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龚一先生来穗演出期间,参加广东琴会的雅集。席间龚先生提及其家藏有一本岭南琴家卢家炳的《春雨草堂琴谱》,对于寻觅很久的琴谱有了下落,大家非常高兴,经龚先生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在今年一月终于有幸拜读琴谱的内容。这是本文一段很好的因缘。
卢家炳字秀石,号醉琴楼主人,广东中山人。生于一八八四年,十六岁时受父亲启蒙习学操缦,一九O六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并留校任讲师,其后一直从事文教工作。琴谱自序曰:“余幼趋庭训,尝肃听先君抚弄平沙等操。心焉向往,用是苦治琴事,积久略见端倪,旋复就正于容氏子心言,稍有心得,不敢自承精通此道,间一抚弄,聊以自娱。”自序文点出卢家炳琴学的师承关系。民国初期,卢家炳在广州习琴,先受其父启蒙,后投容心言门下。容心言满清皇族后人,京派琴家容庆瑞之孙,咸丰时期庆瑞到穗为官,并纳番禺林氏之女芝仙为侧室。林芝仙,岭南派古琴传人也,容林夫妇在广州切磋琴艺,并合著《琴瑟合谱》,该谱直到同治九年(一八七O年)才出版面世。然而容心言的传承并非自京派祖父一脉,而是自幼从庶祖母习琴,故所谓“容氏家藏传谱”其实是番禺林氏家藏的“古冈遗谱”部分传抄本,所以容心言是岭南琴派传人无疑。而容心言将琴传于其子容思泽和卢家炳等人。
一九二八年,三十岁的杨新伦回穗探亲。期间寻访广州琴师。前受广西王少贞的启蒙。后拜卢家炳为师。从杨新伦忆述的资料中可知卢家炳弹琴喜用偏锋。这一指法特点与岭南派以中锋为主相异,可能是卢氏的个人偏好,又或是受赵梦梅琴师的影响。必竟卢家炳是岭派琴人,我们从卢氏的琴谱“打圆”指法中可以看到承传《悟雪山房琴谱》的印记是不虚的明证。在审美上,卢家炳毕生守护传统古琴音乐艺术,守护着虞山时代雅乐形式的文人琴风。但在他创作的琴曲中,却大量运用滚拂指法,使琴曲趋向筝化,使古琴从悦心的雅乐向悦耳的俗乐转化,由此可以看到卢家炳在审美和立美之间,出现二元分裂的心态。这是那个时代的学人普遍现象。
卢家炳编著的《春雨草堂琴谱》其中包括他创作的二十多首琴曲主要完成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香港,然而读他的琴谱给人的印象是卢的琴学观不属于“五·四”的新青年,而是带有民国时期新儒学的烙印。从方法论上看,卢继续沿用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因此,他一方面在情感上依旧恪守传统的文人琴风,以“五知斋”琴学为宗,承袭明末清初虞山派的思想,很少有自得与发明;而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作为“无故不撒琴瑟”的主体——士大夫阶层已不复存在。要守护琴文化不被淹没,就要打破以往授琴的樊篱。所以卢在琴谱第十五章讲:“明代琴人授琴异常严格,谓只有墨客词人与有德行者,始可学琴,此点余不敢苟同。良以有碍琴学发展。”又说:“若谓清高之士最宜琴此是正论,但略带粗鄙人士,亦当授之,使雅俗皆得共赏,当胜独乐乐一筹也。”云云。可见卢为继承琴学计,将授琴对象从文人拓展到民间。在琴曲创作上卢不断地从广东民间戏曲音乐吸取养份,作了很多尝试性,探索性工作。此外卢还自觉运用西洋的分析工具对传统中国古琴雅乐的发展进行梳理。从卢的琴学思想当中,我们或许能管斑窥豹地发现在民国时期的琴人,面对欧风美雨的吹袭,面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衰落,他们处于求变和守护这两难境地中抉择,因此这一时期的琴人,他们要对来自各种挑战作出的回应,他们要重新去思考和探索琴学的问题。这一过程无论是成功与失败,都值得当代琴人去总结和借鉴。
卢家炳是一个极具传统人文关怀的民国琴人,同时又深受老庄楚辞的思想影响,曾著有《太玄直言》及《太玄漫言》两书,因此他的琴学旨趣无处不在地透出这种审美的和价值的取向。在其琴谱第十三章中卢说:“若乎琴人操缦,身在危亭陋室,宛在邃谷深山,冷然音生,疏如修竹,仿松风之远拂,作碧涧之泉鸣,非欲求乎悦耳,实欲求乎悦心。匪特求乎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之妙,抑亦求乎弦外之音,物外之象也。能澄心涤滤,心斋坐忘,庶克臻此。本人苦治琴事,垂半世纪,虽未能升堂入室,然对阐扬国乐责无旁贷。爰将研究所得,连同自撰琴曲,删订古调。暨历代名曲集成琴谱,以飨后学,仍觉缺憾尚多。亟盼高人雅士,不惜齿芬,一一斧正。尤盼崇雅辍郑,湔涤繁声,以续千秋之绝响。鼓一代于时雍,吾无憾矣。”本文之所以大量引述该琴谱的原文,是因为第十三章的内容浓缩了卢家炳一生所信奉的人文理想。今天,我们很难找到醉琴楼主人弹琴的录音了。他的琴音是否如他所追求的那样有弦外之音,物外之象呢?