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琴 > 古琴百科 >

嵇康《声无哀乐论》 译文 注释

更新时间:2017-06-09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网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幼年丧父,励志勤学。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有二十年住在曹魏宗室聚居的河内山阳,过着锻铁、灌园、抚琴作诗的隐逸生活。他与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等人交游甚密,后世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即遭杀害。

  嵇康崇尚自然,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实际上是对司马氏篡权的隐讳抨击。嵇康天资高妙,诗文俱佳,才藻清俊,他的四言诗和论辩文为后世所激赏。嵇康还擅长抚琴,尤精《广陵散》,后人有着丰富神奇的联想和追忆。他高超的古琴演奏技巧和独特深刻的理论素养,使这篇《声无哀乐论》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著作。

  嵇康音乐思想的核心观念就是“声无哀乐”,意谓音乐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感情则纯粹主观,所谓“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二者并无因果联系。《声无哀乐论》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层层推进的八个回合的辩难,表现了嵇康对传统乐论“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等诸多论点的反对,他认为音乐之声生于天地自然,只有演奏者艺术水平的高低善恶,其本身并不含有政治教化作用,最多只能娱人,所谓“欢放而欲惬”。嵇康肯定郑声之感人,认为“是音声之至妙”,但又指出其导致人们“惑志”、“丧业”,不如雅乐之可以移风易俗。而雅与郑、正声与淫声的区别关键在于雅乐中存在着一种“平

  和”的精神,此和的精神来源于自然之“道”,“平和而无哀乐”,嵇康“声音以平和为体”的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形成的。至于嵇康的思想基础,有的学者认为是唯心主义的(如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有的学者(如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认为以唯物论为基础,其观点矛盾和不彻底处则杂有唯心论的影响,我们认为后者观点较平允。因为嵇康诗文中的“自然”、 “元气”“太素”等并不是神秘的不可知的精神本体,其中包含着一种可以追寻的理路,这也是嵇康不茫从“俗儒妄记”,崇尚“道法自然”的原因。

  嵇康诗文,鲁迅曾有辑校,后人陆续有所注解校释,以戴明扬《嵇康集校注》较精善。今即据人民文学出版1962年版戴本录出《声无哀乐论》。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1】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闻《韶》【2】,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3】;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若有嘉训,请闻其说。”

  【1】治世二句:《礼记•乐记》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仲尼闻《韶》:《论语•八佾》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相传为舜的乐。

  【3】季札二句:吴国的季札出使到鲁国,欣赏评价各国音乐的故事。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主人应之曰:“斯义久滞,莫肯拯救。故令历世滥【1】于名实。

  今蒙启导,将言其一隅焉。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2】音声之作,其犹臭【3】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4】,哀乐改度【5】哉?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钟。古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极,因其所用,每为之节。使哀不至伤,乐不至淫。因事与名,物有其号。哭谓之哀,歌谓之乐。斯其大较也。然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6】?哀云哀云,哭泣云乎哉?因兹而言,玉帛非礼敬之实,歌舞非悲哀之主也。何以明之?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哉【7】?风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国史明政教之得失,审国风之盛衰,吟咏情性,以讽其上【8】。故曰: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夫喜怒哀乐,哀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夫味以甘苦为称,今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则爱憎宜属我,而贤愚宜属彼也。可以我爱而谓之爱人,我憎则谓之憎人?所喜则谓之喜味,所怒则谓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音。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且季子在鲁,采诗观礼,以别风雅,岂徒任声以决臧否哉?又仲尼闻《韶》,叹其一致【9】,是以咨嗟,何必因声以知虞舜之德,然后叹美耶?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过半矣。”

  【1】滥:失。

  【2】五行三句: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徴、宫、商、羽。在五行学说的系统内,它们一一相对应。

  【3】臭:气息。

  【4】操:操弄。这里用作动词,指曲调。

  【5】度:度量、律度。

  【6】然乐二句:《论语•阳货》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谓玉帛和钟鼓只是礼乐制度的表象而非实质。

