏鸣曲》(崔文玉)、《第二新疆舞曲》(石夫)、和《遥遥》(陆培)等等。
回顾九十年代的中国钢琴创作史,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说这无足轻重;也不能自吹自擂,说这有多么光辉。倘若我们放眼世界优秀钢琴音乐的整个园地,就不会不承认其中的中国钢琴音乐,还远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所以,尽管中国人能演奏好钢琴,能造出优质钢琴,但不能说钢琴已经中国化了。钢琴中国化的最根本的标志,只能是大量世界水平中国钢琴曲的出现。我们期望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