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我们可以听到与卢家炳同时代的江苏琴家刘少椿的录音,令人感到琴人心灵的广阔与自由,能绕梁三日,回味无穷。这种艺境是急剧壳化的当代琴人难以企及的。说今人很难企及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道心去不了。是因为缺乏琴外的工夫,没有性命之学的修养,更加上精神极度贫困所致。在《春雨草堂琴谱》里,采录了不少文人的诗词,乍看与古琴音乐毫无关系,然而诗词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卢家炳看来才是古琴的灵魂。卢想要借古琴的躯壳守着传统琴学那一丁点可怜的血脉,其用心非常良苦。更难得的是卢家炳不仅是这样看,而且他还身体力行地去做。音乐家序讲卢“一生致力于教育艺术及宏扬中国之传统文化不遗余力”这种评价非常中肯。就在卢家炳晚年定居香港之后,不但创作二十四首琴曲,完成《春雨草堂琴谱》的编著,而且以八十四岁高龄邀游美国,在罗省加州大学等处演奏古琴,用英文讲述中国的琴道,以后还在港九大会堂,中文大学浸会学院以及香港各电视台演奏古琴多次,与香港国乐名家多人组建“中国古典音乐研#p#分页标题#e#
究社”担任社长,为宏扬国学作不懈的努力。
今天,后学要重读古琴前辈卢家炳先生其人其琴其德,不仅对重振岭南琴派,而且对复兴整个琴文化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真正的守护神,卢家炳琴家以其一生为后来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是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华魂高扬的精神源泉。
《别梦操》原名为《物外神游》,是卢家炳二十四首自作琴曲之一,收录在《春雨草堂琴谱》当中。然而无论是一九六九年油印本或者一九八O年香港正式刊本都将该曲列为卢自作曲目的第一首,卢对自作琴曲的编序并不按创作年份排列,可见卢家炳是非常看重这一作品。我对卢家炳自度的大多数琴曲作过试弹,觉得他的大量作品经常使用“滚拂”“历”“泛音”“再作”等技法,创作的手法和旋律的形式显得单调雷同,在追求亮丽明快带有筝气的形式美的同时,欠缺有力度有生命的乐思,所以我认为他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平庸乏味,唯独《别梦操》在艺境上远远高于他所有的作品,完全是因为该曲的音符是卢家炳用心血铸造而成的,是从受难的精神炼狱当中流淌出来的,故别有根芽,不同凡响。
作者在《别梦操》里所表达的内容器格远大,乐思深邃,所表达的情感含蓄蕴藉,郁勃沉雄,极具岭南琴派雄直豪迈,灵动健举的丈夫气,该曲的整体结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当我反复试弹《别梦操》之后,总觉得原曲只是未经打磨的半成品,必须经过对毛坯的加工才算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因此我对该曲作了几个方面的整理。首先原曲有多处乐句在表达情感过程中发育不完全而仓速转入下一乐句,令乐曲旋律的内容不饱满。在这些地方我进行增补的工作。如第二段第三至第五乐逗,第四段第二乐句等;其次原曲有些地方乐句与乐句之间连接使转处比较生硬突兀,我对此进行技术性的加工处理,如第一段第四乐句的两个起音,第二段第六乐逗与第七乐逗的连接等;再有,我对原曲分段进行调整,如第二段的划分和第五段的划分;此外,我对原曲装饰性繁琐的地方进行删削,使乐音变得更简洁,风格更统一,而对原曲某些乐音为增强其表现力而作了增补润饰的加工。我在记谱时特意将卢家炳原谱与笔者加工整理谱互相对照,以供琴界学长参考斧正。
一九五三年孟春,时年六十九岁的卢家炳先生在香港新界屏山大道村“春雨草堂”创作他来港之后的第一首琴曲,原曲名为《物外神游》,据该曲后记云:“怡情于蓬筚之中,摅意乎宇宙之外”,显然原曲标题及其后记都充满着道家老庄精神,不过我反复弹奏该曲,其旋律从未令我产生丝毫的超脱出尘,物我两忘的审美意象,这使我对卢家炳要定名该曲为《物外神游》感到很纳闷,倒觉得该曲的主题是梦游其中较妥帖,进一步地说是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和立于当下的反思,是卢家炳先生大半生心路历程的总结。所以我将该曲的标题改为《别梦操》,其题解既有离别旧梦之痛,又有告别旧梦之情,无论是离别还是告别,这个梦从音乐流动中反映出来的绝非是男女私情或乡愁之类小家子气的事,而是卢家炳面对儒家传统学说与其土生土长的祖国大陆在两千年历史中第一次分离这样一个文化大变局而形成的复杂情感。
