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维写于1946年的《花鼓》,是四十年代另一部重要钢琴曲。音乐表现了一个民间热烈的歌舞场面。乐曲开头的引子,摸拟民间锣鼓的节奏和音响:
一段开场锣鼓过后,仿佛场面已经打开,《凤阳花鼓》的主题出来,欢悦的舞蹈正式开始:
中间段是轻歌曼舞,曲调是《茉莉花》的演变,行板:
中段过后,再现第一段的曲调,但通过新的钢琴织体,音乐比开始时更为热烈、欢腾。与此前的中国钢琴曲相比,《花鼓》具有更浓重的民间气息。是用钢琴这件洋乐器表现中国乡土气的成功创作,开拓了钢琴音乐美的新天地。
四十年代的江文也,也写了几部值得注意的钢琴曲:《小奏鸣曲》(1940年)、《钢琴叙事诗“浔阳月夜”》(1943年)和《第四钢琴奏鸣曲“狂欢日”》(1949年)。其中《钢琴叙事诗“夕阳月夜”》是传统古典琵琶名曲《浔阳月夜》(又名《外阳箫鼓》)的钢琴改编曲。中国传统乐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之一。其中凝聚了具有深远渊源的中华民族音乐审美意识。将这种乐曲用钢琴再现出来,是种行之有效的创造中国化钢琴曲的途径之一。江文也是最早的在较大规模的曲体中采取这种形式的作曲家。遗憾的是,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江文也的特殊经历,他的钢琴作品都没能在中国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
初步繁荣——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
这一时期,中国钢琴曲的质量、数量,从事钢琴曲创作的作曲家人数,都有巨大发展,呈现出初步繁荣的局面。
丁善德的钢琴曲
四十年代已经做出重要贡献的丁善德,五十年代又有杰出的创造。
《第一新疆舞曲》写于1950年。这是后来许多作曲家大量的“新疆风”作品中的第一首。独特的调式色彩,巧妙的变化音和强烈的不协和音,妙趣横生的复合节奏,浓艳的新疆色彩,展示了一幅动人的西北边陲的生活图画。那盎然的诗意,令人神往。乐曲的灵感,来自作曲家观看的名为《马车夫之歌》的舞蹈。舞蹈音乐特殊的新疆风味,吸引了作曲家的注意,并将它在钢琴上再现出来。主题曲调是:
《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写于1953年。这首组曲,是整个中国钢琴曲中最杰出的创造之一。即使放到世界众多优秀的儿童题材的钢琴曲中,这部组曲也毫不逊色。乐曲既是儿童生活情景的描写,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朝气、乐观、美好的精神面貌。组曲由《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和《节日舞》五首乐曲组成。
《郊外去》,是去郊外的路上快活得意的心情。乐曲用6/8拍,而不是2/4拍,那是因为高兴,不能按常规走路了。
《扑蝴蝶》,小心而又紧张急切地扑,可是机灵的蝴蝶可不那么容易扑得着。它忽此忽彼,你以为扑到了,可是,它在你头上飞呢,你再扑过去,一次、两次、三次……,蝴蝶还是远飞而去,飞到你够不着的地方。
《跳绳》,不仅跳得高兴,而且跳得技巧高明,跳出好多花样来。
《捉迷藏》,是那种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追、扑,有躲、闪。与《扑蝴蝶》不同,这里,最后在混乱当中是捉到了。
《节日舞》,不必解释了。
《第二新疆舞曲》写于1955年,与《第一新疆舞曲》有许多相似处。不同的是“第二”更豪迈、更有气魄,也更粗犷,一派乐观的、勇往直前的气概。
总括地说,五十年代丁善德的钢琴曲,在民族风格、音乐形象、作曲技巧、钢琴演奏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将中国钢琴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陈培勋的“广东钢琴曲”
五十年代,陈培勋先后写了四首以广东民间音乐为主题的钢琴曲:《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和《“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这组钢琴曲,富于广东音乐情趣,乐观、诙谐,带着广东人的机敏,也有优美、歌唱性段落的对比。是以地方色彩见长的民族风格,作曲家巧妙地找到了相应的和声和钢琴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