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屠隆论琴曰:“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居士谈古,若无古琴,新者亦须壁悬一床,无论能操。纵不善操,亦当有琴。”渊明云:“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吾辈业琴,不在记博,惟知琴趣,贵得其真。若亚圣操怀古吟,志怀贤也;古交行,雪窗夜话,思尚友也。猗兰、阳春,鼓之宣畅布和;风入松,御风行,操致凉□解愠。潇湘水云、雁过衡阳,起我兴薄秋穹;梅花三弄、白雪操,逸我神游玄圃。樵歌、渔歌,鸣山水之闲心;谷口引、扣角歌,抱烟霞之雅趣,词赋若归去来、赤壁赋亦可咏怀寄兴。清夜月明,操弄一二,养性修身之道,不外是矣。岂徒以丝桐为悦耳计哉。”读此,才知道古人对于琴的重视,其中原由又是如何呢?
考察琴的品德,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古代的明王君子,都愿意亲近。其制材采用峰阳的桐树,弦取压桑的丝,徽用丽水的金,轸尚昆山的玉。著于诗书,及于子史,指不胜举。上古伏羲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琴为乐弦,足以和人意气。《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感发善念。”所以君子常佩带古琴不离于身。无故斯须不撤。桐属阳,为琴面。梓属阴,为琴底。取其阴阳相配,以召和也。面圆象征天,底方象征地,广六寸,象征六合也。长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周天度也。徽十有三,以应律吕,象征十二月余。中徽之一以象征闰也。弦有三节,声自尾至中徽为浊声,自中徽至第四徽为中声,上至第一徽为清声。始黄钟而终应钟也。文上曰池,池者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者服也。前广后狭,象征尊卑。龙池八寸,象征八风。凤池四寸,象征四气。腰腹四寸,法四时也,舜作五弦以象征五行,而应五音也。第一弦为宫中央土,次弦为商西方金,次为金北方水,次为羽东方木,次为征南方火,以递相生,合四序也。弦大为君,弦小为臣,以合君臣之就。文王加一弦为少宫,武王加一弦为少商,象七星也。至其各部命名,亦均有含义。有龙池者,以龙潜于此,其出则兴云雨以润泽物。象征人君的仁慈。有凤池,以南方之禽,其浴则归,洁其身。象征人君的品德。有轸池的也称轸柸,以其急于发令,切须以成礼也。池侧有凫掌二所,有护轸之动,而合制也。凤额下有凤嗉一所,接喉舌,而申令者也。琴底有凤足,用黄杨木,表其足色木黄也。临岳若山岳峻极。用枣木,表其赤心也。人肩,顾于臣有俯就随肩之象也。凤翅,左右翼之,有副贰人主之象也。龙唇,声所出也。龙龈,吟所由生也。龙口所以受弦,而其鬓又所以饰之也。凤额所以制嗉,而其臆又所以承之也。总之,皆有深义存焉。