作为辛亥革命成长起来的文化人,卢家炳先生在思想与价值观上有别于“五·四”的新青年,他的文化信念是服膺现代新儒学,如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等知识分子群落那样,因此他妄图改造儒家文化来抗衡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以现代新儒学来拯救苦难的中国,然而随着共产党人取得政权,建立共和,随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步成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主流哲学,卢家炳复活儒学的梦被历史的选择打破了。当花果飘零的传统文化己无能为力在大陆故土返本开新的时候,卢家炳和大多数现代新儒学的知识分子,象牟宗三、张君励、唐君毅、东方美、钱穆、徐复观等人—样,在内战期间特别是国民党溃败之际逃往海外,卢家炳正是这个时候落户香江的。#p#分页标题#e#
卢家炳初到香港屏山“春雨草堂”隐居的几年,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他亲眼目睹新中国的诞生,见证用传统儒家思想救国梦的幻灭,于是在他的精神世界上经过一次痛苦而深刻的脱皮,到一九五三年春创作出反映这一心灵体验的琴曲《别梦操》(原名为“物外神游”)该曲原名我以为不能一般地用老庄道家思想进行诠释,我觉得卢家炳带着破碎的梦离开大陆,在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以局外人的身份,远望对岸—个信奉马列主义的新中国的建立,这正是他所谓的“物外”:然而卢家炳又不甘心传统国粹就此泯灭,因此他要在精神上做一个如“离骚”殉道式的传统文化守护神,这正是他所谓的“神游”。古人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矢志恪守儒家学说的知识分子而言,卢家炳所能做到的是洁身自爱,不断在修养当中完善自身的理想人格,同时将传统国粹继承发展,所以他在一九五七年创作琴曲《午夜焚修》正是体现这种道德情怀,在该曲后记中卢家炳手录一段话以表明心迹:“毋以声色美厚戕其生,毋以寿名位货贼其性:毋以泰色淫志伤其行,毋以幻知幻觉乱其真。”其后卢家炳在一九五九初秋作琴曲《怀圣引》,他在后记中写到:“念兹在兹,圣德莫忘。”卢家炳这些片言只字都是今天我们如何理解辛亥文化人和他创作《别梦操》琴曲的最好注脚。
《别梦操》是卢家炳先生创作二十四首琴曲中唯一比较成功的作品,这不仅从该操的创作水平而言,而且还是该操的思想境界而言,都可以称得上是他最得意的代表作。《别梦操》整个曲式结构依循传统国乐的“起,承,转,合”构成,第一段起题,旋律从低音区起音,表现对往事回顾而产生出一种沉郁,苍凉而又无奈的情绪;第二段承题,旋律将失落无依的悲鸣与不甘沉沦的抗争这两种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向前发展;第三段转题用泛音构成,表现作者不趋时流,洁身自爱,积极进取的精神信念;第四段再转题,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其中第三乐句巧妙地融入“潇湘水云”某些旋律素材,以体现作者面对欧风美雨强大冲击之下,儒家文化崩纷析离的残酷现实,依然中流砥柱,表现出坚执儒学理想舍我其谁的勇气,真可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第四乐句旋律很耳熟,似从粤语戏曲中转化而来,当中以活泼,跳动,如舞蹈般的音符写出作者以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卫道士精神守护着—息尚存的华魂灵根;第五段合题,旋律进入慢板,作者从离别内省的思绪中拉回到现实社会当中,感慨万千,凄然浩叹如唐陈子昂诗中吟咏的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与卢家炳同时代的岭南音乐美学大家青主讲过:“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现在我们感悟《别梦操》是对上界的语言进行释读。《别梦操》给我们勾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史画卷,辛亥一代知识分子要承担对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卫道传道和返本开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象这一题材的作品,在现代琴曲创作上非常罕有,故弥足珍贵,《别梦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卢家炳先生晚年在香江生活三十余年的人生指南和真实写照,也是他作为现代新儒学的信奉者特立独行,不趋时流的人格魅力所在。