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木雕到制古琴
1966年,王鹏出生于凤城市。读高二时,他曾摸索着制作了一把吉他,在同学中一时传为佳话。1990年,王鹏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古琴制作专业毕业。当时,这个专业在全国仅仅招过两个人。毕业后,王鹏被分配到了北京民族乐器厂工作。生活的艰难可以慢慢克服,让王鹏没法接受的是,从进厂那天开始,他不仅没制作过一把古琴,连古琴的影子都没有见过。
厂里有很多扔掉的木头,别人捡去烧火了。王鹏和妻子把木头捡回来,做成木雕、发卡等。书市上有个朋友很支持他们,于是,王鹏就在那里开辟了一小块 “阵地”——一尺见方的一块小木板,把发卡别在上面出售。那是他最开始赚到的“外快”。两年后,无奈的王鹏“下海了”,专心致志地做木制饰品和木雕,生意很快就经营得很红火。
2000年深冬的一天清晨,正在睡觉的王鹏被敲门声惊醒,自己的大学老师、中国著名乐器制作大师赵广运站在门外。看见王鹏,老师拿出一把虎钳,那是他最新研制的古琴制作必备工具。恩师的意图很明显,让他重拾荒废近十年的专业。
赵老师走后的那个晚上,王鹏一夜没有睡好。老师的厚望和自己曾有的梦想交织在一起,以前没有条件,没有资金去做古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而眼下,自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实力,就算古琴暂时没有市场,也应该为这个梦想采取行动了!
历经半年的辛苦劳作,王鹏的第一张古琴终于做出来了。
从制作到修复
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第一张古琴,王鹏去拜访了一位古琴大师。大师的评价非常苛刻,可他的意见让王鹏如获至宝。几番修改后,王鹏的这把古琴终于得到了大师的认可。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王鹏又信心十足地拜见了行内另外一位古琴高人,希望得到指点。谁知,这位高人随手一弹,说这声音哪里是古琴,分明就是一把筝!
自己精心制作的古琴,两位大师一个说好,一个说不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王鹏又拜访了数位琴界大师,终于明白,这是由于学术上的派别问题所致。而如何融合文人派和学院派的特点自成体系,就成了王鹏的努力方向。一番苦苦钻研之后,王鹏依照自己的审美观点,走上了一条新路。
两年后,王鹏制作的古琴同时获得了两派专家的认可。于是,天道酬勤,前来求琴的人开始络绎不绝。甚至连从不换琴的古琴大师吴钊,也相中了斫琴师王鹏的琴。不仅文人派大师喜欢,著名演奏家龚一、赵家珍也收藏他的古琴。
王鹏不仅制琴技艺不俗,他还对乐器修复很有研究。 200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去香港举办文物乐器展览。展出之前,音乐研究所有关负责人找到王鹏,要求其对许多损坏的文物乐器进行修复。修复时,他还有幸见到了明代祝公望制作的蕉叶琴。近年来,王鹏还亲手修复了唐代的“九霄环佩”、宋代的“龙吟虎啸”以及赵孟兆页和李清照等人的百余张历史名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