古琴之所以可贵,即在于制造很难。而制造之所以难,是因为寻找良才很难。因为古琴的制造,在原则上必须以桐为面,梓为底。桐梓虽然多,可是适于作琴的不多。并非凡桐都可作面,凡梓都可作底,所以不能认为桐面梓底的琴,即为佳器。必均合于所需的条件,方为上雪否则与非桐非梓没什么差别。且桐也不止一种,有梧桐,有花桐,有樱桐,有刺桐等四类。梧桐结的子,象簸箕。花桐春季开花,如玉簪而微红,叫折桐花。樱桐的果实可以榨油。刺桐其木遍身皆生象钉一样的刺,可作梁柱。四种虽都叫桐,但用以用作制琴的,只为梧桐,不是都可以选可用的。《诗》云:“梧桐梓漆,爰伐琴瑟。”因此制琴必须用梧桐。梧桐的纹理稀疏而坚韧,其他均柔软而不坚韧。俚谚曰:“新为桐,旧为铜。盖只梧桐为然也。“因此制琴必须用梧桐,其他均不适于制琴,世上多有不明此理,不辨桐类的,难怪天下良琴难得。同时梓的种类也不一样,有楸梓、黄心梓两种。楸梓锯开,色微紫黑。黄心梓的纹理就象储木一样很细,用来作琴底的,只是楸梓,如果是黄心梓就不适用了。即梧桐亦必砍伐千年以上的,木液已尽,又经过很多风吹日晒。金石水声,感人之处,在空旷清幽萧散之地,而不闻尘凡喧杂之声。取来制琴,怎么会不与造化同妙呢?制底之梓亦必须在五七百年以上,锯开用指甲去掏,坚不可入的才行。试想象这样的桐梓,哪那么容易得到呢?故古人取琴材,已经深思熟虑,千奇百怪,无法不施了。纸甑、水槽、木鱼、鼓腔、败棺、古梁柱、榱桷等,都用来制琴。可是梁柱是重物,压损纹理,败棺少用桐木,纸甑、水槽又担心薄,受湿太多。只有木鱼、鼓腔,晨夕近钟鼓,被金声所入,最是良材。但也不是所有木鱼、鼓腔,均可取作佳琴,也是有偶然性的。制琴的难度,可想而知。 #p#分页标题#e#
琴足适宜用枣心黄杨或乌木,因为它们非常坚实。足之下必须平坦如铁,切忌尖与凹。足的柄与琴的凿,必须大小相当,不差毫厘。岳轸焦尾,亦以此三等木材为上。切不可用金犀象为饰,否则就会毁坏琴了。
琴弦以产自蜀中的为上,秦中、洛下为次 ,山东、江淮为下。这是因为水土的关系。现在只用白色柘丝为上,秋蚕次之。弦取冰的,因为素质有天然的妙处。如果是朱弦微色,新滞稍温差,就失去了它的本真。
古代用金玉为装饰,显示所得的宝器。可是却经常造成琴灾,不如以产珠蚌作为装饰,清夜弹之,得月光相映,愈觉明朗,光彩射目,取音了然。然表现也不俗。如果老翁清夜不寐,以琴清遣,如果用金玉装饰,会有光色,灯月炫目,不便老视。
古琴式样极其简单,只有夫子、列子二样。若太古琴,用一段木作成,没有肩腰,也没有焦尾,安焦尾的地方,就是横嵌坚木用以以承弦,才合古制。后世云和样,于岳之外,刻作云头卷而下,通身象壶的形状。或以夫子样,周遍皆作竹节形,名竹节样。其异样不一,皆非古制。又于第四弦下,装饰以求异,称此是外国琴。十分可笑。数千年中,琴式没有多大的改易。因为制度的关系,不准轻易改变。即有改变的,虽然非常精妙,也难登大雅之堂。如明代的祝海鹤,取蕉叶作为琴式,叫蕉叶琴。又有削桐木条,有漆胶成,象衣服的百衲,叫百衲琴。以龟纹锦片,错以玳瑁、象牙、香料、杂木、嵌骨为纹,铺满琴体,称之宝琴。又有铜琴、石琴、紫檀琴、乌木琴等,皆失琴旨,虽美不称。
古代轻视手艺,斫琴名手,从不表彰。所以琴出名但制琴人却不出名。汉代蔡邕以焦尾闻名世,社会才开始重视他。隋代有赵取利,唐代有雷霄、雷盛、雷威、雷班、雷文、雷迅、沈镣、张越等,都因为制琴而得名。大中进士金儒、僧人三慧,也因为斫琴闻名于世。宋代置官制琴,所制的长短大小,都有定制,称作官琴,不如式的,称之野斫。名手则有蔡睿、朱仁济,道士卫中正、赵仁济、马希先、马希仁、金公路、金渊、陈亨道、严樽、马大夫、梅四官人、龚老林杲。元代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施牧州等。明代则有成化间丰城的万隆,弘治间钱塘的惠祥,以及高腾、朱致远、祝海鹤等。其中尤以施朱二氏所制者为最多。现在可以见到的,都是二氏所制的。且明时所制新器,比较精良。所以当时的士大夫珍藏它们。又有称作樊氏琴、路氏琴的,明代也成为时尚,称为新器的首班。可惜只流传下他们的姓却没有流传下他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