  【7】岂复句:《庄子•齐物论》云:“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郭象注云:“自已而然,则谓之天然。”此句意思是天气吹煦,生养万物,使各得其性而止。嵇康之意,乃谓声音至高无上的境界是天籁,出于自然。

  【8】是故四句:《毛诗序》云:“国史明胡得失之迹,赏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9】又仲二句:孔子听到《韶》乐,叹美其艺术完整、统一。此据吉联抗说,参其所译注之《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

  秦客难曰:“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也。夫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馀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也。昔伯牙理琴,而钟子知其所志【1】;隶人击磬,而子期识其心哀【2】;鲁人晨哭,而颜渊察其生离【3】。夫数子者,岂复假智于常者,借验于曲度哉?心戚者则形为之动,情悲者则声为之哀。此自然相应,不可得逃。唯神明者能精之耳。夫能者不以声众为难,不能者不以声寡为易。今不可以为遇善听,而谓之声无可察之理;见方俗之多变,而谓声无哀乐也。又云:贤不宜言爱,愚不宜言憎。然则有贤然后爱生,有愚然后憎起,但不当共其名耳。哀乐之作,亦有由而然。此为声使我哀,音使我乐也。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何得名实俱去耶?又云:季子采诗观礼,以别风雅;仲尼叹韶音之一致,是以咨嗟。是何言欤?且师襄奏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4】;师涓进曲,而子野识亡国之音【5】。宁复讲诗而后下言,习礼然后立评哉?斯皆神妙独见,不待留闻积日,而已综【6】其吉凶矣。是以前史以为美谈。今子以区区之近知,齐所见而为限;无乃诬前贤之识微,负夫子之妙察耶?”

  【1】昔伯二句:《吕氏春秋•本味》云:“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隶人二句:《吕氏春秋•精通》云:“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是以悲也。”隶人,指以罪而入官家充徒役的人。

  【3】鲁人二句:《说苑•辨物》云:“孔子晨立堂上,闻哭者声音甚悲。……回曰:今者有哭音,其音甚悲,非独哭死,又哭生离者。……孔子使人问哭者。哭者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之,将与其别也。”

  【4】且师二句:《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学琴于师襄,“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云:“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黑,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

  【5】师涓二句:《韩非子•十过》载卫灵公将到晋国,至濮水之上,夜闻鼓新声者,遂召师涓听而写之,后来演奏给晋平公听。“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水之上。”子野是师旷的号。

  【6】综:理,辨。

  主人答曰:“难云:虽歌哭万殊,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假智于常音,不借验于曲度。钟子之徒云云是也。此为心哀者虽谈笑鼓舞,情欢者虽拊膺咨嗟,犹不能御外形以自匿,诳察者于疑似也。以为就令声音之无常,犹谓当有哀乐耳。又曰:季子听声,以知众国之风;师襄奏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案如所云,此为文王之功德,与风俗之盛衰,皆可象之于声音。声之轻重,可移于后世,襄涓之巧又能得

  之于将来。若然者,三皇五帝可不绝于今日,何独数事哉?若此果然也,则《文王》之操有常度,《韶》《武》之音有定数,不可杂以他变,操以馀声也。则向所谓声音之无常,钟子之触类,于是乎踬【1】矣。若音声之无常,钟子之触类,其果然耶?则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固亦诬矣。此皆俗儒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欲令天下惑声音之道,不言理自。尽此而推,使神妙难知,恨不遇奇听于当时,慕古人而叹息。斯所以大罔【2】后生也。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道。理已足,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自此以往,恐巧历不能纪【3】耳。又难云:哀乐之作,犹爱憎之由贤愚,此为声使我哀,而音使我乐。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矣。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至于爱与不爱,喜与不喜,人情之变,统物之理,唯止于此,然皆无豫于内,待物而成耳。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故前论以明其无常,今复假此谈以正名号耳。不谓哀乐发于声音,如爱憎之生于贤愚也。然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不可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4】。”

