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处岭南一隅,接受中原文化熏陶较晚,然而却保存了中原文化的许多精粹,如中原古音、渊源于宋室宫廷音乐的岭南派古琴等,而岭南四大名琴则在琴界有甚高声誉。
所谓“四大名琴”,指的是四张公认为知名度最高的唐琴,他们是春雷、秋波、天蠁(响)与绿绮台。这四张鸿宝在岭南流落人间也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春雷琴传为唐制,北宋时徽宗赵佶爱琴,将此琴藏之宣和殿,为万琴堂藏琴第一,赵佶艺事上成就极高,画工笔花鸟堪与院体画家相比,书法更创制了“瘦金体”,而琴也是他的雅好之一。流传至今有绘赵佶于松下弹琴的《听琴图》,图中赵佶穿玄色袍,所弹为一仲尼式琴,可能即春雷的原型。北宋灭亡后,赵佶被掳,此琴流入金人手中,金章宗完颜璟也是一位风流多才的皇帝,他将此琴列为明昌御府第一琴。他死后以此琴殉葬,未几即被盗出,为元代名臣、太师耶律楚材所得,耶律氏又将春雷琴与种玉翁《悲风谱》赠与万松老人。嗣此后数百年间下落不明。清末民初才复出现于广东,为南海收藏家何冠五所获,无何他因经商失败,藏品星散,琴辗转归番禺汪兆镛(汪精卫长兄)微尚斋。汪氏为岭南近代文献大家,著有《雨屋深灯诗》、《岭南画征略》等,但他并不富有,不久就因手头拮据将此琴售与好友张大千,时约四十年初。张大千将春雷带往巴西八德园,他自己不会琴,而其长子葆罗(过继与其兄善子)则好琴,大千就将琴交与其子保管,八十年代中曾用以录音在台湾电视上播出。张大千逝世后,此琴随其他古物一起捐赠与国立故宫博物院。
秋波琴为蕉叶式,传为唐制,龙池上有隶书“秋波”二字,凤沼上有“戛玉鸣金”篆文印,上并有嘉庆年间重修时的题记,通体作蛇腹纹,古色斓斑。此琴流传过程较少记载,据传曾为宋杨万里(诚斋)旧藏。民国时归李蟠所有,李蟠字仙根,香山(今广东中山)人;曾任孙中山之侍从,此琴为其家祖传,故其斋曰“秋波琴馆”。曾祖父李遐龄,是道咸间诗人,富收藏,此琴大约是遐龄所得。今此琴下落尚不知在何方,仅在1947年出版的广东三水人陆丹林所著《革命史谭》中收有《琴书自娱的李仙根》一文中略有述及此琴。
天蠁(响)琴传为唐代成都名琴匠雷氏所制,为诗人韦应物所有。此琴龙池上有玉筋篆“天蠁”二字,下有“万几永宝”印文,铭曰:式如玉,式如金,怡我情,绘我心,东樵铭。此东樵可能是清初广东名僧光鹫和尚的号。此琴流落过程一直未见披露,仅知在嘉庆年间一位姓石的秀才以千金购归岭南。笔者所藏清代南海人叶应铨的笔记稿本《六如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天蠁琴闻本是昭烈帝(南明)内府之物,明末流落民间,道光间先君子曾用五百金典来,偶因不戒失手,琴腰中微断,幸其声音无恙,不过略为久亮耳。后典者赎回,复闻入潘德畬家,筑天蠁琴馆藏之。今潘氏籍没,此琴又不知如何矣。”按潘德畬即潘仕成,是广州著名的园林海山仙馆的主人。海山仙馆于同治末年被清政府籍没,并将园林及藏品以彩票形式出卖,此琴遂流散民间。本世纪三十年代,琴界咸认为此琴系宋斫,广州西关富商黄永雩以重金收得,大喜过望,即将自己的书室起名为“天蠁楼”,并请叶恭绰先生为题。他自己的诗词集也命名为《天蠁楼诗》、《天蠁词》,当时顺德文献家黄慈博曾填有《风入松》以咏此琴,有句云“成连一去海云冥,无奈远峰青,么弦欲奏水清曲,怕鱼龙,睡里愁听。”黄是爱国殷商,好收藏文玩,尤重乡邦文物,对慈善教育更不遗余力。土改时,却被工作队定为奸商、地主,竟欲枪毙他,后幸得南海农会认为他并无血债民愤,建议改为罚巨款释放。黄随即将家中文物任广州博物院人员收购,贱卖了大量藏品才抵交了罚款,此琴与其他重要的广东文物一起归入了广州博物馆收藏。(现有专家认为该琴系明代所制。) #p#分页标题#e#
“四大名琴”之中最历劫沧桑的当推绿绮台。绿绮台为唐琴,原有两张,一为大历琴,一为武德琴。大历是唐代宗李豫年号,大历琴制于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原为广东清初诗人陈子升所有,见《中洲草堂遗集》,陈氏工诗能书,亦善操琴。南明永历帝西奔时,子升奉命随行,后此琴不知所踪。