然而,《别梦操》所选择的路不好走,一开始就注定要做一只孤鸿,就在该操第五段合题的旋律中,卢家炳先生似乎已经预见到自己作为传统文化独行侠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命运。正当一九六一年仲春,七十七岁的老琴人卢家炳先生创作了琴曲《孤鸿》,这就是他本人的一幅自画像,卢在《孤鸿》后记里手录苏东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借苏轼的词正好道出一个岭南琴派的老琴家,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护神内心苍凉孤清的独白。#p#分页标题#e#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翻开琴台上那本不为人关注的《春雨草堂琴谱》,用雅淡的古琴与这位岭派的老琴家彻夜长谈,此时的卢家炳先生己离开尘世有二十余年了,他是一只终身守望着碧水蓝天的孤鸿,直到现在才有琴人去探访他那春雨草堂的巢,释读他那《别梦操》的不死之魂。
二十余年的时光不算长,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使这一古老的国度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成长的商业社会当中,正如潘多拉盒子打开的那样,人欲的魔鬼获得充分的释放,一方面人欲的能量使社会迅速完成财富的积累,实现空前的物质繁荣,而另一方面无节制的人欲造成社会不断的物化壳化,就是说利益驱动商业不择手段诱惑人欲以刺激消费,人欲则从消费中得到宣泄满足的同时,却变得无寥空虚,情绪低落;而商业又不断地寻找新的消费意欲,强化刺激促使疲软的人欲再度勃动,商业刺激与人欲勃动形成一个怪圈,一个难以逾越的死循环,它占据了我们生命的全部内容,于是人的生活被架空了,人成为没有意义的一个装饰符号,一个绚丽空壳;人的精神缺氧贫血,日渐焦虑不安,丧失家园;人的感情枯萎凋零,难以活出盎然春意;人的心灵尘封蒙垢,充塞慧根,再也不能昕到在蔚蓝色的天际之外,那遥远的呼唤,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回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复元古的路上呼吸神而明之的生命氧气,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啊!
正当西方价值观充斥着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时,数千年传统文化并末因此而泯灭,相反在中西圆融的过程中具有丰厚人文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出现复活的契机,这是象卢家炳那样的信奉现代新儒学的辛亥学人始料不及的。然而他们曾经在守护传统和返本开新的进程中作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他们以卫道士的勇气,上下求索的印迹激励影响到今天,对渴求找寻人文关怀的当代人如何重回传统,扬弃传统,从传统学问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提供一盏指路的明灯。正因为如此,我们挖掘,整理和弹奏卢家炳先生的《别梦操》,不仅对古琴雅乐的发展,而且对于消解商业社会产生的人格障碍,对华魂的复兴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卢家炳先生“春雨草堂”斋名的本意,也是他大半个世纪在文化教育工作中孜孜以求的理想。我祈盼不断重建的中国人文精神亦如春风化雨那样,润泽着这个充满恐怖仇杀与种族冲突,充满爱滋毒品与精神分裂的可怜星球,为濒临绝境的人类走出新天地作出主导性的贡献。
谨以本文祝贺古琴雅乐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口头和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
写于岭海琴阑
二零零三年七月十一日
作者有关卢家炳研究论文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1.香港版的《春雨草堂琴谱》
2.美国版的《失落的道家琴声》CD所附英文资料
3.1985年3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州文史资料专辑(珠江艺苑)》:莫尚德编著《广东古琴史话》
4.《广东文史资料》第45辑:李松庵、李涵著述的《杨新伦的琴剑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