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和《平沙落雁》一样,是近代很流行的曲目。刊传者有三十五种,有的还附有歌词。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在解题中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解题中表现出对世事变化无常的反感。明代的统治者对文人实行残酷镇压,文人常常处于祸福无常的境地,于是认为渔樵的生活值得羡慕,把他们当作隐者的化身来加以歌颂,同时也隐含着对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的鄙弃。
它和《渔歌》和《樵歌》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一致的,在短小的乐曲中综合了这两曲的意思。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在题材的选择上更为集中和精炼。乐曲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调飘逸潇洒,描绘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之间,悠然自得的神态。乐曲中时而出现伐木声或摇橹声,作为这种意境的衬托。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说:“《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全曲共十段。它那“神情洒脱”的主题音调曾多再现,每次都有发展变化,并在第七段中形成高潮。首次在第一段末尾呈现时,主题音调是这样的:
(五线谱)
到第二段再度出现时,音调提高了五度,形成如下曲调:
(五线谱)
到第六段提高八度成为:
(五线谱)
第八段继第七段高潮之后,把以前“隐隐现于指下”的伐木声和摇橹声组织在一起,先用拨刺的双声重音奏出,继而以散、按、带起的轻声反复,造成欢乐的气氛,讴歌了他们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下面是轻声反复时的曲调:
(五线谱)
此曲除主要运用以上两类曲调之外,还以泛音曲调用在第五和第十两段。这两段泛音曲调前后相互呼应,前者穿插使用,后者曲终再现,使人感到余音缭绕,大可回味,增强了飘逸洒脱的神彩。其曲调是:
(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