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这个丰衣足食的环境里人人都追求自己爱好的“精神粮食”,有些人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而选学一门器乐,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其中学古琴的人不多,不过,在前辈们的熏扬下,现在已经日渐增多。懂乐理的或是不懂乐理的都很勤学苦练,所以,更加促动我要勇往直前地把琴艺学好。其实,“夸夸其谈的场合找不到一位智人,野草丛生的地方找不到一支好的靓花”按常理,我不应该在这提起大家最不喜欢的东西,可是,面临着现在古琴文化已经走向了全世界的兴盛,我身为岭南的一员,尽可能添上一份绵薄之力,提提我的看法,就是——节奏。
古琴的简字谱里本来是没有小节线的,给普通人弹起来,是划分不出它的乐句与乐段,在没有受过节奏训练的琴人,大多都是靠感觉来进行操作停留;有些是靠自己本身的能力与技术来随意碰撞;有些文人雅士就靠自己的文学语句来衡量音的长短进行划分乐句,刚好有七成都能给他(她)分对。
曾经听过有个笑话,一位琴友在大庭广众的雅集里,在台上表演时拿出一个节拍器响起 “铃da da da”的响声进行弹一首大作品,这个举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是好事,值得表扬,因为他有一颗渴望承救古琴的这份心意。说实话,节拍器不能没有,但是,当节拍器把心中的节奏训练到建立起来了以后,必须的要“计奶”(脱离节拍器),否则,乐段过度的气孔气息处,规定停5秒钟的地方就对不上号的,更称不上有高低起伏或抑扬顿挫的味道了。运用节拍器正在发出来 |铃 da da da | 响的声音比空弦散音都大声,更掩盖了绰、注、揉、吟的细腻声。当一个连用指法“绰上九徽又二上七”的这种乐句,我想,大家是否能用上节拍器,都成问题。
我是建议大家在《仙翁操》以及一板一眼的练习曲里用节拍器,节奏是音的长短,节拍是音的大小,长短是音的时值,大小是音的强弱。
我们弹熟一首所谓 “没节奏”的古曲(其实任何曲都有节奏,否则,称为噪音了),去用合理的正常的“呼吸”与“来回”把声音长短进行过虑,给大众听起来也许会感到舒服一点,不舒服也就是顶多给别人说是风格不同。节奏、音准是一首曲目的灵魂,也有人说节奏是一首曲的骨架,怎么说都行,确实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例如,街知巷闻的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准确的时候人人皆知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否则,同音高不同时值,全都变了,特别是陌生的古曲,很多人都喜欢把音拖长来绰上或注下,往往因为“好听”而疏忽了与后句的连接。当然,音色、音乐表现也重要,在这里先不提。
我观察了很多琴友弹曲时,很喜欢把绰上与注下的音拉得长长,就好像是规定要拉得长长才能体现出所谓的韵味,大家对“韵味”这个名词了解错了,我不排除把声音拖长没有韵味,可是韵味,应该是来自于演奏者当时对乐曲的声音表现与演奏表现等全方位发挥的一个能力所在,声音表现是按曲目所定的要求进行仿风,仿雨,仿马叫,仿鼓响……, 演奏表现是演奏者当时的神、情、气、意等演奏能力融入了乐曲中把自己塑造为主人的一个境界(这点我也在努力当中)。
“曆(历)”的指法中,在不同的乐句、乐段、甚至不同乐曲它会有不同处理方式,比如说,激昂的,可爱活泼的乐句它可以当作前倚音或后倚音用,当乐句平和缓慢时,它会当作八分音符用,当出现一段交代式的叙事乐句时,它会与主音衔接得很肯定以及很柔和的。当乐句表现得很强调,很着重的时候,而“历”的指法又出现在后面的时候,那么,它就要当成大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用,而这十六分音符的两个音高与下一小节的音高衔接应该是连接得比较紧密的。而有些琴友往往把很激动的大附点节奏弹了出来,而后面的两个十六分音符又停了一停再去弹下一小节,这不算合理,(当然也会有这种节奏,只是出现得很少很少)。还有,当乐句是对比句的形式而出现了“历”的指法时,它就用强弱的方式处理;当乐句是排比句的形式而出现了“历”的指法时,它就用渐强或渐弱的方式处理。所以,节奏不能合理或统一,听起来乐句与曲目的内容就不符合实际,这样的声音只能娱乐自己,得不到大众的认可,也是徒劳无功。正所谓“同行人看门道,外行人听热闹”。#p#分页标题#e#
“撞”的指法也一样,有时就像古筝指法里说的“回滑音”来用,有时要当十六分音来用,有时当急颤音来用,有时当点音的效果来用……
“拂”与“滚”的快慢长短应是看乐曲乐句想表达的意境了,用缓慢轻重,大小急虚的方法操控,都会直接的影响正文的涵义,理解错的话,甚至会导致到词不达意。“拂”与“滚”通常表现出池中涟漪、和风轻柔,有些乐句体现出狂风暴雨;有些乐句的流水声用的方式是从慢流到畅流,从快流到急流,甚至可能会出现惊涛骇浪的冲击声;有时候,你会看见一滴水的出现,慢慢的开始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流水声;有时候,你会看见露水汇集的荷池里渐渐的小溪就流水了;有时侯,你会听见寒风凛冽的从远到近的向自己身边扑来;有时候,你会看见勇敢勤恳的渔民与海浪对抗后,收起鱼网挂在竹竿上,剩下一滴水滴在宁静的湖面……这种节奏控制出来的声音直接与音乐表现力是紧密相连的。
圣人留下来的经典曲目,对我们是一笔财富。相信作者在作曲的时候,肯定是很精细地反复推敲了上百上千遍,利用了起承转合的严谨手段作出精密的修改才能成为经典而流芳百世,猜想一下,要是一首很乱的曲,能留到今天吗?
我也在学习当中,祈求大家多多指教,共同提高。把曲目弹好,增强自信,既能为自己在繁忙零乱的思绪中洗涤尘埃,又能娱乐他(她)人,把琴艺提升,为古琴争气,加油!!当然,为了普及,为了振兴,古琴这个大家庭会海纳百川,大家放心地弹,放心的练,争取在谢老师的指导下成为优秀的琴人,发扬古琴,振兴岭南派就靠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