  【1】踬:窒碍不通。

  【2】罔:诬。

  【3】恐巧历不能纪:《淮南子•览冥》云:“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其数。”高诱注云:“巧,工也。虽工为历术者不能悉举其数也。”历术,古人计时之法。

  【4】其见二句:吉联抗注云:“这一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文意反背了,或者是前半句‘见’上脱‘不可’,或者是后半句‘见’上衍‘不可’。”

  秦客难曰:“夫观气采色,天下之通用也。心变于内而色应于外,较【1】然可见。故吾子不疑。夫声音,气之激者也,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心有盛衰,声亦隆杀。同见役于一身,何独于声便当疑耶?夫喜怒章于色诊【2】,哀乐亦宜形于声音,声音自当有哀乐,但暗者不能识之。至钟子之徒,虽遭无常之声,则颖然独见矣。今蒙瞽【3】面墙而不晤,离娄【4】照秋毫于百寻【5】,以此言之,则明暗殊能矣。不可守咫尺之度而疑离娄之察,执中庸【6】之听而猜钟子之聪,皆谓古人为妄记也。”

  【1】较:明显。

  【2】诊:验。

  【3】蒙瞽:通指瞎子。有瞳仁的是蒙,无瞳仁的是瞽。

  【4】离娄:古代传说中视觉最敏锐者。

  【5】寻:古代以八尺为寻。

  【6】中庸:这里指平庸。

  主人答曰:“难云: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心有盛衰,声亦隆杀。哀乐之情,必形于声音。钟子之徒,虽遭无常之声,则颖然独见矣。必若所言,则浊质之饱【1】,首阳之饥【2】,卞和之冤【3】,伯奇之悲【4】,相如之含怒【5】,不占之怖祗【6】,千变百态。使各发一咏之歌,同启数弹之微,则钟子之徒各审其情矣。尔为听声音者不以寡众易思?察情者不以大小为异?同出一身者,期于识之也。设使从下出,则子野之徒亦当复操律鸣管以考其音【7】,知南风之盛衰【8】,别雅郑之淫正也。夫食辛之与甚噱【9】,熏目之与哀泣,同用出泪,使狄牙【10】尝之,必不言乐泪甜而哀泪苦。斯可知矣。何者?肌液肉汁,踧笮【11】便出,无主于哀乐,犹簁【12】酒之囊漉,虽笮【13】具不同而酒味不变也。声俱一体之所出,何独当含哀乐之理也?且夫《咸池》《六茎》,《大章》《韶》《夏》【14】,此先王之至

  乐,所以动天地感鬼神者也。今必云声音莫不象其体而传其心【15】,此必为至乐,不可托之于瞽史【16】,必须贤人理其管弦,尔乃雅音得全也。舜命夔击石拊石,八音克谐,神人以和【17】。以此言之,至乐虽待圣人而作,不必圣人自执也。何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夫纤毫自有形可察,故离瞽以明暗异功耳,若以水济水【18】,孰异之哉!”

  【1】浊质之饱:《史记•货殖列传》云:“洒削薄技也,而郅(《汉书•食货志》作质)氏鼎食;胃脯简微耳,而浊氏连骑。”

  【2】首阳之饥:《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3】卞和之冤:《韩非子•和氏》记载楚国卞和得到玉璞,献给厉王、武王,反而以欺诳之罪被砍去双脚。“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4】伯奇之悲:《水经•江水》注引扬雄《琴清英》云:“伯齐至孝,后母谮之,自投江中……扬声悲歌。”

  【5】相如之含怒:指“完璧归赵”之事,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不占之怖祗:刘向《新序•义勇》载:“齐崔杼弑庄公也,有陈不占者,闻君难,将赴之,比去,餐则失匕,上车失轼。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往,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怖祗,惊怖恐惧。