武德琴制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高祖李渊在位),仲尼式,通体牛毛纹,无铭,仅在龙池上以隶书刻“绿绮台”三字,字体酷似嘉庆年间曾官广东的福建书家伊秉绶。琴在清末已残其首尾,四十年代时杨新伦先生看过此琴已不堪弹奏。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琴曾属明武宗朱厚照所有。朱是明代典型昏君,曾设“豹房”等奢华设施以享乐。后以琴赐大臣刘某,明末归南海诗人邝露所得。邝露工诗能琴,著有《峤雅》等多种文集,所居海雪堂中多宝物,最珍惜者为两张古琴,即绿绮台及南风,南风琴曾是宋理宗赵昀的内府之物。(今藏山东省博物馆)邝氏出游必携二琴,有时穷困也将其暂质于当铺,待有钱时又赎回,故其诗有“四壁无归尚典琴”之句。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攻广州,邝与诸将坚守凡十月,城破时,邝露返海雪堂中,穿上明朝官服,将二琴及所藏诸宝器环列身畔,待清兵入室,从容就戮殉国。
邝露殉国后,琴被清兵所抢得,售于市上,为归善(今惠阳)人叶龙文以百金所得。叶氏某日泛舟丰湖,邀请当时文士一起雅聚,席中叶氏抱出绿绮台,诸人一见先朝遗物,都唏嘘不已,当场赋诗,诗僧今释作《绿绮琴歌》,“岭南三大家”中梁佩兰,屈大均都有诗咏此,而以屈大均之作最脍炙人口,其中“我友忠魂今有托,先朝法物不同沉”之句更是一字一泪。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士禛(渔洋),亦将邝露抱琴殉国事迹记入他所著《池北偶谈》,另有诗咏邝氏,有“海雪畸人死抱琴,朱弦疏越有遗音”句。后来此琴由叶龙文后人保存了数代,至道光末年,叶氏家人以穷困将琴质于当铺无力赎还,被东莞人张敬修所买下。
张敬修是莞城望族,抗清名将张家玉之后人,又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东莞可园的主人。他得到绿绮琴后专门在可园中辟“绿绮楼”以宝藏之。张氏一门风雅,他的侄子张嘉谟、孙辈张崇光等都是书画名家,名园名琴,一时传为佳话。后在民国初年,张家亦逐渐中落,琴亦以破残不堪修复而售于同邑邓尔雅。
邓尔雅字万岁,是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他与可园张家素有交往,深知此琴的意义,因此他所得虽是一张朽琴,却视同性命,自己作诗屡次提到此琴,为人书楹联也常用屈大均、梁佩兰等咏琴的诗句。后来叶恭绰先生在市肆获得今释和尚手书《绿绮琴歌》长卷,即以赠邓氏,邓氏更欢喜不已,在1959年香港举办的《广东名家书画展》上将这两件珍宝展出,引起文物界的轰动。在此前的1944年,邓尔雅筑于香港大埔的“绿绮园”曾被台风吹毁,连邓所藏大量书籍文物均遭破坏,从废墟中抢救出的绿绮台却安然无恙,邓尔雅视为奇迹,随即迁居九龙以安顿名琴,直至邓氏临终之际,仍命家人将琴放在病塌畔,抚摩不舍以至最后一息。
邓尔雅身后,此琴至今保存于家人手中,曾有数度因经济拮据而欲出售,初时愿以市区房屋一幢即可,后终因谈价未谐而告吹,近年又传出开价四百万港元之巨,窃以为倘有国内企业或巨贾肯解囊购入,如圆明园兽头之举,则可谓琴界幸事矣。
1940年,广东文化精英多人为避日寇而僦居香港,以所携广东文物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举办了“广东文物展览会”,在会上除张大千所有的“春雷”外,其他三把名琴均聚首一堂。一个花甲之后诸琴历尽沧桑,归宿也各异,真令人思之不禁有“人琴之感”了。 #p#分页标题#e#
(附记):天蠁琴尚有琴砖一方,为汉代所制之砖,曾为明代广东名贤梁储所藏,梁于砖上刻有七言律诗一首。此砖原为民国年间广州西关富商黄慕韩所藏,亦曾在1940年之广东文物展览会上展出,黄慕韩后将此砖赠与黄咏雩,使其与天蠁琴相配,此砖于“文革”中被抄去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