  【7】设使二句:意谓假使声音从地下发出,那么师旷这样的人大概又要拿起律管来吹,从而考察它的音。下,地下。

  【8】南风之盛衰:《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

  【9】噱:大笑。

  【10】狄牙:又叫易牙,春秋时齐桓公的幸臣。以善烹调得宠于桓公。

  【11】踧笮:踧笮二字义同。踧通蹙,迫也。

  【12】簁:筛酒的竹器。

  【13】笮:压漉之义。

  【14】《大章》《韶》《夏》:传说中分别指尧、舜、禹的乐。

  【15】象其体而传其心:象征演奏者的本性而传达其思想感情。

  【16】瞽史:周代指乐工。

  【17】舜命三句:《尚书•舜典》云:“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击,敲击。拊,拍击。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18】以水济水:《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论和同之理云:“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秦客难曰:“虽众喻有隐,足招攻难,然其大理当有所就。若葛卢闻牛鸣,知其三子为牺【1】;师旷吹律,知南风不竞,楚师必败;羊舌母听闻儿啼,而知其丧家【2】。凡此数事,皆效于上世,是以咸见录载。推此而言,则盛衰吉凶,莫不存乎声音矣。今若复谓之诬罔,则前言往记,皆为弃物,无用之也。以言通论,未之或安。若能明其所以,显其所由,设二论俱济,愿重闻之。”

  【1】若葛二句:《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载介葛卢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矣,其音云。”牺,牺牲,用于祭祀的整头牲口。

  【2】羊舌二句:《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姑,曰:‘长叔姒生男。’姑视之,及堂,闻其声而还,曰:‘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遂弗视。”

  主人答曰:“吾谓能反三隅者,得意而忘言。是以前论略未详。今复烦循环之难,敢不自一竭耶!夫鲁牛能知历牺之丧生,哀三子之不存;含悲经年,诉怨葛卢。此为心与人同,异于兽形耳。此又吾之所疑也。且牛非人类,无道相通。若谓鸟兽皆能有知,葛卢受性独晓之,此为解其语而论其事,犹译传异言耳。不为考声音而知其情,则非所以为难也。若谓知者,为当触物而达,无所不知。今且先议其所易者。请问圣人卒入胡域,当知其所言否乎?难者必曰:知之。知之之理何以明之?愿借子之难以立鉴识之域。或当与关接识其言耶?将吹律鸣管,校其音耶?观气采色,知其心耶?此为知心,自由气色;虽自不言,犹将知之。知之之道,可不待言也。若吹律校音以知其心。假令心志于马而误言鹿,察者固当由鹿以知马也。此为心不系于所言,言或不足以证心也。若当关接而知言,此为孺子学言于所师,然后知之。则何贵于聪明哉?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

本文标签

嵇康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古琴名曲mp3试听与下载

[导读]这是经典古琴音乐专题,其中大多是音质较好的古琴名家作品,也有古琴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音乐可免费在线试听与下载!古...阅读全文

古琴演奏视频欣赏

[导读]小编精选优秀的古琴演奏的视频,喜爱古琴的琴友不要错过,这些古琴演奏视频的盛宴。小编为方便广大古琴爱好者欣赏,将这...阅读全文

古琴名家档案及相关简介

[导读]小编收集古今古琴名家档案,组建成此古琴名家专题,和广大古琴爱好者一起认识著名的古琴家资料。古琴,又称琴、瑶琴、玉...阅读全文

李祥霆古琴视频教学(1-26)全集

  乐器学习网小编今天为广大古琴爱好者带来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的古琴基础教程视频教学26课,该系列教程适合所有古琴爱...阅读全文

实用古琴视频教程精选

[导读]这是古琴视频教程专题,这些教程对于初学古琴或是自学古琴的网友有一定帮助!古琴有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阅读全文

古琴曲谱精选

[导读]你喜欢古琴吗?你会弹古琴吗?小编和大家分享我们精选的古琴曲谱;专题中包括:古琴练习曲谱、古琴入门谱、传世古琴谱、...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